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苗
【摘 要】游戲在幼教專業教學中作用明顯,對“游戲—學習”教學模式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建構“游戲——學習”教學模式,以解決中職幼教專業文化課學習實際困難,并通過對模式構成、基本模型、適用范圍進行研究,通過以幼教專業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太陽系課例實驗,總結研究結果。
【關鍵詞】幼教專業 文化課 “游戲—學習”教學模式
所謂模式,就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特點,形成典型的、穩定的教學程序和結構。比較典型的看法是,認為模式是方法范疇。對中職幼教專業教學模式研究,近年來很活躍,這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教學結合實際、結合學生學習習慣改變的必然選擇。知識是永恒的,方法卻會陳舊。我們不斷追求新的教學模式,才能促進中職教育良性循環發展。
一、幼教專業文化課教學存在問題
1. 學生基礎知識偏低。隨著近10年的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留給中等職業教育的生源空間越來越小。同時絕大部分家長和學生都認為上高中,讀大學才是最好出路。因此學生一般讀不上高中才會選擇中等職業學校,造成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存在普遍基礎知識偏低現狀。而選擇幼教專業的學生更是清一色女生,她們有一個共同點,物理、數學和化學等工科類學科成績較差,甚至有厭惡心理。對文化課學習沒有熱情,而對音樂、美術、舞蹈等卻較喜歡。幼教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課程,是物理、化學、生物三個學科知識相結合的課程,學生對該課程學習興趣不濃,厭學。
2. 課時較緊張。由于就業標簽效應需要,中職幼教專業中音樂、美術、舞蹈是學生就業標簽。用人單位較注重這些科目考核。因此,學生平時較多時間花在這些科目練習上。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等文化科教學,存在安排教學課時少,學生課后不愿花時間學等現象。
3. 教學方法陳舊,沒有形成專業教學模式。幼教專業的文化課普遍采用高中模式教學,講與練仍為文化課的主流教學方式。以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為例,雖然教材增加了許多實驗和玩具制作,但整個教學流程和結構仍然非常注重對概念理解和公式運用,沒有結合孩子式、表演式專業特點來指導教學。對于物理、數學和化學基礎差的學生來說,他們平時對文化課學習興趣不濃,學生應付式,課堂教學效果差。
二、游戲的作用
關于游戲的概念,目前可以說還沒有一個定論。《辭海》中對游戲解析是這樣的:體育重要手段之一,文化娛樂的一種。德國的沃爾夫綱萊默認為:游戲是一種由道具和規則構建而成的,由人主動參與,有明確目標,在進行過程中包含競爭且富于變化的,以娛樂為目的活動。無論游戲的概念怎樣表述,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具有娛樂性和參與性,這種特性是幼兒教學成功的因素之一。
游戲教學在幼兒教學中作用顯著。愛游戲是幼兒天性。高爾基曾說過:“兒童通過游戲,能非常簡單,非常容易地認識周圍世界”。在游戲時,幼兒的認識、思維、記憶等狀態都比平常好,這是因為在松弛、歡快的游戲情境下,更容易激發幼兒的主動性、想象力和創造力。中職幼教的任務,就是培養幼兒園教師。在中職文化科實施游戲教學,既能解決學生學習實際困難,又能與日后工作一脈相承,是一種結合專業特點來開展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學作用非常明顯。游戲種類包括:實物游戲、圖片游戲、語言游戲、情境性游戲、多媒體互動游戲等。
三、“游戲——學習”教學模式的基本構成
1. “游戲—學習”教學模式的基本構成。就是以知識為中心,學生通過提問游戲、學習游戲、總結游戲三個過程來展開學習,最終實現掌握知識的要求。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學生掌握知識,因此將知識定為“游戲—學習”教學模式中心,清晰、準確。將學習過程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總結問題三個階段分解為提問游戲、學習游戲、總結游戲來開展教學,是“游戲—學習”教學模式的基本環節,亦是主要手段和方法。“游戲—學習”教學模式就是以游戲為重要方法開展教學,重點采納游戲的娛樂性和活潑性來彌補學生因基礎知識薄弱產生的厭學情緒,采納游戲的參與性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熱情和氣氛的教學論。
2. “游戲—學習”教學模式模型圖:
3. 適用范圍。適用于某一個知識點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可單獨使用,亦可交叉使用。
四、太陽系家族“游戲—學習”教學模式課例探究
第四單元天文知識初步
太陽家族—太陽系
(一)提出問題
1. 知識點:在太陽家族中,有眾多兄弟姐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包括我們的地球在內的九大行星。它們沐浴著太陽光輝,有序地圍繞太陽運轉,形成了漫漫宇宙一幅壯麗的畫卷,它們間距離關系是怎樣的呢?
2. 提問游戲:采用語言游戲方式來表演,由10名同學分別戴上頭帽,標識為太陽和九大行星。步驟1:“太陽”進入指定位置;步驟2:“水星”提問:水星與太陽距離怎樣?并進入指定位置;步驟3:“金星”提問2:金星與太陽距離怎樣?并進入指定位置;步驟4:“地球”提問3:地球與太陽距離怎樣?并進入指定位置;步驟5:“火星”提問4:火星與太陽距離怎樣?并進入指定位置;步驟6:“木星”提問5:木星與太陽距離怎樣?并進入指定位置;步驟7:“土星”提問:土星與太陽距離怎樣?并進入指定位置;步驟8“天王星”提問:天王星與太陽距離怎樣?并進入指定位置;步驟9“海王星”提問:海王星與太陽距離怎樣?并進入指定位置;步驟10:“冥王星”提問:冥王星與太陽距離怎樣?并進入指定位置。
(二)知識學習
1. 九大行星數據表
2. 學習游戲:采用語言游戲和圖片游戲來表演。(1)參與人數19人。(2)游戲材料:圖片(自制)27個,分別標識與太陽距離、公轉周期和自轉周期。(3)游戲步驟:第一步,承接提問游戲,代表太陽和九大行星的同學按太陽系示意圖站位,讓學生初步知道太陽系構成及各行星與太陽距離關系;第二步,讓9名同學分別持各行星與太陽距離圖片說明各行星與太陽距離(學習太陽距離);第三步,標識為九大行星的同學演示繞太陽公轉,由9名同學持公轉數據圖片說明各行星公轉周期(學習公轉周期);第四步,標識為九大行星的同學演示九大行星自轉,9名同學持自轉數據圖片說明各行星自轉周期(學習自轉周期)。endprint
(三)學習總結
1. 本知識點要求學生掌握太陽系構成,各行星與太陽距離、公轉和自轉參數。2. 總結游戲:(1)參與人員:老師和全體同學。(2)步驟:第一步,由老師代表太陽,抽查同學掌握九大行星名稱;第二步,抽查同學,表演各行星公轉和自轉形式,并給出公轉和自轉周期(允許查書);第三步,由老師(太陽)總結發言。
(四)“游戲—學習”教學模式在本知識點學習的優缺點
1. 優點
(1)師生共同參與。由課例實踐可知,游戲—學習教學模式參與人數多。有學生自己指揮,自己操作。有老師指揮,師生共同參與,具有參與人數多的特點。
(2)趣味性強。趣味性強是學生喜歡游戲教學的重要原因。游戲令人興奮,學生想做,喜歡做,激發學習熱情。
2. 缺點
(1)游戲時長不易控制。對游戲的組織要嚴密,精妙,否則往往花費時間較多。課前準備花時間多,要預先準備好游戲材料和組織游戲各環節。
(2)場面較難控制。游戲有偶發性,容易生枝節,有的學生不聽指揮,造成場面不易受控制。
五、研究結果與探討
筆者對三個中職幼教班進行教學實驗,通過研究發現,游戲—學習教學模式對幼教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課程主要有以下幫助:
1. 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游戲—學習教學模式能有效解決幼教專業學生因基礎知識偏低,造成對文化課學習興趣不濃問題。
2. 提高學習效率,有效解決因課時偏少問題。游戲善于創造一種精神振奮、生機蓬勃的課堂氣氛,從而引起學生積極的心理活動,激發學生的情感,啟發學生的聯想,以提高單位時間的內可接受的知識量和信息量,同時也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游戲—學習教學模式目標就是花最少時間,達到最大效能。
3. 結合專業特點來開展教學,受學生歡迎。孩子式、表演式教學,是幼兒教學重要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游戲綜合孩子式和表演式特征,恰當地進行游戲教學,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這樣能夠拉近學生與課本間的距離,使教材內容迅速成為表象,同時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并獲得真切的感受。
這種“表演式教學”可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和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生對學習過程的主體參與和親身體驗,關注學生學習經驗的形成,為學生營造表演的空間,使學生在合適的表演空間里通過自己的體驗感知信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使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素質。
游戲—學習教學模式,不僅適合幼教專業文化課學習,它還適合各種類型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畢毓俊. 自然科學基礎知識[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閆繼紅. 關于研究型教學模式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05(4).endprint
(三)學習總結
1. 本知識點要求學生掌握太陽系構成,各行星與太陽距離、公轉和自轉參數。2. 總結游戲:(1)參與人員:老師和全體同學。(2)步驟:第一步,由老師代表太陽,抽查同學掌握九大行星名稱;第二步,抽查同學,表演各行星公轉和自轉形式,并給出公轉和自轉周期(允許查書);第三步,由老師(太陽)總結發言。
(四)“游戲—學習”教學模式在本知識點學習的優缺點
1. 優點
(1)師生共同參與。由課例實踐可知,游戲—學習教學模式參與人數多。有學生自己指揮,自己操作。有老師指揮,師生共同參與,具有參與人數多的特點。
(2)趣味性強。趣味性強是學生喜歡游戲教學的重要原因。游戲令人興奮,學生想做,喜歡做,激發學習熱情。
2. 缺點
(1)游戲時長不易控制。對游戲的組織要嚴密,精妙,否則往往花費時間較多。課前準備花時間多,要預先準備好游戲材料和組織游戲各環節。
(2)場面較難控制。游戲有偶發性,容易生枝節,有的學生不聽指揮,造成場面不易受控制。
五、研究結果與探討
筆者對三個中職幼教班進行教學實驗,通過研究發現,游戲—學習教學模式對幼教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課程主要有以下幫助:
1. 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游戲—學習教學模式能有效解決幼教專業學生因基礎知識偏低,造成對文化課學習興趣不濃問題。
2. 提高學習效率,有效解決因課時偏少問題。游戲善于創造一種精神振奮、生機蓬勃的課堂氣氛,從而引起學生積極的心理活動,激發學生的情感,啟發學生的聯想,以提高單位時間的內可接受的知識量和信息量,同時也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游戲—學習教學模式目標就是花最少時間,達到最大效能。
3. 結合專業特點來開展教學,受學生歡迎。孩子式、表演式教學,是幼兒教學重要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游戲綜合孩子式和表演式特征,恰當地進行游戲教學,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這樣能夠拉近學生與課本間的距離,使教材內容迅速成為表象,同時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并獲得真切的感受。
這種“表演式教學”可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和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生對學習過程的主體參與和親身體驗,關注學生學習經驗的形成,為學生營造表演的空間,使學生在合適的表演空間里通過自己的體驗感知信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使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素質。
游戲—學習教學模式,不僅適合幼教專業文化課學習,它還適合各種類型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畢毓俊. 自然科學基礎知識[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閆繼紅. 關于研究型教學模式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05(4).endprint
(三)學習總結
1. 本知識點要求學生掌握太陽系構成,各行星與太陽距離、公轉和自轉參數。2. 總結游戲:(1)參與人員:老師和全體同學。(2)步驟:第一步,由老師代表太陽,抽查同學掌握九大行星名稱;第二步,抽查同學,表演各行星公轉和自轉形式,并給出公轉和自轉周期(允許查書);第三步,由老師(太陽)總結發言。
(四)“游戲—學習”教學模式在本知識點學習的優缺點
1. 優點
(1)師生共同參與。由課例實踐可知,游戲—學習教學模式參與人數多。有學生自己指揮,自己操作。有老師指揮,師生共同參與,具有參與人數多的特點。
(2)趣味性強。趣味性強是學生喜歡游戲教學的重要原因。游戲令人興奮,學生想做,喜歡做,激發學習熱情。
2. 缺點
(1)游戲時長不易控制。對游戲的組織要嚴密,精妙,否則往往花費時間較多。課前準備花時間多,要預先準備好游戲材料和組織游戲各環節。
(2)場面較難控制。游戲有偶發性,容易生枝節,有的學生不聽指揮,造成場面不易受控制。
五、研究結果與探討
筆者對三個中職幼教班進行教學實驗,通過研究發現,游戲—學習教學模式對幼教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課程主要有以下幫助:
1. 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游戲—學習教學模式能有效解決幼教專業學生因基礎知識偏低,造成對文化課學習興趣不濃問題。
2. 提高學習效率,有效解決因課時偏少問題。游戲善于創造一種精神振奮、生機蓬勃的課堂氣氛,從而引起學生積極的心理活動,激發學生的情感,啟發學生的聯想,以提高單位時間的內可接受的知識量和信息量,同時也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游戲—學習教學模式目標就是花最少時間,達到最大效能。
3. 結合專業特點來開展教學,受學生歡迎。孩子式、表演式教學,是幼兒教學重要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游戲綜合孩子式和表演式特征,恰當地進行游戲教學,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這樣能夠拉近學生與課本間的距離,使教材內容迅速成為表象,同時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并獲得真切的感受。
這種“表演式教學”可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和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生對學習過程的主體參與和親身體驗,關注學生學習經驗的形成,為學生營造表演的空間,使學生在合適的表演空間里通過自己的體驗感知信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使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素質。
游戲—學習教學模式,不僅適合幼教專業文化課學習,它還適合各種類型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畢毓俊. 自然科學基礎知識[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閆繼紅. 關于研究型教學模式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0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