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冉
摘要:本研究通過運動療法對于腦卒中患者的康復作用的探討,論述運動治療方案對于腦卒中康復的重要性,并根據腦卒中患者的患病特點找出科學的、合理的康復方案。運動可以使生物體內部結構的動態變化,它是人類最常見的生理性刺激,對多個系統和器官的功能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運動療法在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與運動能力,較常規療法具有較強優勢。
關鍵詞:腦卒中;康復方案;運動療法
中圖分類號:S854.5+4文獻標識碼:A
腦卒中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中風,它是腦血管循環障礙性疾病的一種常見現象,因為其發病往往比較突然,所以又被稱為腦血管意外的一種。通常指的是腦血管疾病患者,因為各種病因所引起腦內的動脈逐漸狹窄、閉塞,直至動脈破裂,進而造成患者往往會出現急性腦血液循環的障礙,這種病癥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者腦功能障礙癥[1]。其在臨床方面的主要表現是猝然昏撲、不省人事甚至是突然發生半身不遂、舌強言蹇、智力障礙等現象。腦卒的過程中就給患者留下了各種各樣的功能障礙,在該過程中患者的嚴重程度以及恢復的狀況,都對患者的康復有著重要的影響。通常情況下,患者都是在發病后的數天開始恢復,兩個月左右是最大的回復限度,在發病后的第3個月由于攣縮的形成,恢復就也變得非常的緩慢,六個月后基本上患者就失去了恢復的可能性[2]。所以,在腦卒中患者病情相對穩定條件下,第一時間讓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患者盡可能的縮小局部受損范圍,來保障治療的最佳效果,在鍛煉時必須要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且不可盲目的進行。有美國的心血管護理分會、心臟病學會、體力活動以及代謝分會和卒中分會共同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卒中后患者的康復訓練最好每周進行5次左右的有氧運動,每次有氧訓練的時間要控制在20分鐘左右,這樣對卒中患者減少卒中復發的危險是及其有效的[3]。同時報告中還指出,運動的形式可根據不用的人而略有所不同,在訓練的過程中也可有適當的間隔,但是每天的運動時間之和必須要大于20分鐘。患者在進行恢復訓練是的計劃要結合其病史與體檢結果來進行,所用的運動器械也要根據患者的情況來做相應的調整。卒中后的患者經常會出現肌力減弱的現象,所以該報告還建議其應進行必要的力量訓練。力量訓練的強度為每周要不少于3次,康復訓練的內容要包括多組主要肌肉群[4]。
1 腦卒中的臨床表現
腦卒中是全球非常常見的多發病,由于當代科學的飛速發展,使得醫療技術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就使得原來無法治愈的病癥,得到了很好地治療,患者可以得到恢復,可是腦卒中的患者雖然大部分能夠治療,但其相對致殘率卻是非常高的[5]。所以,腦卒中患者的治療不是一個迅速的過程,通常需要大量的時間,正是由于長時間的住院治療費用非常昂貴,很多的患者在沒有完全康復后就出院,使得沒有得到全過程的治療[6]。在出院后患者非常需要持續、有效的治療方法,并同時提高患者的肢體活動能力,進而不斷的促進患者身心功能方面恢復。所以,運動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后期康復有著非常重要意義。大量的實驗研究表明,患者處于休眠狀態,在其得到信號刺激時,就會被激活。患者后期康復訓練過程中,如果能夠有效的得到刺激,就可以讓更多的內源性神經干細胞被激活,進而增強患者的神經系統的自身修復能力,達到康復訓練的目的[7];患者損傷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功能代償以及結構重組的自然恢復能力,進而對大腦功能修復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可塑性的往往表現為受損傷的神經元死亡,在其的神經元的軸突的側枝長出新芽。突觸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最強的部位,它在很高程度上反映了腦的可塑性,在這其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DA受體)與細胞內鈣離子的活動起到了非常主要的作用[8]。神經對組織的支配利用興奮沖動傳導到神經末梢突觸,再通過神經遞質的相關作用,對患者的支配組織發揮重要的作用;大腦的神經元在生成的同時,還會釋放出大量的營養因子,這就使得大量的肌糖原及其蛋白質可以快速有效的合成,進而起到了防止肌肉萎縮的作用。通過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康復的康復訓練具有非常重要意義,早期的康復訓練能夠盡早的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不斷的提高日常生活方面能力。患者的腦卒中早期是代償的最敏感時期,因此,在這個時間段進行鍛煉能夠非常有效的促進偏癱肢體的康復,超出這個時間段,患者的功能改善效果就會越來越差。康復訓練能夠促使處于休眠狀態的突觸發芽激活,進而再生,對于潛伏通路的啟用是非常有效的;另外還能夠預防習得性廢用綜合癥的發生[9]。
2 腦卒中的康復方案
腦卒中患者在病情穩定后,盡早用肢體運動功能鍛煉、語言功能和吞咽功能的訓練、針灸推拿、及心理康復治療,以降低致殘率,促進腦功能的恢復,提高生活質量。病情穩定、神經系統體征好轉的病人應當盡早開始功能鍛煉,先做被動運動,每日3~4次,每次時間逐漸延長;待癱瘓肢體肌力有所恢復,即可進行主動運動,逐步提高肌力和關節功能。腦卒中患者語言障礙,吞咽困難,會使患者內心壓抑,情緒急躁,因此語言和吞咽功能的康復訓練尤為重要,引導患者做呼吸控制、下顎運動、口面運動、舌運動、軟腭運動,同時進行發音、聽覺理解、口語表達等訓練;腦卒中患者生命體征穩定、意識清醒即給予早期針灸治療,既能控制病情發展,也能有效地減輕癥狀。選取相應穴位,隔天輪流使用,針灸的同時配合推拿,可以促使肢體功能恢復,防止肌肉萎縮,關節變形。在疾病狀態中,人的心理活動復雜,進行病人的心理狀態分析,可以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性質,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可以使用重要康復治療,為了改善腦缺氧、促進腦功能恢復,可以采用高壓氧療對腦卒中恢復期的治療。
3 適合腦卒中患者運動的原則
合適的運動強度就是“中等強度”,通俗地說,就是運動時感到“有點累”的運動強度,既能達到鍛煉的目的,又不會感到過度疲勞。目前針對我國大多數成年人身體活動不足或缺乏體育鍛煉的現狀,建議成年人每天進行累計相當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體活動。具體要求是:每天至少運動1次;運動的時間不少于30分鐘;每周至少運動5天;運動時保持適宜心率。適宜心率(次/分)-170-年齡。例如某人70歲,170-70-100,那么該人運動時的心率應保持在100次/分鐘左右。體育鍛煉應從輕量、短時運動開始,循序漸進;運動的形式因人而異。運動過程中要按照“熱身-運動-放松”三部曲進行。
腦卒中可使患者的運動能力受損,而卒中后的抑郁也可削減患者的運動動力。活動度和運動耐量的進一步降低最終可引起心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縮、骨質疏松和下肢血流循環受損等一系列并發癥。體力活動是卒中防治中最基本的措施之一,不但可以降低卒中的病死率和再發率,還可以改善血管側支循環,減少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提高心腦血管系統的工作率和儲備能力。運動還可通過增強肌力和提高柔韌性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哈佛醫學院的一項有關72488名40~65歲的婦女6年的隨訪調查研究顯示,每天做30min強度稍大的運動,哪怕僅僅是輕松地散步,也能減少30%患腦卒中的機率。這是第一次大規模的對運動與減少卒中患病率之間的聯系問題進行研究。
4 運動療法在腦卒中患者康復中的應用
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的目的是增強患者的運動能力,與生活自理能力,以增加患者的獨立性,最后回歸社會自主生活。患者的運動介入治療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增加患者的功能恢復率,有助于提高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的充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