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春燕 張治華 邵蓉 周艷 江萍
隨著交通事故、工傷、各類災難性事件所導致的胸腹傷發生率明顯較以前增多,由此引發的創傷性膈肌損傷也越來越引起重視。創傷性膈肌損傷為外科急、重癥之一,在嚴重胸腹聯合傷中約占3%,患者常常傷勢重、傷情復雜,如處理不及時,易致嚴重并發癥而危及生命[1]。本院普外科2003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30例創傷性膈肌損傷,現將觀察和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普外科2003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30例創傷性膈肌損傷。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齡16~79歲,平均40.8歲。其中車禍18例,刀刺傷8例,高處墜落2例,工傷2例。本組病例中合并2個或2個以上臟器損傷共21例,占70%,其中合并肋骨骨折7例,肝挫傷7例,肺挫傷6例,心包心臟損傷5例,血氣胸4例,脾破裂4例,結腸損傷2例,腎損傷1例,骨盆骨折1例,顱腦損傷1例。
1.2 病情觀察
1.2.1 初步病情觀察、評估、緊急搶救 本組中20例患者術前創傷性膈肌損傷、膈疝診斷明確,急診入院后護士初步病情監測,采集病史,進行心電監護,密切動態觀察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胸痛、胸悶、出血、神志瞳孔、尿量等變化,及時預見患者低氧血癥、呼吸窘迫、休克、心臟驟停等情況。積極配合醫生做好初步急救措施、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建立靜脈通道,必要時心肺復蘇等,合并血氣胸時積極配合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開放急救檢查轉運綠色通道,減少不必要的搬運、一旦確診立即做好手術前準備,采血配血、留置導尿管及胃管,在呼吸、循環復蘇同時即刻送入手術室進行手術治療。
1.2.2 進一步密切觀察病情,重視患者主訴,結合影像學檢查,防止延誤病情 本組3例在急診手術中發現膈肌損傷,7例患者入院一段時間后發現膈肌損傷再手術治療,其中最短3 d,最長16 d。大多數創傷性破裂情況急、傷情嚴重、癥狀復雜,且多有復合損傷及嚴重休克。膈肌破裂的癥狀及體征多被掩蓋,漏診率高達50%[2]。因此護士的病情觀察尤為重要,特別對有胸腹部有暴力擠壓傷,尤其是受傷部位在第4肋間隙至臍部之間,血氣胸及內臟受壓癥狀經胸腔閉式引流后無改善且加重者,難以用其他損傷解釋呼吸循環障礙,呼吸困難并發一側胸部膨隆,氣管向健側移位,叩診呈鼓音或濁音等警惕本病的發生[3]。輕度膈肌損傷后患者會出現輕度消化系統癥狀,如上腹部隱痛不適、消化不良、便秘等,特別是有腸梗阻表現但腹部扁平則要引起護理人員重視。認真傾聽患者主訴,把病情變化準確反映給醫生,便于正確診斷和及時處置。
1.2.3 術后全面評估監測病情,及時預見并發癥的發生 術后常規轉入ICU病房,動態觀察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血氣分析、中心靜脈壓、出入水量等變化,及時發現出血,肺不張、肺部感染、肺水腫、ARDS等征兆,早期通知醫生處置,減少或減輕并發癥的發生。并發癥的發生往往與患者是否有基礎疾病,年齡大小、創傷嚴重程度、臟器損傷多少有關,護士要善于與患者家屬溝通、及時收集病史,從而可以有重點針對性地給予觀察。
1.3 護理
1.3.1 心理護理 創傷性膈肌損傷屬于重癥胸外傷,患者常存在焦慮、抑郁、恐懼等負性心理反應,伴有軀體化、強迫、敵對等癥狀性行為,能導致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下降,從而影響胸外傷愈合[4]。如果不及早給予心理疏導,將會導致更多生理和心理的問題,嚴重會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護士就要做好醫生和患者家屬的紐帶,使醫、護、患三方的信息及時得到有效溝通,隨時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給予相應的疏導、勸慰等,并做好家屬的心理護理,重視家屬情感支持,共同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正確樂觀對待創傷事件,盡快度過生命中最脆弱的時期。
1.3.2 呼吸道管理 創傷性膈肌損傷多合并有血氣胸、肺挫傷、肋骨骨折,通氣功能障礙易導致呼吸困難;創傷后疼痛使患者進行有效咳嗽和肺功能鍛煉的依從性下降,容易造成痰液堵塞、肺不張、肺部感染;故做好呼吸道護理至關重要。(1)保持呼吸道通暢:無禁忌證給予半臥位或坐位,每2 h協助進行翻身,指導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先輕咳幾聲,使痰液松動后,再深吸一口氣,振動胸廓,將痰液咳出。護士或家屬在旁協助拍背,空心手掌自下而上,自外向里叩擊胸背部數分鐘,避開傷口和骨折的部位,咳嗽時護士和家屬雙手扶夾住胸壁,輕壓傷口,支撐肋骨。當肺部痰鳴音明顯而咳嗽無力,血氧飽和度持續低于90%,可給予床邊纖維支氣管鏡下吸痰,沖洗消除局部肺部感染和肺不張,必要時氣管切開給予吸痰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本組有2例患者術后床邊進行纖維支氣管鏡灌洗,患者肺炎和肺不張癥狀均得到明顯緩解。(2)氧療護理:常規鼻導管吸氧,氧氣流量在3~5 L/min,保持血氧飽和度95%以上。若血氧飽和度<90%,可加壓面罩給氧,一旦出現ARDS征兆,及早配合好醫生給予機械通氣,改善缺氧。(3)霧化吸入:痰液黏稠可使用氨溴索60 mg加特布他林2支,必要使用地塞米松5 mg,2次/d,15 min/次,如果咳痰費力,痰液較黏稠,可增加霧化吸入4~5次/d。通過霧化達到稀釋痰液,解除支氣管痙攣,局部消炎的作用使痰液易排出。(4)胸廓固定,可使用胸腹帶和多頭帶,防止多處多發肋骨骨折造成的反常呼吸加重心肺負擔,并減輕疼痛。必要時手術進行胸壁肋骨內固定術,更好支撐胸廓。(5)肺功能鍛煉,指導患者深呼吸、吹氣球、縮唇式呼吸,腹式深呼吸的方法,注意掌握吸呼比是1:2,深吸緩呼,鼓勵和督促患者完成,以促使肺擴張,增加肺通氣。一般3次/d,10 min/次。(6)監測中心靜脈壓,控制補液速度和量。術后血壓穩定后補液不宜過多、多快,以40~60滴/min為宜,晶膠比例以1:1~2:1為宜,避免加重心臟負荷,引起肺水腫[5]。(7)及時準確留取痰液標本,作痰培養和藥敏,為抗生素使用提供依據,減少菌群失調發生二重感染。
1.3.3 胸腔閉式引流的護理 (1)保持引流管引流通暢,定期擠壓、妥善固定、每班進行導管刻度交接,水封瓶位置低于胸腔60~100 cm,任何情況下不得高于胸腔水平防止逆行感染。(2)保持引流系統密閉無菌,水封瓶長管置入水面下3~4 cm并保持直立位,搬運患者使用兩把止血鉗夾閉,以免空氣和瓶內液體進入胸腔引起氣胸和感染。(3)觀察引流色質量及水柱波動的變化并記錄。術后24 h內引流量一般為150~500 mL,24 h后引流量將逐漸減少,引流液顏色逐漸變淺。如果每小時引流出鮮紅色胸液100 mL,則提示活動性出血,必須立即通知醫師處理[6]。(4)拔管后護理,掌握拔管指針,一般查體及胸片證實肺已完全復張,24 h內引流量少于50 mL,膿液小于10 mL,無氣體排出,患者無呼吸困難,可拔出胸腔引流管。拔管后,要觀察患者有無呼吸困難、氣胸和皮下氣腫、傷口有無滲出等。
1.3.4 有效鎮痛 由于手術、創傷、放置胸管等均給患者帶來疼痛,造成患者不愿也不敢咳嗽咳痰、更換體位以及肺功能鍛煉,易造成呼吸淺快、分泌物結聚在氣管和支氣管,增加肺不張和肺部感染的發生。故要重視疼痛護理:(1)安排舒適安靜環境,給予舒適體位,傾聽患者主訴,進行疼痛評估。使用長海痛尺,是將數字評定量表(NRS)和詞語描述量表(VRS)有機結合的一種疼痛評估方法[7]。0分代表無痛,1~2分表示輕度疼痛,可以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3~4分表示中度疼痛,適當影響睡眠需要止痛藥。5~6分代表重度疼痛,影響睡眠需用麻醉止痛劑。7~8分代表劇烈疼痛,影響睡眠較重伴有其他癥狀。9~10分代表無法忍受,嚴重影響睡眠伴有其他癥狀或被動體位。(2)每班進行評估記錄,根據評估的情況給予相應護理治療措施。1~3分的患者給予采取非藥物措施,如胸廓固定,聽音樂,閱讀報紙、放松訓練等;≥4分患者立即匯報醫生藥物處理,一般先給予非阿片類藥物,口服塞來昔布、散利痛等;5分使用弱阿片類藥物,如曲馬朵等。≥6分使用強阿片類藥物,如哌替啶、嗎啡等,必要時請麻醉科會診決定給予使用靜脈鎮痛泵。(3)做好止痛效果評價,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如便秘、惡心嘔吐、呼吸抑制等。
1.3.5 營養支持 嚴重創傷易發生內環境失衡和代謝紊亂,護理時注重保持患者水電解質酸堿平衡、保持出入水量的平衡。胃腸減壓有利于膈修補裂口愈合,解除腹脹對心肺功能的影響[8]。故在胃腸減壓期間確保引流有效、持續通暢,觀察記錄色、質、量的變化,等胃腸蠕動恢復后拔除胃管逐步進食,必要是可在內窺鏡下放置營養管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治療,以保護腸道黏膜的完整性和正常分泌功能,增加胃腸黏膜抵抗力,減少應激性潰瘍、細菌和內毒素易位及膿毒癥和MODS發生率。
1.3.6 活動和鍛煉 鼓勵患者早期活動,早期積極活動是術后護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可刺激通氣/灌注增加,促進分泌物清除和氧合作用[9]。活動量以不引起患者疲倦和疼痛為宜,注意循序漸進。早期可坐起拍背,配合肺功能鍛煉,進行握拳放松,增加上肢伸屈,擴胸運動等肩臂的主動運動,預防肺不張,避免術側胸壁肌肉粘連。
1.3.7 基礎護理 該類患者常常臥床時間長、病情重、復雜多變,機體抵抗力下降,易發生感染、褥瘡。做好口腔、皮膚、會陰等基礎護理,保持床單位整潔,舒適。
本組30例患者均給予手術治療,術后轉入重癥監護室(ICU),其中治愈26例,治愈率87%。死亡2例,其中1例胸腹損傷嚴重死于失血性休克、嚴重呼吸循環衰竭,1例創傷嚴重家屬放棄治療,2例急診手術后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轉入上級醫院治療。
膈肌是分膈胸腔與腹腔的解剖屏障,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而單獨受傷極其罕見,因此,創傷性膈肌損傷均伴隨全身合并傷[10]。病情復雜兇險,易被掩蓋,診治不及時易發生嚴重并發癥而危及生命,故嚴密病情觀察,預見性病情評估,正確判斷及時反應,積極配合搶救和準確落實護理措施,有利于降低死亡率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治愈成功率。因此護士要具備胸腹外專科護理知識和專科護理操作技能,敏銳的病情洞察力,批判性思維和綜合判斷力,良好醫患護溝通技巧,準確護理治療執行力,才能提升創傷性膈肌損傷等嚴重多發傷的治療成功率。
[1]向毅,杜成華,鄭軍,等.創傷性膈肌損傷26例的診斷與治療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0,7(4):78-80.
[2]王培,梁冰,車建波,等.創傷性膈肌損傷29例診療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4):135-136.
[3]王廣偉.右側閉合性創傷性膈肌破裂診治[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6):111-112.
[4]李鳳萍.心理干預對重癥胸外傷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7):74-75.
[5]蔡囡麗.外傷性血氣胸患者的術后觀察護理[J].臨床肺科雜志,2008,13(8):1081.
[6]吳俊梅,周興梅.嚴重創傷性膈肌破裂胸腹聯合傷患者1例護理[J].上海護理,2008,8(1):87-89.
[7]陸小英,趙存鳳,張婷婷,等.“長海痛尺”在疼痛評估中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4):6-7.
[8]張莉,閆廷容,王安素,等.創傷性膈肌損傷及膈疝21例護理體會[J].貴州醫藥,2008,32(4):377-378.
[9]許士英,叢德剛,王勝發.創傷性膈疝術后并發肺部感染和肺不張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8):754-755.
[10]程海兵,王志敏,尹潤彬,等.創傷性膈肌損傷50例診治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13):1036-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