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迪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最大的亮點,也引發了經濟學家們的熱議。
在經濟學家林毅夫看來,能否正確處理好“市場和政府”間的關系,決定著中國未來的發展。
“經濟發展需要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在去年11月17日舉辦“朗潤·格政”解讀三中全會改革政策的論壇上,林毅夫強調。在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不同經濟體人均收入的變化后,他發現,全世界180多個發展中經濟體,只有13個經濟體從中等收入邁向了高收入,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長期陷入低收入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沒有處理好政府跟市場的關系。
在林毅夫看來,這13個從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的經濟體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既有有效市場,又有積極有為的政府。經濟要發展好必須有競爭力,其首要前提是價格必須反映各種要素的稀缺性。比如勞動力多了的時候,勞動力相對便宜;資本多了,資本相對便宜。由此,企業家就會依據比較優勢來選擇技術或者產業,這樣的經濟就會具有競爭力。
而這種價格信號只有在充分競爭完善的有效市場體制之下才能夠形成,這是一個國家制度真正有競爭力的前提。而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技術創新、產業升級都有外部風險,必須由政府來平衡。
改革必須與時俱進。林毅夫指出,改革開放初期的我國處于極端貧窮狀態,但經過34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的作用,既讓經濟一方面更好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決改革開放遺留下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經濟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還要繼續發揮好的作用,因勢利導,保護產權、維持宏觀環境、解決外部性的問題。
“如果能這樣做的話,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礎之上翻一番的目標定能達到,而我國也將成為人均12700美元的高收入國家。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邁出非常堅實的一步。”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指出,當下政府的首要問題是審批過度,這對經濟的傷害是非常大的,而政府親自動手挑選勝者,更會阻礙市場發展。
“美國過去的二三十年,能令人記住的是比爾·蓋茨和喬布斯,雖然99.9%潛在的‘比爾·蓋茨都失敗了,但市場的淘汰機制創造了唯一的比爾·蓋茨,這符合市場規律。因為高科技的成功率就是1%,而政府再挑也挑不出這1%。”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認為,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針對的是政府過度介入市場。這些年地方政府以GDP為考核標準,依靠行政力量推動經濟發展,不是用市場手段。政府不應該再作為市場行為的推手,應該遵循市場規律,讓市場起更好的決定性作用。
她認為,三中全會強調“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實際上是明確政府的定位。過去的經濟學理論對政府的定位僅僅是“守夜人”,而《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政府職責和作用給出了明確界定,即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此次改革被稱為是升級版,意味著中國正在走全新的路。當前最前沿的經濟學理論就是如何把政府和市場的作用結合起來,其代表是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的‘市場設計理論(market design), 此理論認為,政府和市場非此即彼,二者之間的有效合作才是正確的方向,而新的手段就是信息化手段。在信息平臺上未來的市場同現在的市場不是一個概念,而未來政府管理市場也不像現在進行單純的行政審批,政府可以利用充分的信息制定好的規則,并充分注重參與者的個體差異,而非僵硬的指令經濟,那將是一個充滿活力又運行有序的新型市場形態。”李玲說道。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