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明
摘要:生態文明的實現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加強小城鎮建設,保護小城鎮環境,是不可缺少的一環。文章結合我國當前形勢,針對小城鎮生態環境的現狀,論述了我國小城鎮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困境,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小城鎮環境;保護;現狀;成因;建議
Abstract:?Th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needs?the efforts from all sides,?strengthen?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small towns?environment?protection, it?is an essential part of.?Based on the current?situation of our country,?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mall town,?discusses the?ecological environment?difficulties facing?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towns in China,?analyses the reasons and?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small town environment;?protection;?present situation; cause;?suggestion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小城鎮生態環境的現狀及成因
1. 小城鎮生態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小城鎮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數量穩步增加,鄉鎮企業日趨興旺,農村城鎮水平迅速提高。小城鎮作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在推動社會進步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小城鎮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小城鎮大氣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由于小城鎮空間寬廣,大氣環境總體質量略好于大城市,但也有很多小城鎮大氣污染物含量高于大城市,尤其是降塵污染嚴重。主要原因在于鄉鎮企業一般集中在交通較為便捷的小城鎮的周邊地區,局部地區鄉鎮工業排放的廢氣已經影響到了小城鎮居民的生產、生活。
(2)小城鎮生活污水、垃圾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大多數小城鎮沒有完整的市政排水管網,污水收集系統存在明顯缺陷,多數城鎮仍然是清污合流,產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另外,鄉鎮企業工業廢水處理率低,生產中排放的廢水大多未經處理,不能達標排放,污水、廢水直接排入天然水體,不僅污染了小城鎮自身生態環境,而且嚴重污染了河湖水體,已成為區域性水環境的重要污染源;大部分城鎮的垃圾收集營運仍跟不上小城鎮的發展,沒有專門的環衛機構和專業的環衛隊伍,沒有系統、標準化的垃圾處理設施,所有垃圾都是簡單堆積,無法進行無害化處理;另外,塑料包裝物和大量農膜帶來的“白色污染”,在許多小城鎮及周邊鄉村地區隨處可見,這種狀況嚴重影響城鎮景觀,制約了小城鎮的發展和其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3)土地資源浪費,綠地分布不均。城市建設無序擴大和污染加重的輻射和影響,使得小城鎮極易成為大城市污染的第二承受者。部分小城鎮效仿大城市的開發模式,建設工業區、高新技術產業區等,然而過度開發使土地植被遭到破壞,綠地系統失衡,尤其是尚未開發不完全的土地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勢必造成對土地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破壞。另外,小城鎮公園綠化、社區綠化、企業綠化等景觀綠化建設較少。
2. 導致小城鎮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分析
(1)小城鎮環境規劃薄弱,滯后于小城鎮建設發展。我國小城鎮大部分是在農村居民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在規劃中未列入環境保護或其內容大多過于簡單,可操作性差,未考慮到長遠發展,環境保護多成為一句空話。部分小城鎮沒有環境功能分區,功能分區布局混亂,還有些小城鎮沿交通線路發展,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并且基礎設施欠缺,噪音及煙塵污染嚴重。這些都是對城鎮發展估計不足,較普遍的是規劃沒有環境建設硬指標,未能與較大范圍的規劃有機結合起來。
(2)環境管理、監管工作薄弱,基層環保工作人員素質不夠。小城鎮環境管理工作主要由縣、鎮兩級環保主管部門負責,而這兩級基層環保部門的機構、人員素質、技術設備遠遠跟不上客觀形勢發展的要求,不能開展正常的環境監測,環境監測和環境監理工作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在一些污染嚴重的鄉鎮,甚至沒有環境保護機構和人員,這直接了影響環保工作的開展。我國有2000多萬個鄉鎮企業分散在鄉鎮之中,由于鄉鎮環境保護經驗不足、鄉鎮企業環境管理制度不完善、基層環境保護人員自身素質相對較低,加上廣大小城鎮及農村交通不便、通訊設施落后,致使小城鎮環境管理工作受到不應有的束服,執法力度和處罰力度都不夠,未能真正做到依法辦事、執法必嚴、違法必糾。小城鎮工業園區建設沒有按照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有的園區亂設排污口,威脅飲用水安全;有的小城鎮取消環保前置審批手續;有的地方不按照規定報批環評報告,加重了小城鎮環境污染。因此,很多地區小城鎮的環境管理處于失控狀態是不難理解的。
(3)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導致小城鎮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較普遍和嚴重。目前鄉鎮企業數量逐漸增多,并且規模小、所涉及行業廣、技術水平低,管理較為落后,加之對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甚少,建設項目環保資金和達標治污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使生產中排放的污水、廢渣大多未經處理,直接污染小城鎮的生活環境和農業生態環境。大多數城鎮沒有完整的市政排水管網,污水收集系統存在明顯缺陷,小城鎮水源污染日漸突出。大部分城鎮尚未形成垃圾收集營運系統,垃圾無法進行無害化處理,只靠簡單的堆集形式處理,以致造成二次及多次污染;化肥和農藥的過量和不合理使用,畜禽養殖產業的快速發展,導致小城鎮環境逐步惡化。
(4)能源結構落后,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許多小城鎮在燃料使用方面還停留于傳統方式,使用秸稈、薪柴、麥草等作為主要燃料十分普遍;同時,目前小城鎮的產業結構單一、產品結構層次低、能源和資源消耗量大,也成為環境污染的一個來源。
(5)廣大干部和群眾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領導工作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對小城鎮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重視不夠。很多鄉鎮的領導缺乏生態保護意識,強調“項目立鎮”、“工業強鎮”、“商業活鎮”,但對“環境興鎮”缺乏足夠的認識,盲目啟動一些技術落后且環境污染嚴重的項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些局部和短期利益,嚴重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不考慮當地環境容量小,結果造成嚴重的污染而不得不停產;有的鄉鎮領導不惜一切代價修寬馬路、建大廣場等,一味追求政績工程的建設,而對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自來水廠、垃圾處理場等基礎設施工程的建設則重視不夠。另一方面,我國鄉鎮居民主要由世世代代生活在農村的農民轉變過來,環保意識較差,農民致富心切,對于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造成的對自身及子孫后代生存保障的威脅缺乏應有的認識,導致經濟活動僅以經濟利益為重,根本不考慮是否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他們既沒有對自然資源的正確認識,也不懂得環境保護的義務與責任和正當的環境保護方式與有效途徑。
二、加強小城鎮環境保護工作的幾點建議
1.因地制宜,加強環境保護規劃
一要做好土地利用規劃,劃定不準發展區、控制發展區及近期發展區,實現城鎮土地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在科學確定小城鎮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之后,確定建設用地規模,嚴格執行建設用地標準,把節約用地和保護環境放在首要位置。首先要確定小城鎮空間的功能分區,重點是要安排好小城鎮的工業用地。調整工業、商業、居住混雜紊亂的現狀,將有污染的工業(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粉塵污染和噪音污染)集中起來,放在小城鎮的主導風向的下風及河流的下游,重要污染的工業區還應有一定寬度的綠化防護帶與其他用地隔離起來。其次要編制小城鎮的環境保護或生態環保專項規劃作為總體規劃的一部分。在城鎮周圍應劃定生態敏感區,對于敏感區內的一切經濟活動要嚴格加以限制。中心城鎮、工業主導型城鎮更應作為重要的專業或專項規劃單獨編制。要科學合理地確定污水處理廠和固定廢棄物處理場的規模、等級和位置,短期無法實施的,可先把用地控制起來,先易后難,逐步升級,分期實施。其三要搞好小城鎮園林綠地系統的規劃和建設。目前小城鎮普遍存在著建筑密度大、建筑容積率低、綠地率低的狀況,在城鎮內部,盡量多種植適合當地生長的鄉土植物和綠地,擴大綠化覆蓋率,形成完整的生態綠地系統,使城市內部的綠化與鄉鎮外圍的田園綠地、森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給城鎮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足夠的環境容量。
2.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使經濟發展與環境相協調
小城鎮在發展建設的同時,要針對目前小城鎮的產業結構單一、產品結構層次低、能源和資源消耗量大、對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根據自身的資源狀況,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農業生態系統,將現代科學同傳統農業結合起來,建立優質、高產、高效、低耗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體系,積極扶持旅游、種植、養殖、手工、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無污染或低污染的產業,并大力發展為農村、農業服務的各類第三產業。同時,對工業項目的引進,鄉鎮企業應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求得發展,避免無條件接受被“轉嫁”的高污染、高能耗產業,特別是環境容量已比較小的地區,應更多地考慮無污染或低污染的產業,發展節地、節水、節能型產業,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單位資源的人口承載力,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和重復利用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緩解城鎮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從根本上保證小城鎮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3.加大投入,加快小城鎮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小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引入市場機制,實行產業化和市場化相結合,鼓勵民營企業投資環保領域。加快小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步伐,開展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建設、飲用水及其水源地保護、農村能源建設、生活污水及垃圾處理、農業有機物處理、村容建設等工作,逐步實現基礎設施有償使用和市場化運作。加強政策引導,在金融、信貸等方面對城鎮污水處理、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等工程項目給予政策扶持。加快建立和完善小城鎮污水處理和垃圾收費制度,逐步解決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經費問題。對工業廢水,必須將“污染者負擔”原則落到實處,先由企業進行預處理,再進入鎮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對生活污水的排放逐步實現管網化,集中到污水處理廠處理;對生活垃圾及時清運并做無害化處理。
4.加大生態環境的建設和管理力度
統一認識,協調各部門共同抓好城鎮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工作,因地制宜,在具備一定經濟條件下,在環保任務重的小城鎮設立環保派出機構,配備工作人員,保障必要的工作經費和工作條件,加強業務培訓,努力提高環境保護統一監管水平,逐步建成城鄉一體化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體系。落實小城鎮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責任,把轄區內環境質量作為考核政府主要領導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進一步健全相關部門環境保護的領導責任制和部門負責制,嚴格監管,分工負責,并不斷提高基層環保隊伍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加強執法檢查,加大執法力度。堅持引導和限制相結合的原則,實行區別對待政策。
5.廣泛宣傳與公眾參與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干部群眾的環保意識,充分發揮全民的參與作用和輿論工作的監督作用。圍繞小城鎮建設,著力培養公眾熱愛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意識,要使群眾成為建設成果的第一受益人。通過電視、村廣播等傳統常規媒體,以及網絡等各種現代宣傳手段,面向決策者、企業、街道、村鎮等各個社會層面開展全方位的生動、深入、持久的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提高民眾生態知識水平,增強各級領導和小城鎮居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積極性和責任感。通過定期公開發布環保信息和農產品質量信息,讓農民和政府關注、了解和支持農村生態環境整治建設的內容、進度以及需要群眾參與的方面等,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個個參與,產生良好的輿論效果,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
三、結語
在我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小城鎮的物質環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建設還存在許多不足,這說明了以物質發展為尺度的小城鎮外延式、粗放式的建設和發展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模式間的矛盾。小城鎮環境保護,是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堅持生態環境基本國策和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使小城鎮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健康發展,創造出良好的人居環境。
【參考文獻】
[1]黃梅,李小兵,譚藝平.小城鎮規劃中的生態環境容量研究[J].經濟地理,2005,25(4):569.
[2]徐明勇.小城鎮綠化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中國園藝文摘, 2011, (5): 72-73.
[3]陳長太,阮曉紅.小城鎮發展現狀與水污染問題〔J〕.福建環境, 2003, 2O(2): 48-50.
[4]范冬英.小城鎮規劃建設生態環境問題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 2006, 34(18): 4723-4724.
[5]王昊.試析城鎮規劃存在的問題及管理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2, (4).
[6]吳建中.淺議小城鎮環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