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際林
[摘要]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48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同時,對照組給予氯吡格雷口服治療,聯合組給予口服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治療,療程為3個月,觀察兩組療效。 結果 聯合組總有效率為91.7%(22/2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6.7%(16/24),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顯著,值得應用。
[關鍵詞]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缺血性腦血管病
[中圖分類號] R74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1(a)-0105-02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臨床常見病,致殘率和致死率高,且復發率較高[1],因此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藥物預防尤為重要。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防治中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效果已經得到臨床認可。ADP受體抑制劑氯吡格雷是目前臨床較為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療效確切[2]。而阿司匹林是傳統的經典抗血小板聚集藥,效果穩定。本研究觀察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6月~2011年9月在本院治療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48例,經頭部CT/MRI診斷證實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排除標準:有嚴重肝腎功能異常或心功能不全者;有出血性疾病以及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過敏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對照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治療,而聯合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對照組中,男10例,女14例,年齡38~67歲,平均(53.4±5.7)歲。治療組中,男12例,女12例,年齡40~71歲,平均(54.1±7.4)歲。兩組性別、年齡以及凝血相關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案
兩組患者均給予鈣離子拮抗劑、自由基清除劑、他汀類藥物和改善微循環藥物進行常規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出現高血壓、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癥狀時,需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進行對癥治療。對照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口服氯吡格雷100 mg/d,而聯合組患者則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口服氯吡格雷100 mg/d,阿司匹林100 mg/d。治療周期為3個月,治療前后觀察患者神經功能及體征的變化,并進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評價治療效果。治療后隨訪1年,觀察患者自我生活能力改善情況,并統計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復發率。在用藥前以及治療后均檢測兩組患者血常規、凝血功能、血糖以及肝腎功能,統計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1.3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的差值進行療效評價。惡化:差值為負值或惡化;無效:差值占治療前評分的20%以下;有效:差值占治療前評分的20%~50%;顯效:差值占治療前評分的~90%;治愈:差值占治療前評分的~100%;總有效=治愈+有效+顯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6.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方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研究,沒有出現惡化的現象,兩組患者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兩組患者用藥前后血常規、凝血功能、血糖以及肝腎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表2)。出院隨訪顯示,兩組患者均恢復自主生活能力。聯合組總有效率為91.7%(22/2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6.7%(16/24),聯合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4.547,P=0.033)(表3)。
3 討論
研究表明,血小板釋放的血栓素A2引起血管強烈收縮,同時血管內皮細胞會分泌血小板聚集抑制劑前列環素,兩者在正常的血液循環中處于平衡狀態。在腦血管疾病患者血液中,前列環素的生成會減少,兩者之間的平衡會被打破,從而使血栓素A2釋放增加,加速血小板聚集[4]。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機制是不可逆地抑制環氧化酶從而減少血栓素A2的生成達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5]。氯吡格雷是非競爭性ADP受體P2Y1阻斷劑,它可以與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體結合,使纖維蛋白不能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體結合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6]。氯吡格雷還能阻斷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對于其他誘導劑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由此可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從不同方面聯合發揮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兩者聯合應用具有累加效應。
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已經成為臨床預防和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環節,本研究中單用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有效率為66.7%,但聯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后,其總有效率達90%以上,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一致[3]。有報道顯示使用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時會有少數病例出現復發、惡化甚至死亡現象,但本次治療中,未見復發或惡化病例,這可能與研究中加強觀察并及時處理并發癥有關,也與病例數較少有關。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確切,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崔可飛,盧宏.超聲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缺血性腦血管病關系的評價[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5):57-58.
[2] 李秀梅,胡大一.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0,13(1):75-78.
[3] 高秀清.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現狀[J].中國藥房,2010,12(4):380-382.
[4] 王靚,龍子江,施慧,等.心康注射液對心肌缺血模型大鼠PGI_2/TXA_2平衡和血小板聚集的影響[J].中成藥,2011,33(4):581-583.
[5] 張劍宇,彭嵐,劉冬柏,等.三七皂甙聯合阿司匹林預防腦梗死復發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10,20(8):1424-1425.
[6] 戴澤龍,陳慧,吳小盈.冠心病血瘀證患者細胞色素P450 2C19* 17基因型分布與氯吡格雷治療后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風險的關系[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2,10(6):647-654.
(收稿日期:2013-11-07 本文編輯:魏玉坡)endprint
[摘要]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48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同時,對照組給予氯吡格雷口服治療,聯合組給予口服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治療,療程為3個月,觀察兩組療效。 結果 聯合組總有效率為91.7%(22/2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6.7%(16/24),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顯著,值得應用。
[關鍵詞]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缺血性腦血管病
[中圖分類號] R74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1(a)-0105-02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臨床常見病,致殘率和致死率高,且復發率較高[1],因此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藥物預防尤為重要。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防治中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效果已經得到臨床認可。ADP受體抑制劑氯吡格雷是目前臨床較為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療效確切[2]。而阿司匹林是傳統的經典抗血小板聚集藥,效果穩定。本研究觀察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6月~2011年9月在本院治療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48例,經頭部CT/MRI診斷證實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排除標準:有嚴重肝腎功能異常或心功能不全者;有出血性疾病以及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過敏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對照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治療,而聯合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對照組中,男10例,女14例,年齡38~67歲,平均(53.4±5.7)歲。治療組中,男12例,女12例,年齡40~71歲,平均(54.1±7.4)歲。兩組性別、年齡以及凝血相關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案
兩組患者均給予鈣離子拮抗劑、自由基清除劑、他汀類藥物和改善微循環藥物進行常規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出現高血壓、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癥狀時,需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進行對癥治療。對照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口服氯吡格雷100 mg/d,而聯合組患者則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口服氯吡格雷100 mg/d,阿司匹林100 mg/d。治療周期為3個月,治療前后觀察患者神經功能及體征的變化,并進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評價治療效果。治療后隨訪1年,觀察患者自我生活能力改善情況,并統計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復發率。在用藥前以及治療后均檢測兩組患者血常規、凝血功能、血糖以及肝腎功能,統計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1.3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的差值進行療效評價。惡化:差值為負值或惡化;無效:差值占治療前評分的20%以下;有效:差值占治療前評分的20%~50%;顯效:差值占治療前評分的~90%;治愈:差值占治療前評分的~100%;總有效=治愈+有效+顯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6.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方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研究,沒有出現惡化的現象,兩組患者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兩組患者用藥前后血常規、凝血功能、血糖以及肝腎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表2)。出院隨訪顯示,兩組患者均恢復自主生活能力。聯合組總有效率為91.7%(22/2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6.7%(16/24),聯合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4.547,P=0.033)(表3)。
3 討論
研究表明,血小板釋放的血栓素A2引起血管強烈收縮,同時血管內皮細胞會分泌血小板聚集抑制劑前列環素,兩者在正常的血液循環中處于平衡狀態。在腦血管疾病患者血液中,前列環素的生成會減少,兩者之間的平衡會被打破,從而使血栓素A2釋放增加,加速血小板聚集[4]。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機制是不可逆地抑制環氧化酶從而減少血栓素A2的生成達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5]。氯吡格雷是非競爭性ADP受體P2Y1阻斷劑,它可以與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體結合,使纖維蛋白不能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體結合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6]。氯吡格雷還能阻斷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對于其他誘導劑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由此可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從不同方面聯合發揮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兩者聯合應用具有累加效應。
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已經成為臨床預防和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環節,本研究中單用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有效率為66.7%,但聯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后,其總有效率達90%以上,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一致[3]。有報道顯示使用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時會有少數病例出現復發、惡化甚至死亡現象,但本次治療中,未見復發或惡化病例,這可能與研究中加強觀察并及時處理并發癥有關,也與病例數較少有關。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確切,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崔可飛,盧宏.超聲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缺血性腦血管病關系的評價[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5):57-58.
[2] 李秀梅,胡大一.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0,13(1):75-78.
[3] 高秀清.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現狀[J].中國藥房,2010,12(4):380-382.
[4] 王靚,龍子江,施慧,等.心康注射液對心肌缺血模型大鼠PGI_2/TXA_2平衡和血小板聚集的影響[J].中成藥,2011,33(4):581-583.
[5] 張劍宇,彭嵐,劉冬柏,等.三七皂甙聯合阿司匹林預防腦梗死復發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10,20(8):1424-1425.
[6] 戴澤龍,陳慧,吳小盈.冠心病血瘀證患者細胞色素P450 2C19* 17基因型分布與氯吡格雷治療后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風險的關系[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2,10(6):647-654.
(收稿日期:2013-11-07 本文編輯:魏玉坡)endprint
[摘要]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48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同時,對照組給予氯吡格雷口服治療,聯合組給予口服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治療,療程為3個月,觀察兩組療效。 結果 聯合組總有效率為91.7%(22/2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6.7%(16/24),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顯著,值得應用。
[關鍵詞]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缺血性腦血管病
[中圖分類號] R74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1(a)-0105-02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臨床常見病,致殘率和致死率高,且復發率較高[1],因此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藥物預防尤為重要。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防治中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效果已經得到臨床認可。ADP受體抑制劑氯吡格雷是目前臨床較為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療效確切[2]。而阿司匹林是傳統的經典抗血小板聚集藥,效果穩定。本研究觀察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6月~2011年9月在本院治療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48例,經頭部CT/MRI診斷證實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排除標準:有嚴重肝腎功能異常或心功能不全者;有出血性疾病以及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過敏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對照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治療,而聯合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對照組中,男10例,女14例,年齡38~67歲,平均(53.4±5.7)歲。治療組中,男12例,女12例,年齡40~71歲,平均(54.1±7.4)歲。兩組性別、年齡以及凝血相關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案
兩組患者均給予鈣離子拮抗劑、自由基清除劑、他汀類藥物和改善微循環藥物進行常規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出現高血壓、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癥狀時,需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進行對癥治療。對照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口服氯吡格雷100 mg/d,而聯合組患者則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口服氯吡格雷100 mg/d,阿司匹林100 mg/d。治療周期為3個月,治療前后觀察患者神經功能及體征的變化,并進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評價治療效果。治療后隨訪1年,觀察患者自我生活能力改善情況,并統計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復發率。在用藥前以及治療后均檢測兩組患者血常規、凝血功能、血糖以及肝腎功能,統計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1.3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的差值進行療效評價。惡化:差值為負值或惡化;無效:差值占治療前評分的20%以下;有效:差值占治療前評分的20%~50%;顯效:差值占治療前評分的~90%;治愈:差值占治療前評分的~100%;總有效=治愈+有效+顯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6.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方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研究,沒有出現惡化的現象,兩組患者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兩組患者用藥前后血常規、凝血功能、血糖以及肝腎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表2)。出院隨訪顯示,兩組患者均恢復自主生活能力。聯合組總有效率為91.7%(22/2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6.7%(16/24),聯合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4.547,P=0.033)(表3)。
3 討論
研究表明,血小板釋放的血栓素A2引起血管強烈收縮,同時血管內皮細胞會分泌血小板聚集抑制劑前列環素,兩者在正常的血液循環中處于平衡狀態。在腦血管疾病患者血液中,前列環素的生成會減少,兩者之間的平衡會被打破,從而使血栓素A2釋放增加,加速血小板聚集[4]。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機制是不可逆地抑制環氧化酶從而減少血栓素A2的生成達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5]。氯吡格雷是非競爭性ADP受體P2Y1阻斷劑,它可以與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體結合,使纖維蛋白不能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體結合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6]。氯吡格雷還能阻斷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對于其他誘導劑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由此可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從不同方面聯合發揮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兩者聯合應用具有累加效應。
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已經成為臨床預防和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環節,本研究中單用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有效率為66.7%,但聯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后,其總有效率達90%以上,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一致[3]。有報道顯示使用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時會有少數病例出現復發、惡化甚至死亡現象,但本次治療中,未見復發或惡化病例,這可能與研究中加強觀察并及時處理并發癥有關,也與病例數較少有關。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確切,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崔可飛,盧宏.超聲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缺血性腦血管病關系的評價[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5):57-58.
[2] 李秀梅,胡大一.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0,13(1):75-78.
[3] 高秀清.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現狀[J].中國藥房,2010,12(4):380-382.
[4] 王靚,龍子江,施慧,等.心康注射液對心肌缺血模型大鼠PGI_2/TXA_2平衡和血小板聚集的影響[J].中成藥,2011,33(4):581-583.
[5] 張劍宇,彭嵐,劉冬柏,等.三七皂甙聯合阿司匹林預防腦梗死復發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10,20(8):1424-1425.
[6] 戴澤龍,陳慧,吳小盈.冠心病血瘀證患者細胞色素P450 2C19* 17基因型分布與氯吡格雷治療后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風險的關系[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2,10(6):647-654.
(收稿日期:2013-11-07 本文編輯:魏玉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