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皓
冰水融化了是什么?有的學生答:“春天。”老師給了一個“叉”,因為標準答案是“水”。冰融化了是水固然沒錯,可是冰融化了是春天就錯了嗎?這樣的題目本來就不存在唯一答案,又何來標準答案?所謂的標準答案只是出題者想要學生答出的答案而已。換個角度,如果冰融化了是什么的標準答案是“春天”,那些答“水”的學生又錯了嗎?
應試影響下的“惡果”
上海某雜志社編輯葉開了解到女兒的教育狀況之后,不禁一聲嘆息。他很難理解語文老師眼中的標準答案為何如此固執單一。他在上海閔行區就學的三年級女兒,就遇到過這樣一道語文題目:“三國故事里誰最有智慧?”剛看完《三國演義》彩圖本的女兒,很流暢地寫下自己的答案——“孔明和龐統”,不料教師卻給了一個大紅叉,因為標準答案是 “諸葛亮”,而寫下“孔明”就是犯錯。此類“標準答案”之迂腐,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本身這樣的題目就不嚴謹,三國里足智多謀的人有很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答案完全是可以開放的。
強制性標準的設置,無疑是應試教育體制的后果。高考制訂排他性的單一答案,而整個應試教育體系必然要適應這種模式,它把教師、學生和家長一起捆綁起來,共同揣摩出題者的心理,猜測出題范圍和標準答案,努力迎合出題者的觀點,而根本無須探求與建構自己的獨立見解。正是這種荒謬制度引領整個中國教育,把它變成以單一標準答案為軸心的考試機器。
陳舊的教學思維
開放式的題目卻配上一個迂腐的標準答案,這些問題的出現既體現了出題者的不嚴謹,也體現出教師在教育中落后、陳舊的思維方式。
某地小學一年級語文試題:蜜蜂、小鳥、兔子和熊貓四種動物,請從中找出一種跟其它三種不同的動物。學生們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小鳥,因為只有鳥有羽毛、還會飛;有人認為是蜜蜂,因為唯有它是昆蟲,而且只有它尾部有刺;更有人認為是兔子,因為只有兔子長著長耳,它還是其中唯一進入十二生肖的一位;教師給出的標準答案是熊貓,其理由為,它是唯一須由動物園飼養的國寶級動物。此類“腦筋急轉彎式”的命題,本來具有良好的益智和啟迪功能,如果出題人讓孩子做出自由回答,并給出理由,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邏輯,沒有偏離常識,教師即判為正確,此為值得推廣的好題,而一旦遭到“單一標準答案”的限定,它就迅速淪為一道臭題。
語文特級教師、金陵中學實驗小學楊新富校長分析說,現在的題目確實存在問題。如果題目的指向并不明確,答案就可以靈活多樣。“老師在出考試題的時候,往往是為了考孩子近段時間學的內容,以達到檢驗學習效果的目的,但卻忽略了孩子腦子里的既存知識以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楊新富表示,考試作為評價的一種手段,是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考試的目的是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考試不是終點,只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加油站,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去學習。“考試不要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如果孩子的答案超過預定的答案,但是有一定道理,就應該鼓勵和肯定,以保護孩子的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考試應該增加孩子的積累,讓孩子有更豐富的空間。老師應該和學生一樣,不要拘泥于只有一個答案。”
“模式化”與課堂創新
標準答案,被廣泛運用于造句、修辭練習和作文批閱之中,令語文學習徹底喪失智慧和樂趣,淪為應試制度體制下冗繁而乏味的功課。 文科教育的答題方式,應該形成自己獨特的邏輯。它通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指涉事實、語法、拼寫之類的“硬知識”,可以設定單一標準答案,而關于智力、觀點、想象力、風格之類的“軟知識”,在整個文科系統中占據70%以上,則應全面開放答案。簡單套用理科教學模式,過度依賴標準化測試,放棄了多元開放的教育模式,只能造成對文科教育的最大傷害。我國的中小學甚至大學教育,大都可以用一個簡單的等式來概括,即“1+1=2”。等號左邊是既定的一切,等號右邊是唯一的僵死的權威答案。仔細想來,有時難免悲從中來——為什么我從來沒有做過這樣一道考題,即“2=?”。同樣是運算,兩者的開放性完全不同。前者答案只有一個,如果你答的不是2,就格殺勿論。至于后者,答案自是千變萬化。你可以說“2=1+1”,也可以說“2=2×1”,甚至,你還可以別出心裁說,“2=20000/10000+(250-250)”,只要你樂意,根據既有的常識,你可以寫出你最愿意看到的答案。“1+1=2”式的教育,沒有過程,其迷信的只是一個結果;而探尋“2=?”式的教育,卻是煥發人的創造力的教育,是可以激發人們回歸自身與探尋真理熱忱的教育。
標準不等于權威
生活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運算法則。一起長大的人,未必能一起上學;一起上學的人,未必都能考上大學;都讀了大學的人,未必都能立即找到工作;沒有立即找到工作的人,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業;沒有成就一番事業的人,未必一生不幸福。同樣是讀了哈佛,梭羅畢業不找工作,借把斧頭跑到瓦爾登湖畔搭了個木屋,過一種可以試驗的生活,而蓋茨索性中途輟學,不久就創辦了微軟公司。
社會要有共同的底線,“標準答案”的背后,是考生的命運,是命題者的權威,當人人不得不向所有貌似客觀公允的“標準答案”,這個“標準答案”,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遠離了創造精神的誤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