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近年來,我國媒體將“三聚氰胺奶粉”、“塑化劑事件”、“血燕窩事件”等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曝光于公眾視野,有人用“井噴”來形容我國目前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現狀,食品安全問題備受公眾和輿論關注。那么我國食品安全的狀況究竟如何?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厲曙光教授、陳莉莉等研究人員組成的課題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通過調研,對此卻有不同的見解。
厲教授認為,“這些事件都是散的、點狀的、局限的,其中大多數事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性質都無法判斷或者定性,但當這些報道在一家媒體發出后,其他媒體會跟進,重復、交叉、跟蹤性地進行報道,其產生的負面‘漣漪效應不容小覷。因而,全社會和消費者會逐漸產生‘食品不安全,天下不太平的感受,這既是一種錯覺也是一種誤解。”此言一出,立馬招致網友一片指責聲。
食品安全無小事,媒體“重復、交叉、跟蹤性地進行報道”,正是深知此中利害,讓公眾有所預防,讓監管部門感受到輿論的壓力而認錯和改過。但在厲教授看來,履行監督天職的媒體卻成了造成“漣漪效應”的罪魁禍首,雖然話沒挑明,但很明顯,他認為造成公眾產生食品不安全的“錯覺”與媒體的報道大有關聯,很大程度上,媒體在以厲教授為首的課題組眼中就成了惑眾的根源吧?實際上,公眾產生這種“錯覺”,確實與媒體的宣傳報道有很大關系,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如果不經媒體的報道,怕是會被捂蓋子,公眾不會知情,食品安全犯罪分子得不到懲治,食品安全監管者不會被問責,這種“小概率,小范圍、小數量事件”的危害就會慢慢擴大化,讓民眾因此付出更多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比如“鎘大米”、“三聚氰胺奶粉”等事,若不是媒體曝光,怎會得到及時處理?
厲教授認為,當前的食品安全現狀應該“開展和加強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這點筆者很贊同,加強食品安全領域的科普宣傳,讓百姓聽得懂專家的話,應該承認的是,在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下,輿論也容易變得草木皆兵,而這需要政府部門能及時予以澄清,而食品真正安全了,輿論對食品安全的恐慌自然會消失。
民以食為天,在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當下,厲教授將全社會和所有消費者的集體感受說成是一種錯覺,很“霸氣”,不愧是專家,但這卻少了點針對百姓“開展和加強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誠意,也是一種無視和漠視民意的傲慢行為,以此為出發點,也無助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只會加深民眾對政府監管部門的“誤解”;監管部門感受不到輿論的壓力,也難保警覺,會放松監管,麻痹大意,更難消除全社會和消費者對食品不安全的“錯覺”。顯然,厲教授這套理論,更像是一種開脫,而大家都跟著他的思路去走,百姓餐桌上的安全會更難以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