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迅
民主制度原本就不是萬靈丹,現實例子也證明有民主并不必然帶來社會公義和良治,也無法保證權貴精英不會鉆空子謀私。
泰國反對派的“封鎖曼谷”游行占據曼谷最核心的地段,導致交通被堵、學校停課,200萬市民生活受到封鎖行動影響。全球45個國家已對泰國發出旅游警告,政局動蕩下僅僅一個月的外國游客就減少40萬。有泰國學者估計,“封鎖曼谷”將造成逾2000億泰銖(約合四五百億元人民幣)損失。不僅影響數百萬國民生活,導致游客大逃亡,打擊國家形象,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且后患無窮,動蕩局勢將沒完沒了。目前,泰國輿論擔憂的是,封鎖行動持續,外國投資者將失去對泰國的投資信心,外國資本將大幅減少。有經濟分析悲觀地認為,“封鎖曼谷”對泰國經濟造成的創傷,或許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恢復。
“封鎖曼谷”行動表明,為達政治目的,已將尊重法治棄如敝屣,更不理會尊重游戲規則的民主原則,一味依賴發動大規模街頭運動作要挾。泰國陷于法治不彰、管治失效的半癱瘓狀況,封鎖行動蔓延,亂局更難以收拾。
放眼亞洲,除了泰國外,多個民主國家也都先后陷入政治危機。
在孟加拉國,第10次國會大選。盡管數周以來反對派發起的暴力抗議,已導致至少百人死亡,但議會大選的投票仍如期進行。孟加拉國在全國范圍部署約5萬名軍人,以保障投票順利進行。這次大選爭議的兩個主角,一是雜湊納,另一則是國民黨主席吉亞,可以說,這是一場“兩個女人的戰爭”。但這次大選的過程和結果,都引發極大爭議,留下更多問題。在柬埔寨,首相洪森連任后,反對黨以選舉違規為由,接連發動連串示威。
縱觀亞洲,像泰國這類政治相對脆弱的民主國家,相繼陷入動蕩。泰、柬、孟三國觸發動蕩的原因不一,但共通之處顯而易見。政府都缺乏足夠制衡,數十年來裙帶之風盛行,削弱選舉認受性,因此即使有選舉,也未能穩定民主制度。
今年稍后也將舉行大選的印度和印度尼西亞,情況也不見得有什么好。無論是印度還是印度尼西亞,民間社會都強烈不滿主流政黨貪腐濫權,促成印度“普通人黨”崛興而挑戰國大黨和人民黨這兩大傳統勢力;在印度尼西亞則出現沒有政黨背景、有“印度尼西亞奧巴馬”之稱的佐科威(現雅加達市長),不少人期望他問鼎總統。
顯然,這些亞洲國家的民主體制,都成為一些政客濫權謀私的工具。有西方學者認為,“這些國家的共同特征,是制度薄弱,家族人治色彩濃厚,為了權力不惜訴諸民粹主義,甚或暴力和專制打壓的手段。當前亞洲多國民主陷困,有可能重燃上世紀90年代在亞洲甚為流行的一套保守觀點,即西方民主不適用于亞洲而成為反民主的口實”。當年新加坡李光耀主張“亞洲價值觀”,被視為這一理論的代表。
目前亞洲多個民主國家出現的兩大現象:反建制力量抬頭而挑戰現有秩序;即使選舉是在相對公平公正下進行,落敗的少數派仍拒絕承認對方擁有管治合法性。如果民主之名因此在亞洲蒙污,以選票爭取良治和社會公義的信念,也可能因此動搖。一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固,不但有賴不同政黨間的相互尊重、相互協商,更著重在對制度本身的尊重。
泰國在發展民主的道路上跌了跟頭,并不能證明民主制度不適合亞洲國家,不適合發展中國家。其實,民主制度原本就不是萬靈丹,現實例子也證明有民主并不必然帶來社會公義和良治,也無法保證權貴精英不會鉆空子謀私。正如香港的國際問題學者郭濟士所言:很多社會不公義的問題,都只能從社會改革逐步做起。現代民主制度的最大作用,就是讓民眾可運用選票要求更換政府,即使當下是少數派,只要有公平開放的普選,就始終有改變的希望。僅僅這一點,就足以成為堅持追求民主的理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