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蘇玲
南通市通州區平東鎮衛生院,江蘇 南通 226361
西醫內科療法治療糖尿病的療效觀察
陳蘇玲
南通市通州區平東鎮衛生院,江蘇 南通 226361
目的探討西醫內科應用二甲雙胍與吡格列酮聯合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效果。方法將該院2012年3月—2013年9月期間收治的82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41例。采用二甲雙胍對對照組患者實施治療;采用二甲雙胍與吡格列酮聯合治療方案對觀察組患者實施治療。結果觀察組患者糖尿病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血糖水平恢復正常時間和糖尿病治療計劃實施總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均未見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結論應用二甲雙胍與吡格列酮聯合治療糖尿病臨床效果非常明顯,且安全可靠,應予肯定并推廣應用。
二甲雙胍;吡格列酮;糖尿病
胰島素抵抗是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個基本病理學特征,促使胰島素抵抗的程度在最大程度上減輕,或促使胰島素的敏感性顯著增強是目前臨床治療該疾病的基本方法,可以使患者血糖、血脂代謝能力得到顯著提高[1]。為探討西醫內科應用二甲雙胍與吡格列酮聯合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效果,該研究選擇該院2012年3月—2013年9月期間收治的82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作為對象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82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41例。對照組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患者年齡37~78歲,平均年齡(52.4±1.8)歲;糖尿病患病時間1~16年,平均年齡(4.2±0.5)年;觀察組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患者年齡39~77歲,平均年齡(52.6±1.7)歲;糖尿病患病時間1~17年,平均年齡(4.4±0.6)年。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研究。
1.2 納入標準
①2型糖尿病確診患者;②糖尿病病史在20年以內;③患者年齡在30~80歲之間;④排除合并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⑤患者病情穩定無生命危險;⑥患者自愿參與該研究。
1.3 方法
對照組治療方案:口服鹽酸二甲雙胍片(國藥準字:H33020106),500 mg/次,2次/d,計劃治療一個月;觀察組治療方案:口服二甲雙胍,500 mg/d,2次/d,口服鹽酸吡格列酮片(國藥準字:H20110047),30 mg/次,1次/d,計劃治療一個月[2]。
1.4 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恢復正常時間、糖尿病治療效果、糖尿病治療計劃實施總時間、不良反應例數等指標進行觀察對比。
1.5 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顯效:血糖、尿糖水平的監測結果均已恢復到正常范圍內,臨床癥狀徹底消失;有效:血糖水平不足8.0 mmol/L,血、尿糖水平與治療前比較有明顯改善,臨床癥狀表現基本消失或明顯好轉;無效:臨床癥狀表現仍然存在,血糖指標水平在8.0 mmol/L以上,尿糖指標水平仍在(2+)以上[3]。
1.6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相關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實施χ2檢驗,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糖水平恢復正常時間和糖尿病治療計劃實施總時間
對照組應用二甲雙胍治療(23.07±4.15)d血糖水平恢復正常,治療計劃共計實施(29.76±4.28)d;觀察組應用二甲雙胍與吡格列酮聯合治療(18.63±3.59)d血糖水平恢復正常,治療計劃共計實施(24.18±3.24)d。兩項觀察指標組間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 糖尿病治療效果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顯著,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χ2=4.002,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糖尿病治療效果比較[n/(%)]
2.3 藥物不良反應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有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發生。
吡格列酮與二甲雙胍單獨用于在糖尿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可以使患者在空腹和餐后2 h兩種狀態下的血糖水平顯著降低,采用兩種藥物聯合應用于糖尿病治療則可以產生顯著的降糖效果。吡格列酮作用于人體后,主要可以通過將患者機體內存在的脂肪、骨骼肌、肝細胞內過氧化物酶增值活化受體充分激活,對胰島素應答基因的轉錄過程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使一些外周組織和肝臟對胰島素實際敏感性水平顯著增強,進而使患者體內血糖水平顯著降低。二甲雙胍在對糖尿病進行治療過程中所發揮的有效降糖機制主要包括,使患者機體糖無氧酵解能力顯著增強,使肝糖異生反應的過程和能力顯著減弱,從而使肝糖實際輸出量顯著減少,并能夠使周圍的一些組織對胰島素產生的敏感性顯著增強[4]。
該研究中應用二甲雙胍與吡格列酮聯合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糖尿病治療總有效率、血糖恢復正常時間及治療時間等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兩組治療中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表明兩種藥物聯合應用在糖尿病治療中效果更顯著,且安全可靠。
[1]羅沖華,謝思慈.氨氯地平和二甲雙胍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療效比較[J].臨床醫藥實踐雜志,2010,l4(l2):316-317.
[2]趙學軍,杜文建,昌桂英.糖尿病社區綜合干預的做法和體會[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9,17(14):125-126.
[3]趙列賓,陳欽達,王琴琴,等.健康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0,17(16):357-358.
[4]張偉杰,夏穗生,姜漢英,等.異種胰島移植治療Ⅰ型糖尿病9例報告[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9,12(12):178-179.
R587.2
A
1672-4062(2014)07(a)-0040-01
201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