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進行親子鑒定的方式主要是檢驗DNA,古代人則常常通過“滴血驗親”來進行鑒定。那么,這一方法是否科學?
電視劇《甄嬛傳》中,甄嬛被告發(fā)與太醫(yī)溫實初有奸情。滴血驗親的水碗里被摻了明礬,滴血后溫實初與皇子血液相融,甄嬛提出水有問題;《尋秦記》中,大殿滴血驗親一幕,穿越到古代的項少龍也是利用“加料”的小動作,證明了假嬴政與秦王的親子關系;《九品芝麻官》結尾,惡霸常威不肯招供強奸戚秦氏的事實,包大人掉包讓其與自己兒子滴血驗親,兩滴血相融,騙得常威招供。
古代滴血驗親的方法,分為兩種。一種叫滴骨法,另一種叫合血法。
滴骨法早在三國時就有實例記載,是指將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骨頭上,觀察是否滲入,如能滲入則表示有父母子女兄弟等血緣關系。《洗冤集錄》記載:檢滴骨親法,謂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來驗親生男或女何以驗之?試令某乙就身刺一兩點血,滴骸骨上,是親生,則血沁入骨內,否則不入。俗云“滴骨親”,蓋謂此也。
合血法大約出現(xiàn)于明代,是指雙方都是活人時,將兩人刺出的血滴在器皿內,看是否凝為一體,如凝為一體就說明存在親子兄弟關系。
滴骨驗親和合血法,按現(xiàn)代法醫(yī)學理論分析,都缺乏科學依據。骨骼無論保存在露天地,還是埋藏在泥土中,經過較長時間,一般情況下軟組織都會經過腐敗完全溶解消失,毛發(fā)、指(趾)甲脫落,最后僅剩下白骨化骨骼。白骨化了的骨骼,表層常因腐蝕發(fā)酥,滴注任何人的血液都會浸入。而如果骨骼未干枯,結構完整、表面還存有軟組織時,滴注任何人的血液都不會發(fā)生浸入的現(xiàn)象。對于活體,如果將幾個人的血液共同滴注入同一器皿,不久都會凝合為一,不必都是骨肉至親。
不同血型的血一旦被混合,可能會出現(xiàn)沉淀之類的情況。民間傳說中的“非親屬關系血液不能相融”,說的就是發(fā)生這種沉淀的情況。
通常說的血型是指ABO血型,即A型、B型、AB型和O型。它是根據血紅細胞表面ABH抗原進行分類的。特定血型的血,紅細胞膜上有特定的抗原、血清中有不同類型的抗體。紅細胞膜上只有A抗原的為A型血,血清中有B抗體;紅細胞膜上只有B抗原的為B型血,血清中有A抗體;紅細胞膜上同時有A、B兩種抗原的為AB型血,其血清中無A、B抗體;紅細胞膜上只有H抗原為O型,血清中同時有A、B抗體。同類型的抗原、抗體可以結合,從而使紅細胞由于重量增加沉積下來。舉例來說:如果一滴A型血與一滴B型血滴在一起,A型血紅細胞結合B型血中的A抗體而沉淀,B型血紅細胞也會結合A型血中的B抗體而沉淀,這樣便產生很多沉淀性顆粒。這就是不同血型的血相混合會產生沉淀的原理。
這些沉淀看上去就像小顆粒(血量越多、顆粒越多),表現(xiàn)出來便是不能融合。這種現(xiàn)象只會發(fā)生在不同血型的兩滴血相混合時。而相同血型的兩滴血,紅細胞不會結合抗體,因此可以融合而不發(fā)生沉淀。
但血型是否相同和是否親生并沒有關系。中國人口有13億,而ABO血型就只有四種,相同血型的人有千千萬萬,如果就根據血型是否相同來判斷是否有親子關系,那世間的冤假錯案也就太多了。可見,能融合也不一定是親生的。另一方面,即便是具有親生關系的父母和孩子,血型也很可能不同。ABO的四種血型是由基因決定的,存在一定的遺傳規(guī)律,但父母和子女的血型對應關系是比較復雜的。例如,父親是AB型血,母親是O型血,生出來的小孩血型卻可能是A型血或B型血,與父母的血型都不同。所以說,兩滴血相融可以說明血型相同,但并不能進一步說明是否親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有這樣的滴血驗親片段:取一碗清水,再將兩滴血滴到清水中。這種滴血驗親的方式,其結果就更不可信了。因為紅細胞只有一層脆弱的細胞膜,沒有堅固的細胞壁。由于滲透壓的關系,紅細胞在清水中會吸水而脹破,讓細胞膜破成碎片。碎片上的抗原與抗體也能結合,但不像完整的細胞膜一樣能結合大量抗體,這樣便達不到沉淀所需重量,也就不產生肉眼能看清的小顆粒,所以用這種方法,不管這兩滴血的血型是否相同,看上去都是融合的。
滴血驗親的鑒定方法并不可信。古人缺乏認識人體的科學手段,因此想當然地認為一家人血脈里流著相同的血。而相同的血混合便能融合,不相同的血混合便不能融合。實際上,現(xiàn)代醫(yī)學已經證明,這種看法是極不科學的。

父母血型血型和血緣(遺傳)規(guī)律一覽表子女不會出現(xiàn)的血型×子女會出現(xiàn)的血型√A、B、AB O B、AB O與O A、O B、AB A與O A與A A與B A、O O、A、AB、B B、O無A 、AB A 、AB B與O B與B AB與A AB與B AB與AB B、O A、B、AB A、B、AB A、B、AB A、B O O O O、AB AB與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