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小萱,趙春妮,孫艷麗
(天津商業大學 商學院,天津 300134)
我國在歷經了三十余年的高速發展之后,不得不面對企業短期行為所帶來的如環境惡化、欺詐顧客、食品安全等一系列社會矛盾,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企業和整體經濟的健康發展與競爭力的提升。我國于2008年由國務院國資委發布《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指導意見》,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得到了全面的關注和重視。學者和企業家們開始致力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力圖在保證企業發展的基礎上,建立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雇員、消費者之間相互信賴的關系以解決這一發展困擾。但在企業實踐中,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能否促進企業競爭力的提高,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需要通過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項目及其投入量的分析來探究其對競爭力形成的影響。
雖然從表面上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會增加企業運營成本,有悖于企業追求經濟效益與企業持續競爭力的基本目標。但實際上,企業和社會責任之間并不是簡單地高成本和低利潤的關系,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會得到社會的尊重與支持,獲得不容易被模仿的競爭優勢,能夠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因此,進行以下假設: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競爭力具有正向相關關系,即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競爭力具有積極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將會在經濟責任、環境保護、員工支持、投資者利益、消費者權益、商業伙伴和社會影響幾個維度對競爭力產生積極影響。
經濟責任反映了企業作為營利性經濟組織的本質屬性,以利潤最大化為基本內涵的經濟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構成因素,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責任能夠促進競爭力的提升。
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能夠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對企業競爭力產生正面的促進作用。
消費者和商業伙伴屬于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是企業的重要資源。企業銷售目標的實現、可持續的市場價值的獲取都依賴于與其良好關系的建立。企業注重對他們的社會責任,可以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品牌聲譽,對于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具有重要影響。
員工、股東、債權人等是與企業具有密切關系的內部利益相關者,企業對他們承擔的社會責任涵蓋了經濟、社會和法律等多方面的內容,企業履行對這些相關方的社會責任能夠較好地提高其滿意度,更有效地提升企業競爭力。
企業積極履行社會公益責任可以借助公益活動宣傳企業品牌,提高人們對企業的信譽感和美譽度,建立起獨特正面的品牌形象,逐步形成企業經營特色。
積極保障員工的權益,將員工權益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上,讓員工共享企業發展成果,能夠吸引并留住更多的優秀人才為企業服務,高效的員工管理對提高企業人力資本存量和改善企業競爭力具有積極作用。
(1)問卷量表設計。
在梳理競爭力測評指標的基礎上,將競爭力測評分為企業績效層面、利益相關者滿意層面和社會影響層面三個主要方面建立問卷量表。其中績效層面主要包括規模、銷售額、盈利能力、負債水平、市場占有率、專利技術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等;利益相關者滿意層面主要包括股東、債權人對投資回報滿意程度、債權人回收貸款情況、員工對工作環境和報酬滿意度、消費者對產品和售后的滿意度中間商的滿意度等;社會影響層面包括參與公益活動情況、社區共建程度、依法納稅等。同時,問卷中還包括一組旨在收集分類資料的基本信息包括主營業務、所屬行業、員工數量、上年度營業額和成立時間。
(2)數據搜集。
本次研究主要的通過EMBA、MBA班學員及企業管理層三種方式獲取,問卷的發放集中在2013年7月至11月。本數據共收集各類企業問卷218份,其中,有效問卷178份,問卷有效率:81.6%。基于上述的理論分析建立企業的競爭力因子量表。為更好的研究企業的競爭力表現狀況,本次研究選擇了樣本中資產規模較大(資產規模大于4000萬)的樣本進行分析,樣本量為124個。
(3)信度效度。
經過統計檢驗,競爭力因子量表的總體Cronbach’s alpha系數是0.877,問卷的內部一致性較好,信度指標可以接受。在主成分分析中,KMO為0.816(>0.5),表明非常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共分為六個因子;且其對總樣本的解釋度達到67.979%。
研究首先采用主成份因子分析法和最大變異轉軸法,抽取6個因子,累計解釋方差達到64.264%,KMO值為0.900。剔除因子負荷低于0.5的題項及重復荷載的題項,剩余24個測量題項。KMO值為0.816,剩余測量題項很適合做因子分析。用這24個測量變量做第二次因子分析,方法不變,共抽取6個因子,累計解釋方差達到67.979%。
自變量的確定與模型建立。
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眾多,通過上述的因子分析,本研究認為影響競爭力的因子共有6項,分別為企業經濟表現、渠道表現、技術表現、報酬表現、公益表現和員工權益。故建立初始回歸分析,將上述6個因素作為自變量,建立6元線性回歸預測模型。分析結果如下:

其中:Comp:企業競爭力;X1:企業經濟表現;X2:企業渠道表現;X3:企業技術表現;X4:企業報酬表現;X5:企業社會公益表現。
其中,標準回歸系數分別為A1=0.636,A2=0.396,A3=0.261,A4=0.186,A5=0.145,表明企業經濟表現、技術表現、渠道表現、報酬表現、公益表現對競爭力正向的影響。

表1 因子構成與因子負荷表
利用標準化后的數據重新進行回歸計算,標準化回歸模型中各變量系數的大小反映了自變量的對于因變量的貢獻率(CR)大小。CR計算公式為:

式中,CRi為標準化回歸方程中第i個自變量對于因變量的貢獻率,ai為第i個自變量的標準回歸系數,n為進入標準化回歸方程的自變量個數。
由以上公式,得出X1的貢獻率為39.2%,X2的貢獻率為24.3%,X3的貢獻率為16.1%,X4的貢獻率為11.5%,X5的貢獻率為8.9%。
本文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得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結論:
(1)企業的經濟表現、渠道表現、技術表現、報酬表現和社會公益5個因子對于競爭力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經濟表現方面,企業經濟表現在回歸方程中的系數為0.902,企業經濟表現對企業競爭力具有顯著影響,企業承擔經濟方面的社會責任對企業競爭力產生明顯的正向影響。企業在經營中獲得良好的經濟回報是產生競爭力的重要源泉。
技術表現方面,企業技術表現在回歸方程中的系數為0.370,企業經濟表現對企業競爭力具有顯著影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推出更多用戶友好、環境友好的產品,建立節能環保、人文關懷的企業形象,能夠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更多的優勢和先機。
渠道表現方面,實證結果顯示,企業的渠道表現在回歸方程中的系數為0.561。渠道表現因子中消費者與中間商能夠顯著影響企業競爭力水平。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優先考慮消費者和中間商的利益,在制度設計和具體的行動中,注意探查消費者和中間商的需求并予以滿足,能夠增強消費者購買意愿和忠誠度,從而鞏固企業原有市場,開拓新的市場。同時還能夠鞏固與中間商的良好伙伴關系,形成通暢的供應鏈網絡,從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企業的報酬表現對競爭力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在回歸方程中的系數為0.263。實證結果顯示,企業對員工、股東和債權人等的報酬能夠顯著影響企業的競爭力。企業履行對員工、股東和債權人等的社會責任,尤其是提高經濟報酬,可以提高其工作的熱情,投資的熱情,從而激發這些關系緊密的利益相關者做出有利于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選擇,進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社會公益方面,本研究顯示,企業的社會公益表現對競爭力影響的回歸方程系數為0.205,企業社會公益表現對競爭力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企業積極承擔對環境、社會、社區等的社會公益責任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在企業的經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力促進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2)企業員工權益對企業競爭力未表現出積極的影響作用。
實證研究結果顯示,企業員工權益因子對競爭力不具有顯著影響。其相關系數是-0.092。企業針對員工權益履行的社會責任如教育培訓、加班時間、參加工會比率等軟性權益,不能顯著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主要原因可能是,增加這些投入,是一個需要較長時間的周期,才可見明顯效果的行為。而在短期內,可能出現增加了支出而沒有回報的情況出現。但從長期看,通過提高員工的責任感,提高對未來職業發展的預期,從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可能對企業競爭力的提高產生積極影響。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獲得證實。
(3)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競爭力具有正向相關關系,即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競爭力具有積極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企業社會責任的主要構成因子經濟表現、渠道表現、技術表現、報酬表現和社會公益5個因子對企業競爭力均具有顯著影響,由此可知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競爭力存在正向相關關系。同時本研究也發現,5個因子對競爭力的貢獻率不同。其中,企業經濟表現對競爭力的貢獻率最高,為39.2%;企業渠道表現對競爭力的貢獻次之,貢獻率為24.3%;企業技術表現對競爭力的貢獻率為16.1%;企業報酬表現對競爭力的貢獻率為11.5%;最后,企業社會公益對競爭力的貢獻率為8.9%。
[1]Howard R Bowen.Social Responsibility ofthe Business[M].New York:Harper,1953.
[2]James J.Brummer.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Legitimacy[M].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91.
[3]A.M Ichael Spence,Heather A Hazard.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M].U.S: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2002.
[4]金碚.企業競爭力測評的理論與方法[J].中國工業經濟,2003,(3).
[5]胡大立.企業競爭力決定因素及其形成機理分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6]中國企業聯合會課題組.企業競爭力指標體系的開發與應用[J].經濟與管理研究,1999,(6).
[7]張金昌.國際競爭力評價的理論和方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