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超
摘要:本文在闡述建筑垃圾概念,分析建筑垃圾特點及危害性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筑垃圾處理的產業鏈模式和全過程的管理模式。
關鍵詞:建筑垃圾;定義;特點;全過程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 R124.3文獻標識碼: A
1建筑垃圾的定義
建筑垃圾是指在對建筑物、構筑物的建設、維修、拆除和裝修的活動中產生的對建筑物本身無用或不需要的排出物料。主要來源于基坑開挖、道路開挖、建筑工地施工、舊建筑拆除和建材生產五類。對建筑物無用或不需要,是對物料是否垃圾的界定。對物料無用或不需要的界定最終來源于某種形式的主觀判斷。正如循環經濟理論中著名的“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一樣,建筑垃圾可能對建筑物本身已經是無用的,但可以作為其它材料的填充物或者解構之后重新使用,所以它仍是具有價值的一種資源。 考慮到基坑開挖、道路開挖、建材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泥土、余料基本可以在回填、再利用過程中消耗掉,不會產生附加的、難以降解的廢物,且回收價值不大,因此本文在討論時不考慮這部分建筑垃圾的影響,即狹義的認為建筑垃圾是在建筑施工、建筑拆除、建筑裝修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
2.建筑垃圾的特點
建筑垃圾主要以渣土、碎石塊、廢砂漿、磚瓦碎塊、混凝土塊、瀝青塊、廢塑料、廢金屬料、廢竹木等的廢棄混合物組成,如按照當前常用的填埋堆放的處理方法,其一般需要經過很長時間其物理、化學特性才可趨于穩定。在此期間,廢砂漿和混凝土塊中含有的大量水合硅酸鈣和氫氧化鈣使滲濾水呈強堿性;廢石膏中含有的大量硫酸根離子在厭氧條件下會轉化為硫化氫;廢紙板和廢木材在厭氧條件下可溶出木質素和單寧酸并分解生成揮發性有機酸;廢金屬料可使滲濾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離子,從而污染周邊的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和空氣,受污染的地域還可擴大至存放地之外的其它地方。而且,即使建筑垃圾已達到穩定化程度,堆放場所不再有有害氣體釋放,滲濾水不再污染環境,大量的無機物仍然會停留在堆放處,占用大量土地,并繼續導致持久的環境問題。
3建筑垃圾的環境危害性
3.1占用土地,破壞土壤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經處理而直接運往郊外堆放。堆放建筑垃圾對土壤的破壞是其嚴重的。露天堆放的城市建筑垃圾在外力作用下進入附近的土壤,改變土壤的物質組成,破壞土壤的結構,降低土壤的生產力。建筑垃圾中重金屬的含量較高,在多種因素作用下會發生化學反應,使得土壤中重金屬含量增加,引起附近農作物中重金屬含量提高。
3.2污染水體
建筑垃圾在堆放和填埋過程中,由于發酵和雨水的淋溶、沖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滲濾出污水——滲濾液或淋濾液,會造成周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嚴重污染。水體被污染后會直接影響和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資源的利用。一旦飲用這種受污染的水,將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3.3污染空氣
建筑垃圾在堆放過程中,在溫度、水分等作用下,某些有機物質會發生分解,產生有害氣體。少量可燃性建筑垃圾在焚燒過程中又會產生有毒的致癌物質,造成對空氣的二次污染。
3.4影響市容
工程建設過程中未能及時轉移的建筑垃圾往往成為城市的衛生死角,混有生活垃圾的城市建筑垃圾如不能進行適當的處理,一旦遇到雨天,臟水污物四溢,惡臭難聞,往往成為細菌的滋生地。而且建筑廢棄物運輸大多采用非封閉式運輸車,不可避免地引起運輸過程中的廢棄物遺撒、粉塵和灰砂飛揚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城市的容貌和景觀。可以說城市建筑垃圾已成為損害城市綠地的重要因素,是市容的直接或間接破壞者。
4建筑垃圾的全過程管理模式
所謂全過程管理,就是根據建筑垃圾的產生源→產生過程→回收利用整個階段來分,用不同的措施來管理建筑垃圾。改變傳統的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的單向流動模式,形成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循環流動模式。將西方的源頭削減策略和我國的末端治理結合起來,形成綜合治理。在建筑過程中讓原材料得到最大限度地合理、高效、持久地利用,并將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從而形成高利用、低排放的新興建筑模式,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取得了更大的經濟效益。
4.1 源頭產生階段的管理
建筑工程從立項、規劃、施工圖設計、建設施工、使用和拆除各個階段都可能會是建筑垃圾產生,特別是在建設過程中,施工圖一改再改,造成大量的混凝土被破碎,然后又重新澆注。而要限制這種設計變更的產生,必須在施工圖上下功夫。可以采取限制變更次數,對大范圍的變更采取審查的方式約束。在建筑的規劃階段,盡量考慮使用綠色建材,或者容易回收使用的材料。在建設施工招投標階段,可以將建筑垃圾處理的內容寫進招標文件,要求投標單位制定建筑垃圾的處理方案,將其納入評標中的一個因素。監理單位也應當監督建筑垃圾是否按投標方案執行。要大力開發和推廣節能降耗的建筑新技術和新工藝,從根本上降低建筑垃圾的產生。 建設單位或者施工單位應該在建筑垃圾產生前向市渣土管理處申報,包括產生的建筑垃圾的大致種類數量和擬處置措施等,渣土管理部門應該根據建筑垃圾的處置方案進行不同收費,對直接填埋的采取高收費,對運往回收利用企業綜合利用的采取低收費。
4.2 收集運輸階段的管理
建筑垃圾是否被分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建筑垃圾的利用價值和處理成本,建筑垃圾按源頭分類處理,可以大大提高它的利用空間。拆除后可以分開堆放,施工過程中也可以在現場放置不同的垃圾桶以區分。渣土管理部門應該對混合排放建筑垃圾的企業采取高收費,對已分類處理的企業采取低收費,促使排放單位采取分類措施。渣土管理部門應委托專門的垃圾清運公司運輸建筑垃圾,以便統一管理,建設單位或施工單位不得私自安排車輛偷運偷倒,違者從重處罰。運輸過程中應按規定線路和時間行駛,車輛采取覆蓋措施,不得揚塵遺撒。 我國目前的建筑垃圾處理費用偏低,很難起到抑制建筑垃圾的產生的作用,可提高建筑垃圾填埋處理的費用,鼓勵排放單位盡量現場回收利用或者是運往回收處理企業處理。
4.3 回收利用階段的管理
回收利用企業在生產過程也應注意加強環保意識,控制工廠噪音、粉塵、煙塵等,可以對設備采取覆蓋或者室內生產的方式進行。盡量使用先進的工藝和設備,避免二次污染。
在經過分類后,回收利用企業必須對建筑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質采取無害化處理,不得簡單填埋或是混雜在其它成分之中。對已經分選出來的建筑垃圾不考慮其是否經濟,一定要進行再生利用。回收利用企業可以與施工企業達成協議,經過分類的再生骨料和填料可以直接向工地供應,也可以向各商品混凝土攪拌站供應,使回收利用企業不僅是再生建材生產企業,還是建材原料供應基地,大大拓寬了銷路。
政府可以出臺政策限制天然原料建材的使用,比如采取強硬措施禁止粘土磚的使用,或者對這類產品提高征稅。鼓勵購買和使用建筑垃圾資源化產品。比如對采用再生建材的工程項目,在其報建審批驗收等階段給與優惠和方便措施;根據對使用再生建材的程度,對工程項目進行綠色星級認證。可以實施建筑垃圾資源化的教育推廣,定期舉辦推廣活動,將研發成果或考察資料告知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相關單位與從業者,促進彼此間的意見交流,增進回收再利用的效益。
參考文獻:
[1]楊敬帥,馬曉霞.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9 年
[2]王羅春,趙由才.建筑垃圾處理與資源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4
[3]石建光,鄧華,林樹枝.汶川地震后建筑垃圾再利用途徑探討[J].福建建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