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一場爭當“挽郎”的風波
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的弟弟李業死了。禮部侍郎賀知章負責給李業的葬禮挑選“挽郎”,不料在這個小問題上掀起了軒然大波。長安城內因此爆發了一場群體性事件。
所謂的“挽郎”,就是出殯時牽引靈柩唱挽歌的人,算不上是什么好事,但給帝王當挽郎就不同了,報酬優厚。治喪結束,吏部要登記挽郎的人事材料,分官配職。也就是說,挽郎當完就當官這就是給皇家抬棺材的報酬。因此,每次帝王葬禮的挽郎無不集“一時秀彥”,滿眼看去都是達官顯貴的子弟(官二代)。普通人家的子弟根本不能染指。比如東晉南朝時期,帝王后妃的挽郎,規定要是六品以上公卿大臣的子弟。到了唐朝,十三四歲的公子哥就能選上挽郎,踏入仕途,比寒窗苦讀輕快得多了。因此,聽說薛王李業死了,長安城內外的官員子弟們躍躍欲試,爭著要當挽郎,要擠入“后備干部”的隊伍。
賀知章自然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愿望。而他最后挑中的挽郎人選,也不可能讓所有競爭者都心服口服。于是,未能入選的官員子弟們群情激奮,大罵賀知章不公,跑到禮部大吵大鬧。情緒激動的公子哥們還到處找賀知章,要痛毆他。禮部吏員們惹不起,緊閉禮部大門。公子哥們就堵在衙門外高聲叫罵,不少看熱鬧的人也跟著瞎起哄。為平息局面,賀知章在禮部衙門內搭了個梯子,爬上圍墻,趴在墻頭上喊:“諸君且散,見說寧王亦甚慘澹矣!”意思是說:“大家別著急,聽說寧王的病情也很危急了!”“寧王”是唐玄宗的大哥李憲。當年,李憲主動讓賢,把太子寶座讓給了三弟李隆基。李隆基當上皇帝后,對主動讓位的李憲優待有加。賀知章的潛臺詞是:李憲死了,葬禮會更隆重,挽郎的數量會更多,大家都還有機會!
聚集的公子哥們聽賀知章透露如此寶貴的小道消息,紛紛散去,回家等寧王李憲的噩耗去了。只是不知道,病中的李憲知道了,作何感想?
西漢的“任子制”
這個故事里的挽郎,為官僚子弟直接當官提供了便利渠道。中國古代始終存在官二代當官的制度便利。秦漢以后,“世卿世祿”作為一項制度已經壽終正寢,但陰魂卻一直沒有消散。西漢就確立了“任子制”。
所謂“任子”,顧名思義,就是任命官員的子弟當官。西漢的這個制度有兩個標準:第一是官員級別必須是二千石以上,而且任滿三年。二千石是地方太守、中央三公九卿的級別,屬于高級官員。第二個標準是任子的對象是“同產若子”,必須是高級官員的兒子或者侄子。至于才能、品德等,都忽略不計(不以德選)。西漢著名愛國者蘇武,就是靠任子制當上的郎官。他的父親蘇建是衛青的戰友,官至代郡太守,符合條件。
任子制在實際操作中日漸朝著便利官員的方向發展。比如制度沒有規定任子的數量,于是高官們的子弟紛紛入仕。漢元帝時的寵臣史丹,史載“有子男女二十人,九男皆以丹任并為侍中、諸曹”。九個兒子都通過任子制當上官,可見這項制度執行起來不嚴格、不嚴肅。而大權臣霍光,則因為同父異母的哥哥霍去病是驃騎將軍,在十幾歲就被任命為郎,很快升遷為諸曹侍中。他顯然不符合“同產若子”的標準。
漢宣帝時的御史大夫陳萬年,靠上下鉆營、溜須拍馬升遷,病中把兒子陳咸叫到床前傳授經驗。他耳提面命到深夜三更,還喋喋不休,陳咸直打瞌睡,差點碰倒屏風。陳萬年大怒:“你老爸教導你,你竟然睡著了。為什么不聽我的話?”陳咸說:“我都知道你的意思了,無非是要我如何諂媚奉承。”陳萬年見兒子懂得了自己真傳,這才不說話。就是這樣一個品行不端、聲譽欠佳的大臣,也讓所有兒子都通過任子制當上了官。
唐宋的“恩蔭制”
任子制到隋唐,換了個名字,叫做“蔭”。這個字傳神地繼承了任子制的真髓,大樹底下好乘涼,官二代背靠老子的樹蔭。
盛唐時期宰相姚崇本名姚元崇,父親姚懿曾任嶲州都督,可以受蔭直接當官。但姚元崇覺得靠父親的恩蔭,靠給人抬棺材當官,有傷自尊。他事后未去吏部登記,而是改名姚崇參加科舉,高中進士,當上了官,傳為佳話。但是像姚崇這樣的官二代畢竟還是少數。唐代恩蔭風氣很盛,人數很多。唐朝確定了科舉取士制度,后人似乎認為科舉是唐朝選錄官員的主要渠道。其實不然,唐朝科舉錄取的人數很少,每次數十人,且考期不固定,遠遠不能滿足官場的需要。恩蔭是更常見的官員選錄渠道。
通過恩蔭、科舉入仕的官員群體,引爆了唐代的黨爭。中唐的“牛李黨爭”除了政見分歧外,牛僧孺一派多科舉入仕的官員,李德裕一派多官二代,雙方黨同伐異,存在很濃的“恩蔭-科舉之爭”。
李德裕的祖父李棲筠是唐代宗時期的御史大夫,其父李吉甫恩蔭入仕,為駕部員外郎。李吉甫后來當到宰相。李德裕很為自己的家世自豪,不喜歡和出身普通家庭的讀書人一起科舉考試。他當官之初,有個科舉出身的李姓同事,和他官職相同。一日,有個舉子行卷(讀書人向名士官員投遞文章,希望得到推薦),將二李搞錯了,誤投給李德裕。沒幾天,那個舉子來要回了自己的文章,說:“這是投給進士及第的李大人的,不是給您的。”李德裕頓時萬分尷尬,據說落下了心理陰影,此后一味排斥科舉出身的官員。
宋朝有讀書人的天堂之美譽,文官福利異常優厚,恩蔭制度得到了畸形發展。首先是不論品級大小,是個官員就有恩蔭特權。其次是恩蔭的對象極廣,除了子孫,還可以恩蔭“期親”、“異姓親”、門客等等,相當于七大姑八大姨、家庭教師、管家門丁都可以當官,真的稱得上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了。第三,恩蔭的法定數量壯大,宰相可蔭10人,執政蔭8人,侍從蔭6人,中散、朝議大夫等散官可蔭3人。在法定之外,常常有“特蔭”。比如遇到重大慶典,朝廷會給所有官員增加一個恩蔭的名額,算是發放福利;又如某大臣去世,朝廷念其“勤勉王事”或者“清正廉潔”等等,臨時允許恩蔭若干親友為官。
明清的官員選錄,完全以科舉為正途。錄取的人數也多。恩蔭入仕成了異途、支流,不再那么拿得出去了。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