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簽名


近年來,隨著物流園區的崛起,以整合冷鏈基礎設施和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為主體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也在各地陸續涌現。其犖犖大者,有配套八大功能區、擁有2萬噸大型冷庫的深圳國際農產品物流園,配套六大功能區的中國壽光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河北第一冷鏈航母之稱的厚樸冷鏈物流園,西北規模最大的斥資10億的瑞鑫冷鏈物流園以及2013年開工的北京新發地河北高碑店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等。
有意思的是,這些園區的入局者不僅有雨潤類農產品生產巨頭、順豐快遞類物流巨頭,更有阿里、淘寶等電商巨頭以及聯想控股等資本大佬。鑒于此,我們對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的認識,恐怕也要有一個新的定位,即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的建設不應當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圈一塊地、建幾座冷庫、招進幾家第三方冷鏈企業再加個管委會那么簡單的事了。特別是隨著生鮮食品電子商務和快遞業的跨界經營,除了傳統的有形的冷鏈物流園區之外,如今還出現了以電子商務為依托、以生鮮食品宅配為主業的無形冷鏈物流園區。
——“有形的園區”亟需無形的手。
由于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的資源整合目前還處于發展初期,整個系統上下游之間還缺乏整體規劃與協調。據了解,冷鏈物流園區涉及到生產商,如生產地頭、牛奶場、食品加工廠等等,存在濫用農藥、添加劑等問題;涉及到冷鏈物流商,存在冷鏈運輸車輛不合格,有的為省油而人為不制冷;涉及到經銷商,在銷售環節存在儲存、貨柜不達標;涉及到政府監管,職責不清,執法不嚴,缺乏全過程監控。當前我國的冷鏈物流園區的運作模式大體分為4個類別:一是以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營運商為主導的冷鏈物流園區;二是以大型連鎖超市為主導的冷鏈物流園區;三是以食品加工企業為主導的冷鏈物流園區;四是以冷庫為主體的冷鏈物流園區。無論從園區參與主體還是園區模式,都存在一個如何把冷鏈產業上下游結成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的問題,從而改變各自為戰的局面,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為此,有專家建議通過園區組織開展“區域聯盟、專線聯合”聯儲聯運戰略,把單體冷庫、單線運輸連點成線、結鏈成網,做到區域龍頭和品類老大的資源整合,實現冷鏈365天、24全天候、全程門到門、覆蓋無死角的發展目標,組建“冷鏈大平臺”,將園區變成一個“冷鏈大公司”,制定一套合作模式、合作機制、合作標準,即“冷鏈蜘蛛計劃”。
——“無形的園區”亟需有形的腿。
驅動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是生鮮電商宅配。2012年中國網絡零售商場買賣規劃為1.24萬億元,占社會零售總額進一步晉升到6%,而中國生鮮食品的網絡買賣額占比尚不到1%。能夠預計,后續的市場潛力非常巨大。正是在這一大背景,催生出了所謂的冷鏈物流無形園區,即生鮮食品電商網購大平臺。而首先試水且頗有成效者便是電商業界的大佬。自2013年7月2日天貓正式宣布試水生鮮配送后,阿里物流事業部就與北京、上海、成都等多家冷鏈物流公司合作,為水果類生鮮提供配套服務,并對上述地區的第三方冷鏈物流發出邀請,希望他們連成一張全國性的冷鏈網。
據天貓生鮮宅配項目負責人介紹,在天貓牽頭的26個城市中的冷鏈物流供應商,只要深刻了解電商需求,理解冷鏈宅配的概念,有平臺合作意識、協作精神和創新精神的,都可以參與到這場“冷鏈游戲”中來。對于這種無形園區,最重要的功課不是做在線上,而是加快對生鮮宅配站點的布局規劃,加快對生鮮宅配快遞物流從業人員的培訓,加快建立針對不同生鮮宅配的模式:如采摘加工+倉儲中心預冷+冷藏車分撥+倉儲站點中轉+最后一公里生鮮宅配(或者自提)的模式,從而培育出若干個像日本黑貓宅急便一樣的第三方生鮮宅配品牌物流企業。
(作者系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物流專業委員會副會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