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連敖
自治區經濟發展形勢
2013年以來,我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部署,圍繞主題主線,堅持穩中求進,采取擴大電力多邊交易、降低鐵路物流成本、出臺支持產業發展政策、減少涉企收費等措施,著力遏制經濟下行、穩定經濟增長、促進轉型升級。去年1-9月份,全區生產總值完成7088億元,增長9%,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增速比全國高1.6個百分點;完成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25萬億元,增長20.2%,增速比全國高近1個百分點。其中現代煤化工、裝備制造、生物醫藥、云計算等新興產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非公有制經濟固定資產投資比例上升。全區經濟呈現降中企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態勢。但與此同時,由于受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我區經濟和全國一樣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一是鋼鐵、有色金屬、焦炭、電石、鐵合金、合成氨、甲醇、PVC、平板玻璃、水泥、風機等地方特色產業面臨全國性產能過剩壓力。二是煤炭、有色、電石、硅鐵等傳統優勢產業面臨需求不足、價格下跌和調整結構、轉型升級的雙重擠壓。三是一些先行指標增幅回落,其中全社會用電量增幅同比回落2.7個百分點,貨運量增幅同比回落2.5個百分點。總的來看,以能源重化工為主導、以投資拉動為主力的我區經濟,目前下行的壓力明顯大于東、中部省市,未來一個時期下行的時限很可能長于東、中部省市,因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任務更加艱巨,迫切需要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各地經濟發展重大機遇
(一)外在機遇——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
2013年以來,國家為了實現“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目標任務,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比如立足于穩定經濟增長、夯實發展基礎、保護生態環境,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和《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還發布了《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和《關于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立足于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和民生改善,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關于印發“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的通知》和《關于加快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意見》。立足重點領域改革和提高行政效率,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分三批取消并下放了221項審批權限和事項,出臺了利率市場化和放開民間投資的改革方案,等等。仔細研讀這些文件,可以發現其中的絕大部分條款與我區密切相關,比如有關“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為我區光伏材料、組件生產和推廣應用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比如有關“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政策,為我區這樣一個鐵路運能嚴重短缺的省份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總之,黨和國家出臺的各項政策,無疑為我區“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政策機遇。
(二)內在機遇——自治區適時提出了“8337”發展思路
自治區黨委、政府深刻領會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分析判斷、方針政策和戰略部署,著眼服務全國大局和加快自治區科學發展、富民強區進程,統籌考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環境條件和當前形勢,適時提出并全力推進“8337”發展思路的落實,這既是對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重大決策的積極響應,也是抓住國家一系列政策機遇的具體行動。其中的五個“基地”、一個“橋頭堡和開放帶”,既是我區“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根本轉變的基本保證和必然選擇,更是全區各地經濟發展最現實最直接的機遇。比如前不久國務院批準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到2017年全國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消費比重要由2012年的67%降至60%,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煤炭消費總量要實現負增長。與之配套的《京津冀魯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還提出了有關省市到2017年減少煤炭消費的具體指標。屆時京、津、冀、魯四省市將減少煤炭消費約8000萬噸,天然氣缺口將超過800億立方米,電力缺口將接近3000萬千瓦,這無疑為參與“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的西部各省區提供了發展清潔能源產業的機遇,但這機遇無疑是外在的、可能的。要真正使其成為現實的和直接的機遇,還必須有抓住機遇的智慧、謀略和行動。自治區黨委提出的“8337”發展思路,第一條就是要“把內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務華北、面向全國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落實并推進這一構想的實現,既是我區能源工業從整體上脫胎換骨、再創輝煌的歷史性機遇,也是我區“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重大現實機遇。
當然,還有大量的機遇來自基層的創新和創造,來自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大膽探索,來自對兄弟省市經驗和做法的學習借鑒。
切實抓住機遇,優質高效發展
(一)凡擁有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資源和水煤組合條件較好的盟市、旗縣,都要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京、津、冀、魯等東中部眾多省市治理霧霾天氣、壓減燃煤消費、清潔能源短缺的特殊時機,抓住自治區大力建設“保障首都、服務華北、面向全國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和“全國重要的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等現實機遇,積極發展煤轉電、煤制氣、煤制油、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焦爐煤氣制天然氣、煤層氣、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等清潔能源和包括精細化工、日用化工在內的現代煤化工,構建清潔能源和現代煤化工產業新體系,實現新跨越,真正示范全國、引領發展。
(二)有色金屬和裝備制造等新興戰略性產業
東部各盟市和巴彥淖爾市、烏海市、包頭市、阿拉善盟等,要深入分析、有效平衡國內有色金屬資源總量不足、長期供不應求和短期內價格低位運行、企業效益不佳的關系,緊緊抓住自治區大力建設“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的現實機遇,著力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等盟市,要緊緊抓住國家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有利時機和自治區大力建設“現代裝備制造基地”的現實機遇,依托現有產業基礎,瞄準區內外市場需求,加強配套協作,著力做大做強。其他相關盟市要努力發展好稀土、云計算、生物醫藥、粉煤灰提取氧化鋁、陶瓷、沙產業等新興戰略性產業。
(三)全區各盟市、各旗縣都要緊緊抓住國家出臺擴大內需、鼓勵消費多項政策和全國人民健康理念普及、安全意識提升、膳食結構演進的大好時機,抓住自治區大力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現實機遇,發揮各自耕地、草原、林地、沙漠、湖泊和緯度、光照、溫差等農牧業生產條件及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糧食、油料、蔬菜、瓜果、乳肉、禽蛋等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及原產地標識產品,大力發展上述“三品一標”產品營銷業和電子商務,穩固確立我區農畜產品在全國的綠色品牌形象。
(四)一些自然風光優美、文化積淀深厚、邊境特色鮮明的盟市、旗縣,一定要牢牢把握全國人民精神性消費比例上升、旅游和文化支出增加、消費結構升級的有利時機,抓住自治區大力建設“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的現實機遇,發揮自然景觀、民族文化、邊疆特色和氣候優勢,以大草原、大森林、大湖泊為背景,以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等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為底蘊,以夏季的涼爽氣候、冬季的冰雪和全年清新的空氣為吸引力,加快規劃、建設一批旅游線路、景區、場館、產品和旅游城鎮、村落、度假區、接待點,力爭盡早成為國內外游客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五)地處邊境特別是擁有口岸和大陸橋的盟市和旗縣,一定要深刻認識國家深入實施沿邊開放戰略、深化與俄蒙經貿合作,俄蒙急于發展本國經濟、改善本國人民生活的契機,緊緊抓住自治區大力建設“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沿邊開發開放經濟帶”的現實機遇,發揮口岸、大陸橋和與俄蒙間的經濟互補優勢,緊密結合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在口岸的縱深地帶,在大陸橋沿線,大力發展面向俄蒙市場、可以大幅度提高外貿出口額的“陸橋經濟”。
如果各盟市、各旗縣能夠抓住以上各種機遇,并立足各自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實現預期目標,全區經濟就一定能夠在產業升級、結構優化的基礎上,地區生產總值實現翻番,全區“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也就有了切實保障。但抓機遇必須立足自身條件、必須有超前戰略意識、必須有實干加巧干精神。我們相信,只要每個盟市、每個旗縣、每個園區、每個企業,乃至每個個體戶,都能認清形勢,各展所長,各抓機遇,錯位發展,自治區就必然能發揮大優勢、抓住大機遇、獲得大發展。
(作者單位: 內蒙古政府研究室)
(編輯/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