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玲 孫果達
紅軍長征后,與共產國際的電訊聯絡完全中斷。到達陜北后,如何盡快與外界取得聯系成為當務之急。那么,紅軍是如何與共產國際恢復聯系的?宋慶齡在中共中央恢復與外界聯系過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一、1935年冬,首先聯系上的是宋慶齡的電臺
1935年11月中旬,共產國際派遣的林育英(張浩)到達陜北,不久,中共中央就與宋慶齡建立了電訊聯絡,但由于當年極其嚴格的保密原因,當事人劉三源與廖輝卻誤以為他們與“莫斯科”或“歐洲的共產國際”電臺取得了聯系。
1936年1月1日,毛澤東電告朱德:“我處不但對北方局、上海局已發生聯系,國際亦有發生聯系,這是大勝利。”對此,西安事變時擔任宋慶齡秘書的李云回憶:1936年4月,中共中央派馮雪峰到上海,“馮雪峰見了宋慶齡,首先感謝她的幫助,使得黨中央很快與上海黨組織恢復了聯系。”可見,中共中央是在與宋慶齡溝通之后才聯絡到上海局的。此后,上海局就經常使用宋慶齡的電臺與陜北聯系。
1936年5月28日,馮雪峰給中央寫信說:“未知國際方面已通電否?此地可設法打通。”當時上海局還未建立電臺,馮雪峰顯然知道宋慶齡的電臺可以“打通”共產國際。再看當年宋慶齡電臺成員路易·艾黎的回憶:中央紅軍抵達陜北后“不到一個月,我們就定時得到外部世界的信息。”
由此可見,上述劉三源與廖輝以為的“莫斯科”或“歐洲的共產國際”電臺,其實只是共產國際的派出電臺,也就是宋慶齡的電臺。
二、1936年6月,與共產國際電臺直接聯絡的建立
為了與共產國際建立直接的電臺聯絡,中共中央政治局規定,將在1936年2月至7月的東征期間,在山西“完成與蘇聯的通信聯絡”。
1936年6月25日,共產國際書記處聯絡處主任繆勒爾寫給季米特洛夫的一封信,較詳細地說明了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電訊聯絡恢復的過程:“到1936年6月1日,終于從阿拉木圖電臺得到消息說他們已經收到了蘇區電臺的訊號。6月7日,伊爾庫茨克電臺又收聽到蘇區的信號,此后每天都可以收到并開始轉播消息。”
6月29日,毛澤東電告彭德懷:“遠方電臺已通,中央的報告已發出,不久當有回電。”7月2日,中央收到王明的回電。當天11時,張聞天致電博古:“國際電臺已暢通”。
至此,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才真正建立了電臺的直接聯絡。
(摘自《文摘報》 )
(本欄編輯/賀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