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華,王 莉
(1.天津財經大學 統計學院,天津300222;2.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西安 710127)
20世紀中期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興起的國際競爭力評價理論與方法,為發展中經濟體突破轉型瓶頸問題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參考框架。該理論基于市場與資源競爭配置的思路,界定影響一個經濟體競爭力的因素,提出各因素的數量測度及其作用的評價方法。并放棄傳統經濟學、管理學力圖給出經濟主體最優行為準則的研究范式,通過比較各競爭經濟體的數據,識別優勢與問題,得到提升競爭力的經驗路徑(肖紅葉,2005)[1]。本文基于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簡稱IMD)提出的競爭力研究框架,借鑒IMD對各要素競爭力的研究方法[2],將我國區域各省區定義為獨立的經濟體,對除去西藏以外的30個經濟體生態環境優化水平現狀進行測度研究。
我國區域各經濟體均面臨人均資源相對不足、后備資源基礎薄弱、生態環境承載有限等約束。土地、水、空氣及生物等是可持續發展最基本的資源組成,資源的合理利用是生態環境優化的基礎。生態環境的優化不僅包括生態恢復,土地流失治理,農業耕地保護,原有生態的保持,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增強,綠地面積和濕地面積不能減少,還包括科學規劃優化布局,在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約束下,盡量不破壞或少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所以生態環境優化需要在治理污染、節能高效、清潔生產和對原有生態狀態的保護和保持等方面投入力量。本文將生態環境優化的決定要素設定為節能減排、環境負荷、生態保持三個方面,并對各決定要素選擇關注的主題評價點構建測度體系。見表1。

表1 生態環境優化測度體系
因生態環境包含多種因素,各類因素可以從許多視角測度反映,因而各因素中反映某一主題的統計指標也是有多個,構成了指標空間。包括水資源、大氣環境、森林資源、土地利用、自然保護、生態防護、城市與農村環境、自然災害、工業三廢排放、環境污染治理、環境管理、環保系統自身建設情況等多類指標。
(1)降低能耗主題指標空間:單位GDP能耗、單位GDP水耗、單位GDP電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多項指標。
(2)節約能源主題指標空間:能源消費總量、人均生活能源消費、電力消費總量、人均電力消費量等多項指標。
(3)環境負荷主題指標空間:單位土地面積廢水、工業廢氣、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強度,單位GDP廢水、工業廢氣、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等多項指標。
(4)污染治理主題指標空間: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環保投資占GDP比重、工業污染治理完成投資額占GDP比重、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彈性系數等多項指標。
(5)生態保護主題指標空間:林業用地面積、森林覆蓋率、人均林地面積、人均綠地面積、人均耕地面積、水資源總量、人均水資源量、草原建設利用、環境監測站數、地質災害防治等多項指標。
(6)生活環境主題指標空間:生活垃圾清運量、無害化處理能力、污水處理率、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空氣質量達標率、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等多項指標。
選擇各主題測度指標依據以下原則。第一,能夠充分反映各區域經濟體經濟社會發展中提高生態環境優化水平的優勢與劣勢信息。第二,為保證測度界面清晰,只采用國家統計體系提供的統計指標,放棄依據偏好與主觀判斷的性質調查指標。第三,使用強度相對數和人均指標數據等綜合指標方法提高每個指標信息量。第四,充分考慮區域各經濟體數據可得性與數據質量。采用主成分與聚類等統計分析處理方法,從大量相關指標中篩選代表性強的進行測算。
(1)按照IMD國際競爭力綜合評價方法對競爭力指數的計算,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步驟:①數據的搜集與處理;②各項參評指標標準化處理;③計算各項參評指標得分并排名;④利用等權方法確定要素、子要素及參評指標權數;⑤計算子要素、要素得分并排名;⑥計算優化指數總得分并排名。
(2)指數計算方法[3]。其對參評指標標準化處理值經過權重調整后直接得到。其中指標標準化處理的意義在于,將不可直接加總的指標原始數據轉化為消除量綱因素,可以相加的指標標準化分值。如果某項指標數據空缺,其標準化分值設為0。權重反映對不同因素重要性的判斷。本文采用IMD等權原則確定權重。即設各子要素等權、每個子要素下的主題評價點等權,每個主題評價點下的指標等權。
本文這里計算給出的是2002年與2012年度全國30個經濟體生態環境優化指數,來反映各經濟體生態環境優化水平的現實狀態,并進行十年比較。優化指數是通過各經濟體同一年度優化水平數據比較得到的。其表示的是各經濟體之間差距的相對比較信息。依據設計的測度體系選擇計算指標,測度通過計算生態環境優化指數及其決定要素指數,實現對各經濟體生態環境優化水平的比較測度。除西藏以外的30個經濟體2002與2012年的生態環境優化指數與排名見表2。

表2 各經濟體生態環境優化指數分值與排名
(1)根據表2,2012年度我國30個經濟體的生態環境優化指數總體可以分為三個層級。①第一層級依次包括海南、北京、廣東、青海、云南、內蒙古6個經濟體具有相對優勢,指數在60-90區間變化,平均值為73。在第一層級內部,海南一支獨大具有顯著優勢,其余的5個經濟體集中靠攏。②第二層級包括18個經濟體,生態環境處于中間水平。依次為陜西、江西、江蘇、新疆、黑龍江、福建、上海、甘肅、山東、吉林、廣西、四川、安徽、天津、重慶、湖南、浙江、貴州,優化指數在45-60之間高度密集,平均值為51.3,內部各經濟體的差距非常微弱。③將處于相對劣勢水平的湖北、河南、寧夏、遼寧、山西和河北歸為第三層級。在20-40區間聚集,平均值為33.3。其內部分為兩部分,湖北與河南在此集合中略居高位,與第二層級排位在最后的經濟體幾乎接近,而寧夏、遼寧、山西和河北明顯落后一些沉淀在末尾。第一層級相對于第二和第三層級,優劣比分別為1.4和2.2。
(2)由表2,可將2002年度30個經濟體生態環境優化水平也分為三個層級:廣東、福建、海南、黑龍江、山東、新疆同處于第一層級;上海、河北、山西、甘肅、寧夏、貴州為第三層級;其余的18個經濟體都可歸為第二層級。對生態環境優化指數進行十年比較,可觀察到無論是哪一個層級的經濟體都有了跳躍式變化,紛爭跨界特征明顯,充分反映在生態環境問題上的博弈沒有常勝也沒有常敗的局面。在第一層級中,除海南和廣東以外其余4個經濟體均被更換;第三層級中除河北、山西和寧夏以外的3個經濟體也發生了變更;而第二層級所包含經濟體,既有從第三層級中躍升上來的上海,又有從第一層級中滑落下來的福建、黑龍江、山東和新疆。這種輪盤更替局面,需要從各決定要素進一步分析。
借鑒IMD將不同經濟體競爭力排名劃分為資產和負債以反映經濟體優勢與劣勢的思路,將30個經濟體中排名在前20%的經濟體視為資產作為相對先進水平,排名在后20%的經濟體視為負債列為相對落后水平,其余的60%列為中間水平。按照這一劃分標準,將各經濟體2012年和2002年生態環境優化水平的三個決定要素指數排名分為三組,分布狀況參見表3和表4。

表3 2012年生態環境優化決定要素分布

表4 2002年生態環境優化決定要素分布
(1)從兩極分布與十年對比分析,各經濟體在生態環境優化水平上的不同表現是由三個決定要素的共同作用導致。總指數與決定要素指數之間具有一定程度的結構一致性,不同經濟體的優勢、劣勢決定要素作用又呈現結構差異性。
①2012年生態環境優化指數在第一層級的海南、北京、廣東、青海、云南、內蒙古6個經濟體都至少各有1個決定要素是突出優勢分布在第一層級中。尤其是海南在節能減排、環境污染、生態保持3個決定要素方面均有優異表現;廣東在生態保持和節能減排2個要素表現上佳;西部地區的甘肅、貴州、陜西、青海、內蒙古各有1個要素具有相對優勢;各決定要素在相對先進水平集合中的區域分布較為均勻,東、中、西、東北部四個區域均有占位。
②與2002年相比,因第一層級中的經濟體除廣東和海南外都已更換,海南從只有1個優勢要素變為3個優勢要素優勢;廣東仍有2個優勢,但結構變化,其在生態保持上繼續保有優勢,環境污染優勢降級的原因是人均水資源、林地面積、綠地面積、農地面積這些資源生態保護人均指標的下降,而節能減排方面從主題評價點考察,是因降低能耗類指標的表現凸顯優勢。北京在生態保持上的優勢,在環境污染方面的環境負荷主題評價點得以晉級,尤其是單位GDP所對應廢水和廢氣排放這一類指標有了較大改善。
③比較第三層級處于相對落后水平的6個經濟體各決定要素分布狀態,總指數處于落后水平的原因一方面是每個經濟體都至少有1個要素是拖后腿的,另一方面是其它2個要素的表現也較為平庸,合力作用導致。經濟體的劣勢要素分布為,湖北和河南是生態保持、寧夏是節能減排和環境污染、遼寧是節能減排、陜西是節能減排、河北是環境污染。典型經濟體是山西,突出問題自然是節能減排方面如能耗和人均能源消費指標欠佳,加之環境負荷、生態保護上的乏力;可見十年來節能減排是其桎捁一直無法打破。
(2)處于中間水平的18個經濟體構成的板塊,全國各區域的經濟體都有涵蓋,因各自的經濟發展水平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生態環境優化水平表現各異,很難用統一模式歸納。
①18個經濟體生態環境優化指數排名依次陜西、江西、江蘇、新疆、黑龍江、福建、上海、甘肅、山東、吉林、廣西、四川、安徽、天津、重慶、湖南、浙江、貴州,在不同經濟區域間分散。究其處于中間水平的原因,一部分經濟體的3個決定要素層面應為非均衡發展狀態。如陜西在環境污染方面是在先進水平組,而生態保持卻在落后水平組,優勢和劣勢博弈的結果使得其處于中間水平。廣西和江西則都是在節能減排上具有相對優勢,卻又都因環境污染上的相對劣勢從而徘徊在中間水平。新疆則是節能減排和生態保持二者進行優劣對抗作用,安徽卻恰好相反。
②除去上述一些經濟體表現出優勢與劣勢力量相互抵消的非均衡發展特征,還有一些經濟體的非均衡特征表現為單向突圍。如安徽和福建的節能減排列為優勢要素,天津、甘肅和貴州則是環境污染要素優勢突出,這些經濟體的優勢要素各出現1次,對其穩定在中間水平而不至于掉入落后團體中有著拉力作用。類似的,單向發展也表現在劣勢要素上,如浙江的環境污染要素在落后隊伍中出現1次。③剩下的幾個經濟體如重慶、吉林、黑龍江、江蘇各方面既無突出優勢,也無顯著劣勢,屬于均衡發展,緩慢而穩定。④十年比較,天津擺脫了節能減排要素的制肘,新疆在環境污染和生態保持要素上的優勢不再,節能減排要素卻有所惡化。
綜上所述,在我國區域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各經濟體在生態環境領域面臨的問題與經濟問題交叉糾結,不同區域、不同經濟體以及不同要素之間沒有統一模式。生態環境的諸多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也是非常復雜,改善和優化需要較長周期,需要明晰各經濟體的優勢與劣勢因素,有針對性地實施環保策略。
[1]肖紅葉.中國區域競爭力發展報告200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2]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EB/OL].http://www.imd.org/.
[3]王莉.珠三角基礎競爭力評價2001~2010[J].澳門理工學報,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