呂建偉 何勝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改革開放35年來召開的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盛會。如果說,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使中國“富起來”,那么,十八屆三中全會則是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國“強起來”。全會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及目標任務。鄂倫春自治旗地處大興安嶺林區,全旗林地面積4.7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為79.22%,有著豐富的動植物等珍稀物種資源,森林、草場、濕地等構成了獨特的生態系統,素有“北國碧玉”、“綠色凈土”、“天然氧吧”和“鮮卑民族發祥地”之美譽,是祖國北疆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鄂倫春自治旗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就是要凝心聚力建設好富裕、文明、秀美、和諧的鄂倫春,筑牢祖國北疆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一、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建設富裕鄂倫春。旗委、旗政府認真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和呼倫貝爾市發展戰略,圍繞以建設“富裕、文明、秀美、和諧鄂倫春”為主題,深入實施“生態立旗、旅游活旗、工業強旗、農牧業產業化富旗、民族歷史文化名旗、人才興旗”六大戰略,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縣域經濟,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培育發展優勢特色主導產業。一是加快推進現代農牧業發展,以“調”優化種養植結構,采取地企聯動、示范引導、責任量化、獎補結合、技術支持等措施,擴大玉米、馬鈴薯種植面積,出臺減免玉米種植戶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費、農機具補貼等優惠政策。以“退”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中低產田改造、節水增糧、土地整理等項目實施。以“轉”帶動規模化經營,推行將土地交給農墾、家庭農場和種田大戶代耕的集約化經營模式。二是培育農牧業產業化和農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重點推進200萬噸玉米初加工和蒙佳集團大豆深加工項目,扶持諾敏綠業、原生態制品、北方藥業等林下產品加工企業做優品牌,做大規模。三是加快推進礦產資源開發轉換,做好10萬噸粗銅冶煉和9個有色金屬礦山采選項目前期工作。重點推進采選項目,開發水泥磚、預制件、輕建材等產品,拉長水泥建材產業鏈。四是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和現代物流業。推進拓跋鮮卑民族文化園二期工程和鄂倫春民族生態文化保護區建設。加強地企合作共建,完善布蘇里、達爾濱湖、相思谷、興安國家森林公園等旅游景區配套設施。提升興安杜鵑節、鄂倫春族篝火節等旅游節慶活動的影響力。
二、 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建設文明鄂倫春。提升城鎮規劃與管理水平,堅持規劃先行,科學指導城鎮建設,全面開展10個鄉鎮的城鎮規劃修編工作,與森工、農墾等駐旗企業的建設規劃相銜接,共同打造功能互補、地域和民族特色突出的魅力城鎮。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完成阿里河、大楊樹集中供熱和污水垃圾處理工程、阿里河鎮龍華路油路續建工程;加快等級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大興安嶺鄂倫春機場通航,緩解了交通制約瓶頸;加大中小河流域治理投入力度,完成部分鄉鎮的防汛工程、阿里河水源地保護工程、甘河鎮飲水安全工程;繼續推進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
堅持“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統籌推進”的原則,以3個自治區新農村新獵區示范村建設為龍頭,科學布局,整合資源,突出特色,編制示范村發展規劃,加強農獵村水、電、路、危房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抓好各行政村產業發展,實施新獵區發展規劃,設立了“獵民生產發展基金”,扶持獵民發展食用菌、特色養殖、民俗旅游、民族工藝品等生產項目。投入資金2227萬元,實施了古里、諾敏、木奎、希日特奇4個獵民村的集中供熱、自來水、改廁和村路改造、綠化、亮化等民生項目。營造了生產發展、環境整潔、生活舒適、鄉風文明的宜居環境。
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設服務型政府、服務型黨組織、服務型機關,開展文明行業、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提升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水平,深入實施民族歷史文化名旗戰略。
三、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秀美鄂倫春。生態優勢是鄂倫春自治旗最大的比較優勢,在處理保護生態與謀求發展的問題上,我們選擇了走發展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之路。在發展生態農業上,以建設國家級綠色農業示范區為契機,調優結構,培育特色,科學推進農業生產的生態化;嚴格綠色產品操作規程,爭取大興安嶺、鄂倫春地理標識注冊和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提高農畜產品市場競爭力;堅持山水林并重,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水土流失治理等重點工程,推進綠色生態林業建設。在發展生態工業上,堅持“生態優先、適度開發”的原則,開發礦產資源;做大做強木材加工等傳統產業,實現林業產業從資源依賴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積極與有關部門對接,爭取諾敏河流域水電開發項目早日實施,加快推進資源開發轉換。在發展生態旅游上,充分挖掘森林生態、鮮卑歷史、鄂倫春民俗三大資源潛力,合理配置景區環境承載量,科學開發以回歸自然、感悟歷史、體驗少數民族風情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旅游產業。在生態工程建設上,實施以煤代木、重點公益林和糧食主產區生態建設項目,協調森工企業對地處偏遠的林場實行生態和扶貧移民,引導人口向城鎮集聚,實現生態修復。為強化對生態旗建設工作的領導,我們將生態旗建設工作納入旗委、旗政府領導班子實績考核,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成立了以旗委、旗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的生態旗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生態建設規劃、技術指導和各類生態工程項目建設的監督實施。編制《鄂倫春自治旗生態旗建設規劃》。
積極健全生態法律制度,完善體制機制建設。鄂倫春自治旗相繼制定出臺了《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土地管理條例》等八項地方法規。同時,建立了生態項目群眾監管舉報獎懲制度。目前,全旗列入保護范圍的面積為5685.79平方公里;建成國家、自治區、旗級自然保護區7個;順利通過了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的驗收;被授予國家級綠色農業示范區;有5個鄉鎮分別獲得了國家、自治區級“生態鄉鎮”榮譽稱號。
四、提高社會保障和治理水平,建設和諧鄂倫春。以服務和保障民生為根本宗旨,努力推進全旗社會事業和諧發展。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服務網絡,提升服務水平。全旗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覆蓋面分別達100%和97.8%;鞏固和完善新型農村獵區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提高城鄉低保標準;不斷提高就業質量,城鎮登記失業率目標值控制在3.9%;繼續加大危草房、棚戶區改造力度,全旗共建成廉租住房2482套、公共租賃住房110套;大力推進教育文化事業,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優先發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教育現代化水平;豐富民族文化載體,啟動嘎仙洞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積極申報斗熊舞、民歌傳承人、剪紙之鄉納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民族歌舞劇《勇敢的鄂倫春》交流演出;逐步健全覆蓋城鄉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參保率達到95.6%,新農合參合率提高到98.6%;穩定適度低生育水平,全旗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以內、符合政策生育率達到95%以上;實施區域連片扶貧開發,實現1.1萬人減貧目標。統籌抓好少數民族聚居村發展,實施少數民族發展項目27個。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地、林、鐵、農”打防控一體化建設,打好“社會治安管理、社會矛盾化解、公共安全隱患消除”三個攻堅戰,實施好“平安鄂倫春建設、法治鄂倫春建設、基層基礎建設”三項工程,依法懲治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和邪教活動。用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暢通信訪渠道,完善信訪機制,集中力量解決信訪疑難問題。加大食品藥品監管力度。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為建設富裕、文明、秀美、和諧的鄂倫春創造了平安穩定的社會環境。
(作者系鄂倫春自治旗委書記、鄂倫春自治旗政府旗長)
(本欄編輯/孫東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