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清
摘要:新一輪課程改革將我國沿用已久的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準,反映了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同時也給小學音樂教師觀念進行了創新,更新改變了音樂教師原有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技巧的傳授重點。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采用靜止的形式,學生正襟危坐,態度嚴肅,單一機械、乏味的音樂知識的傳授取代了小學生的情感需要,對學生的音樂情感的培養不重視,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出臺,現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情感的激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關鍵詞:音樂課 新課程 激發 情感 個性 體驗 創新
一、渲染情感、觸景生情
所謂的情感就是態度整體中的一部分,它指的是我們對一切事物的具體感受中產生的一種情愫,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用概念以及邏輯思維等方法對事物進行間接地了解,可是,事物本身許多現實、具體、鮮活的東西會被逐一排除。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一般都是教師在鋼琴旁盡心彈奏,學生在下面就會根據教師彈奏的曲目進行面無表情的演唱。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應該在課上產生情趣盎然的氛圍,為了激發學生情感,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創設場景,這是有效促進小學生思維敏銳的方法之一。比如,教授《軍民大生產》這首曲子時,教師可以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設計運用全新的授課方式。如,可以運用情境導入的方式進行導入,可以播放課件,以聽歌曲的方式感受節奏和特點。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隊伍,用紅星作為評判的標準,把歌曲的特點、節奏、分析等單一的練習運用到競賽中去。還可以進行創編,比如歌曲特點為“選擇題”,歌曲表演為“為你鼓掌”,歌曲分析為“有話大家說”等等。運用熟悉的綜藝形式,學生會感到親切感,個個舉手,積極參與,把學生的熱情推到最高點,就算再不喜歡音樂的學生也會喜歡的,為了為隊伍掙分添彩盡自己的努力,才會讓學生感受到音樂課興趣盎然。
二、面對情景再現,進行直觀教學
音樂可以運用歌曲迷人動聽的旋律進行形象的塑造并表達自己的情感。動人歌曲中生動的形象可以把學生的心理以及生理方面進行感染,就會產生強烈的情感的體驗,這樣才能充分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該采用不同的手段體現音樂作品的情感,這才是音樂教學中的重中之重。音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多種方式,如美術、多媒體技術等形式把音樂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充分表達出來。比如,在教授《我給小樹穿棉襖》的時候,這首歌是最典型的三拍子歌曲,這種歌曲的曲調優美,主要是描寫了小朋友熱愛樹木的美好體現。這首歌因為是三拍子歌曲,所以他的旋律比較簡單,歌詞主要分為三段,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畫面,第一個畫面是媽媽給我穿棉襖,第二個畫面試小樹在風中發抖,第三個畫面是我給小樹穿棉襖,最后在配上旁白、聲響等效果,這種圖像與音樂相結合,學生才會直接受到音樂作品的感染。
三、親身經歷、以情入境
音樂元素是音樂課堂上重要的支點,小學音樂教師可以運用不同的方法把我們所學的音樂信息進行形象化和情緒化的轉變,這種轉變學生可以更直接的感受。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主要是缺少情感體驗的混合,教學能在人們腦海中留下深刻的記憶,但是不能在心靈和人生中留下震撼。因此,在教學課堂上,我們要對學生的情感和音樂的情感進行有機結合,學生在自主感知中歌頌出了音樂文本,情感的氣焰就會滔滔不竭,這種情感的體驗,才會讓我們感受到情,領悟到理。經過親身經歷和以情入境使小學生的人格也得到了提升。比如,筆者在講授《童謠唱游》時,幫助學生進入“小老鼠上燈臺”的意境,讓學生在歌曲中體驗。學生根據歌曲曲調的起伏,自身的情感也會得到不同的感受,就會產生音樂情感。緊接著,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在模擬音響中表達音樂情感。這樣學生會伴著歌曲的變化通過情感的親身體驗體會到小老鼠和貓的舉動,形成強烈的對比。
四、進行反復歌詠、浸情于境
在音樂教學中歌詠其實是一個循循漸進的過程,主要是對內容的攝取——消化——理解的過程。在歌詠的過程中攝取主要是讓學生對有價值的音樂文本信息進行攝取,消化就是讓學生沉浸在當中。我們要進行反復歌詠才會對音樂中的已經獲得不同的感受。其中的理解就是讓學生通過用歌詠的方式進行表達。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進行反復歌詠。還可以運用情景的方式進行歌詠,這樣才會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比如,我們在表演《一個師傅三徒弟》的時候,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在大屏幕上就會出現師徒四人消滅敵人的生動畫面,在動畫片中的主題歌中觀看一些片段,就會使得學生的情緒高漲。通過這種方法,就會打開學生的想象力,唐僧老成,孫悟空機靈,豬八戒貪吃,沙和尚勤勞。從演講到演出,惟妙惟肖。學生還可以根據人物形象給童謠創作象聲詞。伴著音樂,盡情舞動。
五、開啟“心境”、釋放個性
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把知識對象化,而不是讓學生抱著書本,把知識對象化可以獲得專業的知識,這一過程可以讓學生主動地聯系到生活中去,憑借自身的情感和靈性直接直觀地去認識、發現、創作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才會產生心境,所謂的心境就是情感的生命化和個人化,走入到學生的內心精神世界中去,有了內在的精神世界,學生的精神才會壯大。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應該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即獨特意見的空間和寬敞的思維環境,學生看到的音樂作品只是表面的,教師可以指引學生感悟音樂作品中更深層的含義,讓學生的思維在進行發掘的時候碰到火光,在碰撞的時候舒展,用他們自己的眼睛和靈魂去分解音樂作品。只有這樣,小學生的心情才會放松,思想才會大膽,心智自被開啟,情感就會得到充分的釋放。
學生跟學生是不同的,當然,學生都擁有權利,就是運用自己慣有的學習方式進行音樂反面的學習,學生在學習音樂中可以享受音樂所帶來的樂趣,并積極參與音樂的各種活動,表達自己的情智。作為小學音樂教師,要讓學生有充分的空間,讓學生自身的風行進行充分的表現。要給學生自由的選擇的權利,這種權利就是保障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行為和主題能力的發展。在教學的過程中,針對音樂基礎和音樂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要耐心的幫助和指導,因為每個學生是不同的,采用分層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不管是學習好還是學習壞的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音樂活動中去。當然,教師還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最初適當的安排,進行因材施教,例如活潑的學生進行角色表演,嗓音調價好的學生擔任領唱的職務,有特長的學生進行獨奏,語言感受能力好的學生進行詩歌朗誦。這種安排就會使每個學生用音樂的方式進行自我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