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溥

新年新氣象,新股一恢復發行,不出兩周,就已有19家公司掛牌,還有26家公司完成發行等待掛牌。不僅如此,節后2月11日上市的計劃現在已經明確,還將有3家公司排隊發行。對此,很多人高呼節奏太快,擔心股市失血,憂慮市場下跌,事實證明,投資者比圍觀者表現出了更強大的心理素質,買入的態度變得更積極而不是更消極了。
過去的看法是,不發行新股最好,不發新股的監管者最慈愛,而閹割掉融資功能的市場氛圍最溫暖,結果新股停發一年多,股市也跌了一年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證明,股市下跌是多種因素共同造就的結果,停發新股與股市穩定或牛市重來之間在統計上并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在這個認識基礎上,監管部門完全應該加快推進改革,促進新股發行的全面市場化,進而推動整個證券市場的效率提升。
目前已經過會的擬上市公司數量龐大。根據證監會公布的最新IPO在審企業情況表,擬在主板上市的企業近200家,擬在中小板上市的企業超過300家,擬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則接近300家,三者之和是800家。這么龐大的數字,即使天天發10家,證監會不再新批發行,也要整整四個月才能化解。排隊的公司只會越來越多,錯過了改革的窗口期,則可能重新招致問題積重難返。解決新股發行難題,不能靠坐等牛市重來,而是要靠“快刀斬亂麻”式的手段,盡快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才能重新激發市場信心。
自新股發行開閘后13個交易日里,新上市公司融資金額僅百多億元,每次打新凍結的資金卻超過千億元。雖然IPO新政打的就是“三高”(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資金),但對于新股詢價階段大量報價被剔除的現實,買賣雙方均怨聲載道。這說明,就算賣得貴,也一樣有人買。利空滿天飛,還一樣還是有人拎著錢搶,這才叫真實需求。
要消解股市泡沫,不能靠停止發行新股,而應該提供給投資者更多選擇,用不斷提供給投資者更好選擇的漸進式方法,來化解市場高估值弊病。特別地,要暴露出存量上市公司真實的成色,要提高存量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讓那些董事長、CEO們放下身段,讓投資者揚眉吐氣做股東,唯有用優勝劣汰來提高競爭烈度,讓已上市公司感受到生存壓力,把那些“大藍籌”、“成長股”拉到更多的對標面前檢定,有比較才知道好壞高低,有更及時的估值修復才意味著市場的效率更高。
那么,什么叫進一步市場化?怎樣才能將新股發行市場化進行到底?一言以蔽之,有多少賣多少,愿意買多少就買多少。
不要害怕套現。由于滬深股市歷史上長熊短牛的特點,我國上市公司老股東始終有強烈的套現欲望,市場一直詬病為“吃相難看”。但是,平心靜氣想想看,你這邊拎著錢嗷嗷要買,中簽率奇低,老股東那邊樂意賣給你有什么不對?擔心價格高賣不出去的話,反正有承銷商包銷托底,投資者和融資者都是愿打愿挨,既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買賣雙方也都滿足了各自的利益訴求,有什么不好?
另一方面,不要限制申購。滿足真實需求從來不能靠限購,要靠增加供給。股市、樓市都是資產市場,本質上完全一樣,樓市調控為什么失敗?為什么越調控越上漲?說樓市價格不合理,用的指標是房價租金比,這本是個類似市盈率的東西。多數人現在都相信,政府調控房價之所以普遍失敗,原因就在于供給不充分,“限購”、“限貸”等行政措施取代了市場機制,導致樓市定價機制失靈。
證券市場改革,不能以為股市下跌就是改革失敗,以為普遍上漲才是善政良策;以為定價低,讓利于投資者就是厚道,以為減持多,跌破發行價就是邪惡……作為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股市融資功能全面恢復是必選項,是支持讓存量公司盡快上市,是支持讓更多公司進入資本市場。
(作者為經濟學博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