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霖 張 樺 邵麗麗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呼吸監護室,江蘇省南通市 226001
隨著醫學檢驗水平的不斷提高,血氣分析在臨床治療特別在危重患者搶救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臨床上判別患者呼吸、循環功能狀態、糾正酸堿平衡紊亂的重要方法和可靠依據[1],也是指導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衡患者進行氧療的重要手段[2]。橈動脈、股動脈、足背動脈可作為血氣分析采血的備選動脈。前臂橈動脈屬于淺表動脈,但穿刺部位局部肌肉較少,伴有筋膜、痛覺較敏感,患者難以接受;股動脈雖是大動脈,但穿刺中易誤穿靜脈及損傷神經,也容易導致血腫的發生和血栓的形成[3];而足背動脈易被觸及且搏動明顯。我科近年來對需進行血氣分析的患者選用足背動脈采血,摸索出一套穿刺技巧,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腫形成等方面均優于橈動脈、股動脈穿刺,并且在全院進行推廣使用,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4年1月期間我院呼吸監護室需進行血氣分析檢查的患者90例,其中男67例,女23例,年齡27~76歲,平均年齡(55.3±16.1)歲。入組患者原發病:呼吸系統疾病48例,中樞神經系統疾病16例,胸廓及胸膜腔疾病15例,循環系統疾病7例,代謝內分泌系統疾病4例。在動脈穿刺前對每位患者的穿刺部位進行評估,按不同的動脈采血方法隨機分為三組,分別為足背動脈組(A組,n=30)、橈動脈組(B組,n=30)、股動脈組(C組,n=30),觀察三組患者主觀疼痛的發生率、一次性采血成功率、血腫發生率、誤穿靜脈發生率、患者滿意度等指標。三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原發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入組排除標準:穿刺部位外傷、感染的患者;出現休克、循環障礙的患者;糖尿病足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護理人員的配備:由科室護士長擔任小組長,由動脈采血經驗豐富的副主任護師作為小組的培訓導師,對床位責任護士進行動脈采血技術輔導培訓,對培訓合格的護士加以考核,成績優異者進入動脈采血小組。
1.2.2 動脈穿刺前的準備:(1)患者宣教:對采血的目的、意義向患者詳細說明,對于語言聽力障礙者可采用肢體語言或文字進行溝通,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2)物件準備:動脈采血器、碘伏、棉簽等;(3)消毒準備:嚴格按六步洗手法洗凈雙手,消毒穿刺區皮膚直徑范圍>5cm。
1.2.3 穿刺采血方法:(1)橈動脈:患者上肢放松、平放,操作人員左手食指、中指、拇指在橈骨小頭內側1cm處可觸及動脈,右手用動脈采血器以約30°角穿刺橈動脈,待動脈采血器抽出2ml動脈血后迅速拔針。(2)股動脈:操作人員左手食指、中指觸及股動脈搏動點,右手用動脈采血器垂直從中、食指間進針,待動脈采血器抽出2ml動脈血后迅速拔針。(3)足背動脈:操作者用左手食指、中指觸及足背動脈搏動最明顯處,通常以第二足趾中點為起點沿直線到足背2/3處左右為穿刺點,右手持動脈采血器,在搏動點最明顯處以約20°角穿刺足背動脈,待動脈采血器抽出2ml動脈血后迅速拔針。每個動脈采血器采集完標本后均立即用橡皮塞封閉針尖,使動脈血與空氣隔絕,快速進行血氣分析檢驗。采血完畢后用棉簽按壓穿刺部位10min直到不出血為止。
1.3 統計方法 本文中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使用SPSS17.0軟件完成,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三組患者不同采血方法的指標比較:A組患者在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患者滿意度等方面顯著高于B、C組(P<0.05);而在主觀疼痛發生率、血腫發生率、誤穿靜脈發生率等方面顯著低于B、C組(P<0.05),見表1。
動脈血氣分析是檢測血液中參與氣體交換及與呼吸有關的氧和二氧化碳的重要指標,是對呼吸衰竭、酸堿平衡紊亂及機械通氣患者觀察療效和判斷預后的重要依據[4]。通過血氣分析檢查可直接了解患者酸堿平衡狀態、肺功能和血液氧合情況,對判斷呼吸循環的類型和程度有重要的臨床價值[5]。因此,快速有效的采集標本是每個呼吸監護室護理人員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而臨床護理中采取相對安全可靠的動脈采血方法,是保證血氣分析采血安全和結果準確的重要前提。血氣分析常規的備選動脈主要有橈動脈、股動脈、足背動脈[6]。筆者通過三種動脈進行長期的血氣分析采血發現,足背動脈采血較其他兩種動脈采血法在主觀疼痛的發生率、一次性采血成功率、血腫發生率、誤穿靜脈發生率、患者滿意度等方面均有明顯的優越性,分析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足背動脈為下肢末梢動脈,下肢血管的血液循環影響較小,即使是反復的動脈穿刺也極少會導致血栓的形成,如若穿刺出現血腫也會很快吸收,血管恢復也很快;(2)足背動脈旁無較粗的靜脈伴行,基本上不存在誤穿靜脈事件的發生,且穿刺在淺表位置,穿刺后按壓時間較短;(3)足背動脈位于足部的淺表部位,只要患者的血壓正常其動脈搏動很容易被觸及,此外足背部皮膚比較緊繃,將動脈包裹,觸摸時不易滑動,增加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從而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而且患者是在仰臥體位進行操作,即使穿刺時間偏長,也不會明顯影響患者的情緒、增加患者的痛苦。

表1 三組患者不同采血方法的指標比較〔n(%)〕
而橈動脈比較淺表,較易滑動,穿刺難度大,極易導致血腫的形成,此外橈動脈屬于上肢的淺動脈,但采血部位局部肌肉較少、伴有筋膜、痛覺較敏感,所以很多患者不易接受。股動脈采血首先必須暴露腹股溝,毛發較多的患者穿刺前還需備皮,在某種程度上侵犯了患者的私隱,因此有些患者拒絕在此部位進行穿刺。另外股動脈屬于大動脈,距離皮下深度一般在3~5cm左右,且距離股靜脈只有0.5cm左右[7],如僅依靠臨床經驗進行穿刺,經常會導致血腫的形成、血栓的產生,甚至誤穿刺股靜脈,增加患者的痛苦及感染發生率。對于股動脈穿刺造成的血腫形成和血栓的產生等也會帶來一系列風險,會出現該肢體的血運障礙或缺血缺氧,嚴重的會導致栓子脫落隨血流堵塞在各組織臟器,引發肺栓塞和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利用足背動脈進行血氣分析穿刺采血的方法,有利于縮短操作時間,從而減輕工作量,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醫療護理的質量和準確率,進而增加患者及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提升了患者的滿意度,是我科近期貫徹落實“三好一滿意”活動的重要體現。因此,足背動脈穿刺是呼吸監護室進行血氣分析采血的首選部位,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1] 王俊娥,韓云.動脈測壓管采血血氣分析的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2):2321.
[2] 金利萍,戈道永,許茂蓮.足背動脈穿刺法在新生兒采血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學雜志,2013,45(2):172-173.
[3] 顧海燕,李媛珍,曹菊華,等.股動脈與橈動脈采集血氣標本成功率比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22(3):357-358.
[4] 蔡有蘭.血氣分析標本采集的部位探討〔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4,29(4):553-554.
[5] 錢敏.新生兒兩種采集動脈血氣分析標本方法的效果的比較〔J〕.護理研究:中旬版,2009,23(1):160-161.
[6] 郝素文侯麗敏.介紹一種橈動脈采血方法〔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7):510.
[7] 張榮蘭.三個部位動脈穿刺采集新生兒血氣標本的探討〔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8,14(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