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林
苗子榮1962年出生,1997年入黨,1997年任村長,2000年任村黨支部書記,他在15年的農村工作中,團結帶領干部群眾依托市場創大業,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山灣村建成文明富裕的新農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600元,先后榮獲“自治區十星級文明村委會”等集體榮譽47項,個人榮譽28項。
當農民,適應市場才能致富
苗子榮1983年高中畢業后回到家鄉務農,生活極為貧困。他抓住巴拉貢鎮建設城鎮需要砂石的時機,買了一輛四輪車,開始往鎮區送砂石,當年收入萬余元。1992年3月,他自籌資金3萬元建成白灰廠、建材廠,年純收入4萬元;1999年3月組織村干部入股購置1臺推土機,當年純收入15萬元;2004年4月投資4萬元,養殖白絨山羊200只,在山灣村率先搞標準化棚圈和青貯窖建設;2002年籌資13萬元建奶站,帶動農戶發展奶牛180頭,每年每頭奶牛純收入達0.9萬元;2003年投資3萬元購買小尾寒羊41只,年純收入1萬元;當年又投資2萬元建成小型水泥預制廠,年純收入5萬元。看到拉砂石的車輛不斷增多,效益減弱,他就將四輪車賣掉,開辦建筑原料白灰加工廠,當年生產白灰300余噸,年收入5萬元。苗子榮在市場上經過20多年的闖蕩,學會了適應市場,這為他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村長,金點子才能富民
1997年,他被群眾推舉為山灣村村長,當時村集體欠銀行貸款和揚水站電費就達13萬余元。他和村委一班人幾經商量,決定拿村委會成員自己的房產作抵押,向銀行貸款6萬元,村民集資3萬元,購置一臺推土機,每年純收入五六萬元。發展水澆地30畝,建了飼料加工廠,到2000年底,山灣村固定資產達到25萬元,年創收10萬元以上,98%的村民住上磚瓦房,家家吃上自來水,人均純收入達到3500元,山灣村由一個窮村一躍成為全鎮最富的村。
當支書,抓班子帶隊伍
走上村黨支部書記崗位后,他把團結作為凝聚力量的前提,遇事都要征求黨支部成員以及群眾代表的意見,辦事公正、公平、公開。多年來,村里從未發生過一起因村里辦事不公引發的上訪事件。同時,注重把符合條件的年輕致富能手發展成為黨員。
他認真學習黨對農村工作的一系列政策,給群眾講解中央1號文件,開展了“做合格的共產黨員,首先要做一個合格的人”的活動。村黨支部每年召開兩次黨員會議,開展了以宗旨教育為核心的“講傳統、比奉獻”活動,使全體黨員為民服務的意識進一步提高。
抓經濟,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苗子榮分析本村實際,拓寬思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首先抓定單農業玉米制種,從2001年引進玉米制種企業進駐山灣村,每畝比種植大田玉米純增收500元,累計為村里增收1000萬元。同時,爭取國家三期農業綜合開發資金1000萬元,為10個社搞了節水灌溉,累計節約水電費80萬元。2005年,引進鄂爾多斯市大力神牛有限責任公司投資500萬元建設肉聯屠宰廠,極大地帶動了全村及周邊地區畜牧業養殖。村民收入由1992年人均收入800元增加到10600元。
2009年,他在山灣村實施大棚種植葡萄項目,年畝效益4萬元,目前正向農戶延伸推廣種植,2011年,引進內蒙古蒙苑集團生態農業基地投資80萬元,在山灣村養殖天鵝、非洲雁等特色畜禽,年效益300萬元,按照公司+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產供銷一條龍經營方式逐步發展壯大,帶動了全村和周邊農牧民共同致富。
轉移轉型,發展二三產業
山灣村共613戶、1724人,有4500畝土地,人均2.6畝,針對人多地少的狀況,苗子榮積極引導,協調資金通過技能培訓,現已成功轉移出334戶、989人發展二、三產業。為使轉移出的農牧民穩得住、能致富,他經常組織農民通過旗就業局技能培訓,使他們掌握1-2門實用技術,同時協商銀信部門貸款給予扶持。按照加快城鄉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經營模式,他正在謀劃著逐步將農民的土地按企業化運作模式發展,通過二、三產業的發展,使全村百姓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作者單位: 杭錦旗委組織部)
(本欄編輯/周居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