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法 江蘇省宜興市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 214200
胃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1]。全胃切除術后患者失去原有消化道完整性,失去胃的貯存食物、混合食物及分泌消化液的功能,影響食物的攝入、消化吸收,嚴重者導致術后營養不良[2,3]。因此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合理選擇尤為重要。臨床中筆者運用P型空腸袢食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P型食管空腸改良Roux-en-Y吻合術)與改良空腸間置代胃術2種消化道重建術式進行療效對比,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對象為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胃腺癌經腹全胃切除術患者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52~83歲;病程2~32個月;病灶位于胃底賁門部24例,胃體部6例,胃竇部20例;術后經組織病理檢查證實為腺癌,低分化腺癌14例,中分化腺癌17例,高分化腺癌19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25例,其中治療組: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齡(62.7±10.6)歲,病程(13.0±7.7)個月,病灶部位位于胃底賁門部11例,胃體部3例,胃竇部11例,術后經組織病理檢查低分化腺癌8例,中分化腺癌8例,高分化腺癌9例;對照組: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齡(60.7±11.2)歲,病程(13.2±7.2)個月,病灶部位位于胃底賁門部13例,胃體部3例,胃竇部9例,術后經組織病理檢查低分化腺癌6例,中分化腺癌9例,高分化腺癌10例。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灶部位及術后病理類型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治療組:采用改良的空腸間置代胃術,在距離Treitz韌帶15cm和65cm的空腸作吻合。形成長度約50cm的空腸袢。將袢中間長約20cm的空腸間置于食道和十二指腸間分別行食道空腸和空腸十二指腸的端側吻合術。對照組:采用P型空腸袢食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消化道重建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6個月體質量下降情況及術后并發癥(反流性食管炎、傾倒綜合征、腹瀉、嘔吐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消化道重建時間及術中出血量、術后6個月體質量下降情況比較 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消化道重建時間及術中出血量、術后6個月體量下降情況比較
2.2 術后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具體見表2。

表2 術后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n(%)〕
全胃切除術是治療晚期胃癌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可以提高胃癌患者術后的生存率,但術后患者失去了消化道的完整性,易出現胃容積喪失、食欲減退、攝入飲食減少,從而出現消化、吸收不佳,嚴重者出現腹脹、腹瀉、營養不良等并發癥,因此有效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選擇對于胃癌患者術后病情的恢復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影響[4]。
P型空腸袢食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是臨床中常見的重建消化道術式,此術式因代胃的容量小,食管通過時不通過十二指腸等原因,易引發進食后飽脹感、惡心、反流性食管炎、傾倒綜合征等并發癥,影響了機體營養的吸收。改良空腸間置代胃術是通過十二指腸和空腸進行吻合,能使食物經過十二指腸,充分發揮了十二指腸的生理功能,患者攝入的食物進入提起的空腸內,可以保持小腸神經、肌肉功能連續性,從而起到代替胃的貯存。本次觀察顯示治療組在消化道重建時間及術中出血量、術后6個月體質量下降情況與對照組比較P<0.05,在并發癥(反流性食管炎、傾倒綜合征、腹瀉、嘔吐)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P<0.05,均有顯著差異。進一步說明改良空腸間置代胃術具有創傷小、手術簡單、并發癥發生率低等特點,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衛洪波,魏波,鄭宗衍,等.全胃切除術后三種消化道重建術式的比較研究〔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6,9(4):301-304.
[2] 董振江,武來興,李恩軍.胃癌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研究〔J〕.河北醫藥,2009,31(21):2953-2954.
[3] 束長新.胃癌全胃切除術后兩種消化道重建術式療效的比較〔J〕.浙江臨床醫學,2011,13(1):38-39.
[4] 蔣訓歸,何云,歐陽正晟,等.胃癌全胃切除不同消化道重建術式術后療效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0,8(2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