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武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對培養選拔好干部做了精辟闡述,貫徹落實這一講話精神,就要切實在培養、選拔、識別和管理干部上下功夫,那么組織部門作為干部之家如何更好地培養、管理干部呢,筆者認為,“選、育、用、管”干部離不開“群眾”二字。
培養干部要放到群眾中間。回顧我們黨的優秀干部成長史,都是在群眾中培養歷練的。革命戰爭時期,我們的人民軍隊在井岡山與群眾一起吃紅米飯、喝南瓜湯,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共和國的奠基者;解放初期,大批有志青年按照黨的號召下鄉,在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大潮中成長成才;改革開放以后,部分大學生主動要求到農村鍛煉,接受了人生最精彩的“啟蒙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同樣要求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在服務群眾的最前沿砥礪品質,提高本領。廣大群眾是培養歷練干部的大熔爐,作為組織部門要遵循干部成長規律,科學制定培養鍛煉干部的中長期規劃,積極為干部在群眾中成長搭建平臺,有計劃地選派干部到蘇木鎮、嘎查村任職,安排干部到基層一線掛職、蹲點調研、體驗生活,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拜群眾為“導師”,用鄉語鄉言和群眾溝通,真正感受群眾的疾苦,發現和解決群眾身邊的困難,使干部在艱苦環境中增強理想信念、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實踐能力、強化為民服務意識。
考察干部要傾聽群眾心聲。一個干部是否真正把群眾利益訴求作為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的著力點,群眾心里有一本帳;一個干部在工作圈、生活圈和交際圈等圈里圈外的表現,群眾也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一個干部黨性強不強、作風硬不硬、品行正不正,群眾也自有評價。為此,讓群眾來評價干部,是考察識別干部的一把重要標尺,組織部門要加大民意識別干部的權重,賦予群眾知情權、參與權,在考察識別干部中讓群眾說上話,敢于說真話。要多走進群眾,多與群眾交朋友,認親戚,在鄉語口碑中、在街頭巷議中了解干部的德行表現,了解干部圈里圈外、臺上臺下、當前背后表現是否一致。同時,要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好機制,廣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見,避免“千人一面”和“一家之言”,確保考察結果的可靠性和公信力。
監管干部要發揮群眾作用。群眾監督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監督,發揮好群眾監督的主體作用,是加強干部日常管理的重要手段。鄧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有群眾監督制度,讓群眾和黨員監督干部。所以,我們要積極搭建群眾監督的有效平臺。首先開展行風評議活動。選用合理的評議方法,有組織地邀請城鄉群眾和社會各界代表通過來信、來電、來訪等進行評議,評議結果及時公布,并建立獎懲機制,充分發揮評議工作激勵和鞭策作用。其次是實行公開承諾制。干部根據自己的崗位、職責,對自己的思想、學習、作風和工作等提出具體的目標和實現手段,對加強自身建設和服務群眾方面向社會作出公開承諾,年底就完成事項向社會公示,接受群眾監督。第三是建立保障群眾監督的制度體系。要確保群眾反映渠道暢通,要解決群眾反映事件,激發群眾監督熱情,要開通民情專線、舉報郵箱,建立跟蹤辦結制、首問負責制、反饋制和分析研判制,使群眾反映的問題件件有回音,逐步形成一個監督的法制秩序。
選用干部要堅持群眾路線。選人用人是一個長久的話題,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需要什么樣的干部,群眾心中自有一桿秤,選用干部堅持走群眾路線是選好人用好人的基礎。首先要樹立重基層的用人導向。把選人用人的眼光更多地投向那些經常深入田間地頭,長期扎根群眾,為民務實創新的干部,投向那些不怕苦不叫苦,不邀功請賞的干部,在干部中樹立“崇尚實干、重視基層、群眾公認”的用人導向。其次要落實好群眾在干部選任工作中的知情權、參與權。以適當形式向群眾公開擬任職崗位以及崗位要求、條件,不斷擴大初始提名中群眾在各類提名主體中的比例,把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民主評議的情況作為選任干部的重要依據,切實依靠群眾來選干部,對群眾普遍擁護、認可的干部在綜合分析研判后及時選任到領導崗位上來,使組織意見和群眾意愿相統一,真正把人選準用好。
(作者系烏拉特中旗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本欄編輯/冬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