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龍
當下的教育,出現了很多理念和模式,可這有多少有實質性的效果?這是一個追求轟動效應的時代,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現“眼”現象。更可怕的是打著創新的旗號,以有效甚至高效的“亮度”來現“眼”。
教育是樸素的,是講究實效。再多的花哨,最終都只是在做表面文章而沒有切入教育的內核。高校自主招生其本質是“掐尖”,更助長了應試的瘋狂舉動。無論哪一個實驗,最終都會貼上應試效果的標簽。換句話說,只有通過了應試檢驗的實驗與改革才會被主流社會認可。多少人考上了名校,多少人拿到了競賽的金牌,那就是成功,否則就是失敗。如此,考試的高分數成了一只只耀眼的大燈泡,看上去燦爛奪目,其實只是華而不實。而應試在目前背景下,只是在現“眼”。這正是教育最大的悲哀之處。
人,是有個性、有差異的,能力是多側面、多元的。好的教育就是充分尊重每一個“人”的個性特點,讓每一個“人”都能根據自身的不同而成長。這樣的理念,并沒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得到落實,并沒有提供實實在在的平臺,讓每一個“人”茁壯成長。基礎教育不是“選拔教育”,而是“奠基教育”。從小學開始就憑借分數來評判學生的現狀必須改革。學校需要著眼于人未來的生活、生存來設置課程,來設計教與學的策略,使學生能夠享受快樂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博客鏈接:http://tangijnlong.blog.edu.cn/2013/842476.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