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印
(中國科學院大學 管理學院,北京 100090)
裝備動員潛力,是指一個國家為了保障戰爭和應付突發事件的需要,通過一定機制將國家和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科技力等可能轉化為現實裝備保障力量的那一部分潛在力量[1]。戰爭既是國力軍力的較量,也是潛力動員的競賽。裝備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是裝備動員潛力轉化為裝備動員實力的產業基礎,其技術水平、產業結構、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在軍隊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全面分析西北五省(區)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準確把握裝備動員潛力,是正確制定西北地區裝備動員預案,提高裝備動員能力的前提。
1.1.1 經濟地位
西北五省(區)裝備制造業基礎是在建國初期“一五”、“二五”國家重點項目建設期間打下的,經過六、七十年代“三線”建設時期東部沿海企業的內遷得到進一步充實。受早期軍事因素的主導和國家工業發展布局政策的影響,西北地區裝備制造業呈現軍工企業多、大型國有企業多、技術起點比較高等特點。改革開放前,發展速度快,優勢明顯;改革開放后,發展速度慢,優勢減弱[1]。2012年底,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企業數共計1372個,占全國比重的1.26%,工業總產值為42920200.2萬元,占西北五省(區)工業總產值的11.08%,工業增加值為10007232.9萬元,占西北五省(區)GDP比重的3.15%。表1為2012年西北五省(區)的裝備制造業基本指標。其中,裝備制造業是陜西重要的支柱產業,也是陜西的優勢產業,對全省經濟的貢獻率僅次于能源化工業。西北地區裝備制造業雖然歷史悠久,對地方經濟貢獻顯著,但其主要經濟指標還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效益與產業規模很不相符。

表1 西北五省(區)2012年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基本指標(單位:萬元、%)
分行業來看,2012年西北五省(區)裝備制造業的產值規模和盈利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完成工業總產值最高的行業為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達到1036.79億元,汽車制造業次之,為930.38億元,分別占到西北五省(區)裝備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的24.36%和21.86%。實現利潤總額最高的仍然是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為57.06億元,專用設備制造業次之,為39.91億元,具體指標見表2所示。

表2 西北五省(區)2012年分行業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基本指標(單位:萬元)
1.1.2 特色與優勢
國防工業實力雄厚。軍事裝備制造位居全國前列,這既是西北五省(區)裝備制造的特色,又是西北五省(區)裝備制造的優勢。西北地區國防科技工業已發展成為覆蓋航天、航空、兵器、核、船舶六大行業的完整體系。其依托能源、技術、人才、裝備優勢,開發出的軍工配套以及面向西部大開發的基礎設施裝備、技術裝備、礦業裝備等,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國防科技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4]。
具有一定的科技優勢。西北五省(區)裝備制造業多是為國家戰略全局服務的重大技術裝備制造企業,起點比較高,改革開發后更是積極引進、消化吸收,一定程度提高了技術創新能力。另外,中心城市西安、蘭州等也是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密集地,形成高新技術產、學、研一體化的孵化基地。
產業聚集度較高。陜西絕大部分裝備工業都布局在關中“一線兩帶”上,集中了全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90%的企業,包括西飛、西電、陜汽、西安航天發動機、陜鼓、慶安、法士特等大型骨干企業。甘肅省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主要匯集在蘭州、天水、白銀和金昌。2006年,甘肅省77%以上的裝備制造企業和90%以上的裝備制造業資產分布在蘭州和天水兩市,當年兩市完成的裝備制造業產值也占到全省的90%以上。寧夏的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則主要集中在銀川和石嘴山兩地。
(1)企業規模大而不強,總體競爭力偏弱。西北五省(區)裝備制造業大多數是“三線建設”時期建成的,企業經濟規模偏小,大企業不大不強,缺乏帶動力強的特大型企業集團。
(2)工業基礎薄弱,缺乏自主創新能力。西北五省(區)裝備制造業總體上看屬于自主研發的技術成果特別是核心性、關鍵性技術成果還很少,一些企業的裝備技術仍然停留在發達國家20世紀7、80年代的水平,自主研發能力低。
(3)行業整體不景氣,人才缺失嚴重。由于東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孔雀東南飛”現象在很長時間都難以避免。高級技能人才的流失,對于產品高技術化的裝備制造業來說無異于釜底抽薪,人才“瓶頸”成為制約西北五省(區)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做強做大的重要因素。
裝備動員目標要受國民經濟實力和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內在的經濟技術聯系制約,其聯系程度可以用經濟學中的投入產出模型來反映。參考前人的研究,建立西北五省(區)裝備動員潛力的評估模型如下:
目標函數:

為動員產業總產出值之和所能達到的最大值。
其中:xi為動員產業i的總產值,Z為由各動員部門的總產量加權之和所構成的目標函數方程。
約束條件:

I為單位矩陣(42×42);A為已知的計算期2007年西北五省(區)投入產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數矩陣;式2中Xj+i為要進行優化計算的報告年各產業部門的產出列向量;式5中Xj+i為要進行優化計算的報告年各產業部門的投入列向量;表示各產業在動員時最終使用量要超過平時的一定倍數。xj為進行優化計算的報告年在某產業可動員量達到最大時,非動員部門的總產值向量。 j為非動員產業的序號。TIUj和TFUj為可求出的非動員部門在報告年的平時作為中間使用的價值量向量和居民消費的最終使用量;H為已知投入產出表的分配系數矩陣;GDPt為已知的報告年西北五省(區)生產總值列向量;t為報告年的年份序號;TIIj為可求出的非動員部門在報告年的平時作為中間投入的價值量向量;xi為要進行優化計算的報告年非動員部門在動員經濟能力最大化時的產值;GOi為可求出的動員部門在報告年的平時總產值;TVA為報告期內西北五省(區)各部門的總增加值率,它等于已知的報表年各部門最終產值之和除以報表年各部門總產值之和。
以西北五省(區)2007年42部門投入產出表為數據來源,根據投入產出表的分類標準,選取金屬制品業、通用和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和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7個與裝備制造緊密相關的產業作為動員目標,其余產業為非動員產業。采用matlab中的linprog計算函數,計算上述產業產量最大化目標函數及約束條件所形成的線性規劃模型,得到動員產業前后總產出變化和動員效率如表3所示。
可以看出,2007年西北五省(區)裝備動員產業實現最大動員量時,各部門的資源配置發生了很大變化。金屬制品業、通用裝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裝備制造業7個大類動員部門的生產量將有所增加,動員后產量增長的幅度都超過動員前總產出的2倍。

表3 西北五省動員產業動員前后總產值變化情況 (單位:千元,%)
同時,也可以得到非動員產業動員前后總產值變化,本文只列出動員后產值增加的非動員產業,見表4所示。

表4 西北五省裝備動員后產值增加的非動員產業 (單位:千元,%)
(1)從總體上看,裝備動員潛力較大。經過六十余年的建設與發展,西北五省(區)裝備制造業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積累了一定的資產存量,尤其是陜西、甘肅具有較大的整體規模和較強的綜合實力,所蘊含的裝備動員潛力可觀。根據選取的7個產業的動員計算結果,在模型設定的條件下,擴張能力集中在2-7倍之間,表明西北五省(區)裝備動員潛力較大。但從計算結果看,如果按照動員模型中的條件進行動員,對西北五省(區)的國民經濟影響也很大。
(2)從產業結構上看,裝備動員能力受能源和原材料制約。分析非動員產業動員前后總產值變化,共有8個非動員產業的總產出是增加的,其它產業的總產出則是減少的。說明動員產業的產量增加,將導致其對非動員產品作為間接消耗的需求會有所增加。因此,也有部分非動員部門的資源消耗量和產量也將有所增加。除廢品廢料產業外,其余產出增加的非動員產業都是為裝備制造提供能源或原材料的相關產業,說明西北五省(區)裝備動員的根基是能源資源,且需要大量基礎工業的支持。
(3)從產業布局上看,呈現出地區差異性。由于區域內省區之間的發展本身就不平衡,特別是經濟方面,比如2012年陜西GDP達到14453.68億元,而青海只有1884.5億元。陜西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企業單位數有868個,工業總產值達31342728萬元,青海只有29個,工業總產值僅340000萬元。新疆和青海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區)GDP的比重還不足1%。不難看出,各地區裝備制造業發展有較大的差距,所以裝備動員潛力也呈現出不平衡性。
(4)從影響效果上看,裝備動員依賴性強。裝備動員對第一和第三產業影響最大,動員前后產值降低的非動員產業都是第一和第三產業,裝備動員能力的提高依賴于對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產業產值的壓縮。也就是說,裝備動員潛力的大小主要與保障國民需要的那一部分力量大小有關,國民需要部分越小,裝備動員潛力越大,反之亦然,二者成反比例關系。
化的對策
(1)加強基礎性建設,提高裝備快速動員和持續保障能力。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科學完備的潛力調查指標和潛力數據庫。軍地有關部門要對西北五省(區)裝備制造企業的基本情況、產權性質、產品種類、生產規模、技術性能、運營方式、動員范疇、最大生產能力等內容進行詳細的潛力調查,掌握裝備制造業個產業具體的動員潛力情況。二是要建立關系順暢、平戰結合的運行機制。按照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裝備保障需要,充分發揮軍事需求的統攬和牽引作用,統籌考慮裝備資源的軍需民用、平戰銜接,把裝備制造業動員的相關內容納入西北五省(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年度規劃、區域規劃和相關行業規劃之中,加緊建立和完善裝備制造業動員工作運行機制,切實提高裝備制造業動員準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調整優化產業布局,提高裝備動員支撐保障水平。依托西北地區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的格局,從實際出發,優化生產力布局,把西北地區的資源優勢與老工業基地的技術優勢、產業優勢相結合,把勞動和資源優勢凝聚到附加值高的產品中去。充分考慮產業發展基礎和國家安全的雙重需要,形成裝備制造業動員的基地輻射型布局結構,不斷擴大信息化局部戰爭條件下裝備制造業動員的潛力基礎,使西北地區裝制造業發展與西部安全需要協調銜接,提高區域裝備制造業支撐保障能力。
(3)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提高裝備動員的技術保障水平。統籌規劃西北地區國防科技工業建設,保持規模適度、專業配套、布局合理的國防科研生產能力。一是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結合國防軍工發展需要,打破地區和部門分割,致力于軍民結合、使自身國防軍工和科研力量集中地優勢得到發揮,以航空、航天、兵器、核工業、電子等需要的關鍵技術裝備,以及試驗、檢測設備為重點,加快西北五省(區)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提升裝備制造業競爭力。二是積極吸收和充分利用民用領域的裝備制造業技術成果為軍所用,推進裝備制造業民用技術向軍用技術轉化,提高裝備制造業的軍民通用性,有效減少裝備動員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形成“小核心、大動員”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動員保障模式,提高西北地區裝備制造業動員的技術保障水平[4]。
[1]楊漾,儀德剛.中國西部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歷史經驗與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20).
[2]吳文潔.西部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及改革思路[J].商業時代,2007,(17).
[3]陜西省裝備制造業經濟效益分析調研報告[EB/OL].http://www.sndrc.gov.cn/view.jsp?ID=8881.
[4]張笑.適應軍民融合式發展要求,加強裝備制造業動員建設[J].國防,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