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蓓芳 朱曉玲
崇川區鐘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江蘇 南通 226007
社區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干預及護理分析
朱蓓芳 朱曉玲
崇川區鐘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江蘇 南通 226007
目的總結社區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干預與護理體會。方法選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間在社區醫院治療的糖尿病患者46例,分為兩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同時給予心理干預與臨床護理,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心理狀態與各項臨床指標改善明顯,兩組護理效果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給予社區糖尿病患者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與臨床護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預防多種并發癥,行之有效,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社區;糖尿病;心理干預;護理
糖尿病是一種非傳染性終身性的慢性疾病,高血糖為主要特征,可引起多種并發癥,對人們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脅。目前,多數糖尿病患者通過社區門診進行長期治療,社區醫院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醫療費用,在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護理與疾病康復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對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間在社區醫院治療的46例糖尿病患者采取不同的護理模式,效果明顯,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間在社區醫院治療的糖尿病患者46例,分為兩組。觀察組23例,男性14例,平均年齡(57.23±4.67)歲,平均病程(5.14±2.88)年;女性9例,平均年齡(59.16±3.58)歲,平均病程(5.39±2.17)年。對照組23例,男性12例,平均年齡(56.19±3.27)歲,平均病程(6.83±2.26)年;女性11例,平均年齡(58.37±3.92)歲,平均病程(5.43±2.89)年。合并癥:12例冠心病,23例高血壓,14例腎病。文化程度:小學11例,初中19例,高中9例,大學7例。兩組患者病程、年齡、合并癥、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包括飲食指導、血糖監測、運動指導與用藥指導等,觀察組在其基礎上針對患者心理特點給予心理干預與臨床護理,方法如下。
1.2.1 心理干預①恐懼、焦慮心理。調查研究發現,多數患者的癥狀不具典型性,初期被確診為糖尿病后,通常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因而多數患者伴有恐懼焦慮心理。由于精神緊張,患兒容易有心慌、頭昏、血糖升高、血壓升高等表現,加重病情。護理人員應針對性的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向患者介紹糖尿病的發病機制、病情進展、治療方法、預防措施與注意事項,強調規范治療的必要性,幫助患者正確理解疾病,正視疾病,鼓勵患者主動配合臨床治療,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減輕醫療負擔。②悲觀、失望心理。護理人員應明確患者悲觀原因,耐心的向患者說明疾病預后,采取啟迪式的、積極的鼓勵方法盡量消除患者負性心理,鼓勵患者樹立堅定信念。同時告知患者臨床治療有利于身體健康,通過對比治療前后的理化檢查結果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③自責內疚心理。由于糖尿病需要長期治療,部分患者感覺為子女帶來了沉重負擔,因而會產生自責心理。護理人員需及時告知患者不良情緒容易加重病情,而且還會為家庭增加痛苦,加上現代醫療保障體系逐漸完善,醫療負擔會大大減輕,鼓勵患者勇敢面對自身疾病,積極配合治療[1]。
1.2.2 護理方法①社區護理:做好全面的基線調查,建立患者檔案,社區醫生上門進行針對性的護理服務,組織患者與家屬參加疾病健康培訓班,發放宣傳資料,設置咨詢電話,及時為患者解疑答惑,指導患者學會正確護理。②飲食指導:幫助患者了解飲食療法對糖尿病治療的重要性,指導患者合理分配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蛋白質占20%,脂肪25%,碳水化合物55%,膽固醇低于300 mg。保證低鹽、低脂的清淡飲食,戒煙戒酒,多食用新鮮蔬果,平衡膳食。
1.3 統計方法
對該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所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護理,觀察組心理狀態評分與各項臨床指標改善明顯,兩組護理效果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與心理狀況改善情況(±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與心理狀況改善情況(±s)
組別n HbA1c(%)HDL-C(mmol/L)GLU(mmol/L)2hPBG(mmol/L)SCL-90(分)觀察組對照組23 23 5.63±0.34 6.98±0.92 2.53±0.29 2.99±0.67 5.67±0.71 6.69±0.82 8.09±1.24 9.46±0.91 146.72±18.49 123.34±18.15
丁蓮[2]的研究表明,與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狀況相對較差,此類患者容易出現焦慮、抑郁、悲觀等不良的心理反應,負性心理容易加重病情,引起各種并發癥出現。該研究中,通過給予糖尿病患者針對性的心理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心理狀況與各項臨床指標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糖尿病患者實施心理干預有利于改善心理狀況,控制病情,該研究結果也與丁蓮報道基本一致。綜上所述,給予社區糖尿病患者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與臨床護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預防多種并發癥,行之有效,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1]羅蝶華.糖尿病患者的社區護理干預和管理模式探討[J].內蒙古中醫藥,2010,16(4):82-83.
[2]丁蓮.社區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況及心理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校醫, 2012,26(7):494-495.
R47
A
1672-4062(2014)07(a)-0061-01
201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