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 天津 300222)
20世紀下半葉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逐漸成為國際經濟發展中一種重要的形式。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多個國家或地區,通過互相協商制定經濟和貿易政策、締結經濟條約,形成一個區域性經濟貿易聯合體,協調發展經濟的過程。國際上已經形成了很多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成功案例,比如,以倫敦—利物浦為主軸線的倫敦都市圈,包括首都倫敦,以及利物浦、伯明翰、曼徹斯特、謝菲爾德等多個大城市和其它小城鎮,是英國主要的經濟核心地帶和金融貿易中心。再比如,日本的東京都市圈、美國的紐約—新澤西州北部—長島都市圈、洛杉磯—長灘—圣塔安娜都市圈、芝加哥—喬利埃特—內珀維爾都市圈等都在該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開發以來,我國以政策為導向,在經濟上逐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三個區域經濟核心地帶。近年來,環渤海的中心省市京津冀頻繁交流合作,圍繞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和產業轉移升級形成了多個合作發展協議。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2013年,京津冀分別簽訂了新一輪合作框架協議,加強了頂層設計,區域合作不斷加大了廣度和深度。2014年,首都副中心的思路以國家層面再被提出,天津以及保定、廊坊、秦皇島等多個城市著力規劃副中心功能,承接北京產業的轉移,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入蓬勃發展階段。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資源和生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特別是進入“十一五”以來,我國在強調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存在資源枯竭、環境污染、投資過熱、地區發展不平衡、勞動者就業難等不少的問題需要解決,這在京津冀地區顯得尤其突出。可持續發展是現代化發展的永恒主題,人類文明進步呼喚著可持續發展和新科技革命,中國同樣面臨重大機遇和嚴峻挑戰。為了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形成少投入、多產出的生產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費模式,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因此,2010年9月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此后,各省市和地區根據本地的經濟基礎和發展前景,各自制定了本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劃。然而,仔細分析各地的產業規劃發現,產業目錄雷同,地區間重復建設,缺少協作,這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思路背道而馳。
京津冀地區要想在區域協同發展上走在前列,必須抓住產業結構升級和首都副中心建設的機遇,完成首都非核心產業的轉移和其他地區產業的承接,實現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升級,促進京津冀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發展。
京津冀地處環渤海中心位置,而且,京津兩地相連,又處于河北的包圍圈中。以京津為核心的京津冀地區,處于連接“東中西”板塊、“南中北”板塊的紐帶位置,依托北京的政治、文化、國際交流中心和天津的經濟港口門戶的地位,能輻射東北亞,帶動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搭建與世界經濟連接的橋梁,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動華北、東北、西北以及西部地區的發展,促進對外開放。因此,實現京津冀區域的一體化,不論對本區域的經濟結構優化,還是對其它地區的經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經濟一體化發展不僅需要多個區域在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方面存在互補和共生的內在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區域政府之間合作能在制度政策上促進要素資源的合理流動,糾正經濟市場自然發展的缺點,實現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首先,京津冀地區由于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的差異,存在明顯的梯次性。按照世界銀行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收入分組標準,京津兩地已經達到富裕國家水平,而河北省只有中等收入水平。根據各地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3年北京市第三產業比重達到76.9%,而天津市和河北省依次為48.1%和35.5%。北京已經進入到后工業化時期,率先實現了產業結構從工業主導型向服務業主導型的轉變。天津人均GDP位居全國第一,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超出2.2個百分點,產業結構繼續優化。而河北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2.4%,增加值達3500.4億元,是京津第一產業增加值加起來的十倍。梯次性為京津冀區域的合作提供了理論前提,各地區通過合理分工以及產業和技術的轉移,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和互利共贏。
由于京津冀各地區在不同產業上存在比較優勢,以及在區域內公共物品上存在的外部性,因此,京津冀又存在嚴重的互補共生性。北京豐富的教育、科技、文化資源決定了北京的比較優勢在第三產業;而天津依靠航運、物流和先進制造業在工業上存在較大優勢;河北省擁有土地、勞動力等成本優勢,為農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由于地區資源稟賦的限制,單個地區發展到一定程度往往受到約束,不能在所有產業上都占有優勢。因此,通過區域互補性原則,各地區集中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轉移其它劣勢產業,可以有效緩解資源約束,實現區域優勢互補和各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相反,各地的公共物品具有跨區域流動的特點,例如空氣污染、水資源利用、飲用水和食品安全等都無法在單個區域內部解決,只能在區域一體化的政策和制度下才能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
從地理結構上,京津兩市顯然處于京津冀的核心,這與國家近期提出的以北京為中心的首都經濟圈,以及把天津定位為北方經濟中心相一致。
京津的城市規劃和發展明顯呈現環狀結構,而且,天津又把產業發展的方向傾斜于東部的濱海新區,傾力以港口依托,打造北方的航運中心。京津冀城市群的“雙核式環狀”分布的空間結構,城市承載功能集中,各城市之間的發展關系極不協調,雙核以外的其它主要城市尚處于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與雙核城市相比差距較大,無法承接雙核城市產業經濟和技術的轉移,周邊城市之間因產業結構雷同,而且存在激烈盲目的惡性競爭,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

表1 國家及京津冀省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照表
從表1可以看出,在國家規定的七大產業中,京津冀都選擇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這六大產業,天津沒有選擇新能源汽車產業。此外京津增加了航空航天產業,在于北京雄厚的科研和技術實力以及空客A320總裝落戶天津帶動的相關產業。天津濱海新區和河北省由于臨海的地理優勢,把海洋產業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統來說,雖然各省市比較起來有兩三個不同的產業,但是前六個產業是一致的。而且具體到每個產業下的小行業,京津冀存在大量的產業結構雷同。以新能源產業為例,各省市都強調發展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核力發電、智能電網等小行業的研發和產業化生產,京津冀沒有在分工上進行合理的配置和協調。
經濟一體化需要區域間的合理分工和協同合作,因此,需要以國家層面編制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各地區的功能定位、產業分工布局、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問題。推動京津冀聯席工作會議等協調機制,加強區域財政、投資、土地等政策的統籌和利益互享,落實規劃和政策的促進作用。探索京津冀省市領導的定期互訪和磋商制度,成立區域協調辦公室,負責組織區域間溝通、協調和服務等相關工作。
積極探索區域間有利于人才流動的戶籍、社會保障政策,鼓勵人才在區域間的流動和合作。以產業轉移為契機,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的培訓、派遣和交流力度,實現產業和人才的整體遷移。加強金融和財政合作,以濱海新區金融改革試驗區為中心,推動區域金融一體化和金融活動的同城化,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探索區域間在財政撥款、投資補貼、風險投資等政策介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發活動的合作機制,實現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構建現代化的區域交通和物流網絡體系,推進區域互通互聯,降低物流費用。
雖然京津冀擁有優越的科技創新平臺,但是卻存在科技資源分布嚴重不均的問題。北京市依托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研發總部都資源,占有絕對優勢的科技要素,是京津冀地區科技研發、轉化與產業化的源泉;天津市及濱海新區在政策的傾斜和鼓勵下引入了大量的科技資源,技術能力得到提升;相比而言,河北省在科技資源方面嚴重不足,在于京津的科技交流中處于弱勢地位。雖然政府間出臺了一些政策促進科技的交流與共享,但是科技資源的共享涉及了資源所有者、需求者、管理者三方利益的博弈。政府投資并擁有大量的科技資源,是科技資源共享的頂層設計者、監督者和協調者,應該制定資源共享的規章制度,并監督實施。建立資源共享下的合理稅收機制、利益補償與協調制度,強化科技資源共享獎懲機制。例如對于北京市與河北省的資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河北省的科技資源要素,進而提高企業的科技水平,增加河北省的經濟總量和稅收;為了協調同類企業的競爭,可以把北京的企業制造環節轉移給河北,并建立科技資源的有償使用機制和稅收補償機制,在增加河北經濟總量的同時,彌補產業轉出給北京帶來的經濟損失。
[1]胡書金、劉艷: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承接產業轉移問題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人民論壇,2013(11).
[2]楊曦、瑪爾丹:中國經濟發展現狀及潛在問題分析[J].商業時代,2011(3).
[3]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S].國發〔2010〕32號.
[4]劉純彬、張晨:波士華城市群與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較研究[J].城市觀察,2009(1).
[5]何濤:中國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探討[J].改革與戰略,2014(2).
[6]邢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理論思考[J].前線,2014(3).
[7]張亞明、劉海鷗:協同創新博弈觀的京津冀科技資源共享模型與策略[J].中國科技論壇,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