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丙富
腦梗死(CI)又可以稱為缺血性腦卒中(CIS),中醫稱之為卒中或中風。本病發病為多種原因引起腦組織局部區域血供受阻,腦組織因為缺血缺氧而變性壞死,進而產生臨床上對應的神經功能缺失表現[1]。腦梗死具有預后差及高致殘率的特點,其病死率可達10%~15%,因此,及時、準確的診斷對于降低腦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2]。臨床上對于腦梗死患者的診斷除依據臨床癥狀、體征等外,顱腦核磁共振成像的結果是最具客觀性的依據,可有效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3]。本文分析了52例經MRI檢查確診的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對其進行了綜合診斷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山西省天鎮縣中醫院收治的52例腦梗死患者,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齡45~83歲,中位年齡68歲。所有患者的診斷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中關于腦梗死的診斷標準。既往有高血壓病病史者24例,2型糖尿病病史者19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病史者15例。根據英國OCSP分型,腔隙性梗死(LACI)17例,后循環梗死(POCI)14例,部分前循環梗死(PACI)11例,完全前循環梗死(TACI)1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如生命體征平穩且無核磁共振檢查禁忌證等即盡快行頭顱核磁共振檢查。儀器采用美國通用公司生產的Signa profile/i 0.2T磁共振系統。患者取仰臥位,以聽眥線(OM線,即眼外眥至外耳道的連線)為基線從顱底開始向顱頂逐層進行掃描,常規采用TW1、T2WI橫斷面圖像及T2WI矢狀面圖像檢查。參數設置:層厚10 mm,層距2 mm。
全組52例患者均于72 h內明確診斷,6 h以內確診者11例,占21.15%;6~12 h確診者27例,占51.92%;12~24 h確診者10例,占19.23%;24~72 h確診者4例,占7.69%;72 h以上確診者為0,尤以發病6~12 h內確診率最高(51.92%),診斷的準確率為100%。52例患者共確診病灶總數94個,其中基底節區病變32個,占34.04%;額葉21個,占22.34%;腦室旁14個,占14.89%;頂葉11個,占11.70%;丘腦10個,占10.64%;其他部位病變6個,占6.38%,以基底節區病變最多。MRI診斷與OCSP分型的符合率如下:完全前循環梗死(TACI)為88.24%(15/17),部分前循環梗死(PACI)為78.57%(11/14),后循環梗死(POCI)為81.82%(9/11),腔隙性梗死(LACI)為70.00%(7/1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個人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且已經顯現出低齡化特點。現今,腦血管病業已成為與惡性腫瘤及心肌梗死相并列的最高致死率的三大疾病之一,其中腦梗死是眾多腦血管疾病中最為常見的類型。所以說,臨床上腦梗死已經成為一種較為多見的疾病,它的特點是發病急且病情變化迅速[4]。尤其是急性腦梗死,其致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因此早期治療對患者的康復意義重大,所以,對腦梗死患者的早期診斷具有更為積極的作用。臨床醫師常常依據患者的癥狀及神經系統定位體征來推斷腦梗死患者的大致梗死部位,為初步診斷和治療提供相對客觀的依據[5]。但是,對腦梗死患者進行系統的治療之前,必須對腦梗死的發生發展過程及機理具有詳盡的了解,并且需要詳盡、客觀的影像學診斷依據。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的原理,應用外加磁場檢測其所發射出的電磁波,經過進一步處理,據此顯示被掃描對象的內部結構圖像,在醫療及其他領域的應用及其廣泛。當被檢測對象被施加一射頻脈沖信號時,其氫核能態發生相應變化,射頻過后,氫核恢復其初始能態,共振產生的電磁波遂發射出來。原子核振動的微小差別既可被儀器精確地捕捉到,經過進一步的計算機處理,也可能獲得反應組織化學結構組成的三維圖像,從而可以捕獲包括組織中水分的差異以及水分子運動的信息,病理變化就自然被記錄下來。
腦梗死的形成多因維持腦部血液供應的動脈系統發生粥樣硬化病變及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的狹窄甚至閉塞,繼而局灶性急性腦供血不足而發病;也見于異物(固體、液體、氣體)沿血液循環進入腦動脈或保證腦部血供的頸動脈,造成血流量驟減甚至血流阻斷而導致相應支配區域腦組織軟化壞死[6]。基礎研究證實,腦缺血發生的幾分鐘后神經元細胞即發生細胞毒性水腫,影響Na+-K+-ATP酶的功能,細胞內液增加,細胞外液減少致細胞腫脹。隨著缺血狀態的持續,血腦屏障逐漸被打破,缺血腦組織發生血管源性水腫,區域內總含水量逐漸增加,此時行核磁共振成像時T2WI、T1WI異常信號逐步顯現[7]。
核磁共振和CT均為診斷腦梗死的常用影像學方法,但既往研究表明,CT對腦梗死病灶的檢出率及精確度均與核磁共振有一定的差距。MRI既能夠更清晰地顯示顱腦的解剖結構,又具有較高的診斷精細度,對于梗死早期的缺血水腫變化比較敏感,能夠清晰地將周圍組織與病灶區分。核磁共振的優點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1)診斷率高;(2)MRI檢查對早期病灶的檢出率高;(3)MRI檢查無骨偽影干擾,對CT等檢查不易顯示的腦干區域及后額窩病灶可清楚顯像,其精確度可達到直徑2 mm內;(4)無須造影加強,有效避免碘油造影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8-9]。因此,MRI檢查可以較為準確客觀地對患者病變進行評估,為患者的診斷及治療計劃的制定提供較為準確全面的證據[10]。
本組全部52例患者診斷準確率為100%,其中12 h以內確診率為51.92%,符合腦梗死病理生理發展特點。其腦梗死病灶的部位主要位于基底節區、額葉、腦室旁、頂葉、丘腦,與陳義祿等[11]所報道的研究結論一致。其MRI檢測結果與OCSP分型符合率均高于70%,與國內研究報道結果相符[12]。
[1]胡秀麗,柴風莉.出血性腦梗死38例臨床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09,38(4):506-507.
[2]張麗雁.MRI對臨床診治腦梗死的診斷意義[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5):16-17.
[3]劉建祥,萬志方,張俊安,等.多發性腦梗死患者頭部CT所見病灶與局部腦葡萄糖代謝減低的關系[J].中國醫療前沿,2012,7(7):96.
[4]李慎茂.動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塞42例臨床分析[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8,31(10):1454-1455.
[5]朱豐裕.58例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MRI與CT診斷的對比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10):1623.
[6]趙梅青,季曉東.加味補陽還五湯治療腦梗死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2,2l(8):1304.
[7]張琪,高穎,高秀雙,等.多序列核磁共振成像在腦梗死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22(5):506.
[8]馬清,黃清玲,肖朝勇,等.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對急性腦梗死的診斷價值[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1,24(2):137-139.
[9]張曉莉,鄭素萍,楊志偉,等.常規MRI與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定量化評估急性腦梗死發病:與CT及常規MRI的成本效果比[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24):42-44.
[10]李超,李冬雪.核磁共振成像診斷腦梗死67例臨床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2,23(5):561.
[11]陳義祿,肖翠屏.老年腔隙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臨床特點和MRI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27(4):355.
[12]王琰萍,張曉玲,黃俊軍,等.急性腦梗死OCSP分型與MRI、TCD檢測結果比較[J].心腦血管病防治,2007,7(6):39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