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萍
摘 要 大學生的人際沖突問題是高校心理咨詢中的常見案例。人際沖突問題表面是溝通技巧的缺失,其實質是個體自我認知出現偏差后消極投射的結果。本案例從構建求助者積極自我認知著手,解決求助者人際沖突問題,取得了較好的咨詢效果。
關鍵詞 大學生 人際沖突 自我認知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A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se Report about Solving the Problem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 through Improving Self-Awareness
LUO Wenping
(Clinical Medical Institute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Sichuan 611137)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s a common case of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universities. Surface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 problem is lack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 essence of which is the individual's self consciousness deviation after negative projection results. This case from the build patient positive self-perception, solve the problem of patient interpersonal conflict, good consulting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interpersonal conflict; self-awareness
1 一般資料
1.1 一般情況
王某,男,19歲,成都某高校2012級大一學生,身高約1.6米,體型偏瘦小,無重大軀體疾病歷史,無宗教信仰,系家中獨子。父親初中文化,母親小學文化,均在外打工。家庭經濟條件中等偏下,家庭基本和睦,但時有吵鬧。自述家族無精神病史。
1.2 個人成長史
自幼被嚴格管教,是個很聽話的孩子,成績也不錯。小時候因為個頭矮小,被人欺負也默不做聲,因為父母總是教他忍一忍就好,不要惹事,只有安全就好。進入高中,自己突然變得不再沉默和忍氣吞聲了,覺得自己不能再任人欺負,甚至一度認為自己用不著畏懼任何人。于是經常和同學產生矛盾,成績也不好了。特別討厭那些自以為了不起的人,也特別討厭很懦弱的人。在與人交往時只要被人拒絕或因別人的一句話讓他感到不被尊重,就火冒三丈,與其發生沖突。
2 主訴和個人陳述
主訴:最近一個月都無法集中精神學習和生活,心情很低落,感到迷茫,與同學交往有問題,總會發生沖突。與寢室同學關系很不融洽,被排擠,但又不愿意去主動融入。現在感到心煩意亂,沒法靜下心來學習,感到孤獨。
個人陳述:自從我進校以來一直與寢室室友關系不和,我覺得寢室里每個人都有些自己非常看不慣的毛病,于是也常常不參加他們的集體活動,甚至在寢室里因為室友的一句話對室友很生氣而把凳子扔向同學,于是發生了激烈的沖突。現在感覺被寢室同學孤立了,這樣的感覺很不好受,但自己也不愿意去討好任何人,覺得這樣做顯得自己很卑微。在班上的人際關系也不好,與班上其他同學的相處也不融洽,總是與別人接觸不了多久,就會因為發現他人的缺點或因為與他人發生沖突而開始疏遠班級同學。
其實我平時也愛思考做人的問題,常常在網上瀏覽相關的文章,自己去體會,但是一直以來人際關系問題都不太好,特別是最近的這些人際沖突已經讓我無法承受與釋懷了。所以懷著忐忑不安,有些懷疑的心態來到心理咨詢中心求助。我有一個很好的哥們,每次很郁悶的時候都會給他打電話講述這些煩惱,他也會認真的給我指出我的缺點來,只要是他指責我的地方,我都容易接受,不會生氣。但是其他人的意見,我很難接受。
3 咨詢師觀察
從王某第一次走進咨詢室,就給人很壓抑的感覺,整個人的姿態有蜷縮感,本來已經不高的身材讓人覺得其負重累累。衣著得體,神情稍有緊張,坐下來后,身子仍然蜷縮,雙手交叉,拳頭緊握。時常講到痛苦的事情時會不自主的想要深呼吸。眼神有比較明顯的懷疑、審視與防御。但從言談中仍然能透露出深深的失落感與無助的心情。精神正常,自知力完整,思維順暢,語言表達清晰,有較大的求助動機。
4 評估與診斷
根據對來訪者臨床資料的收集,將求助者的問題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
4.1 診斷依據
與精神病相鑒別:根據病與非病三原則,求助者的知情意協調一致,主客觀世界統一,個性穩定,對自己的問題和癥狀有自知力,有主動求治的行為。無邏輯思維障礙,無心理變態傾向,并且沒有表現出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的癥狀,可以排除精神病性。
與神經癥相鑒別:對照癥狀學標準,該求助者表現出焦慮、煩燥、睡眠障礙等癥狀。但精神痛苦程度和社會功能受損程度并不嚴重,從病程上看沒有超過 2 個月,因此可以排除神經癥。
與嚴重心理問題相鑒別:該求助者并沒有因為自身人際交往問題影響邏輯思維等,問題沒有泛化,社會功能受損并不嚴重。因此可以排除心理問題。
心理測驗結果:艾森克人格問卷(EPQ):P:54分,E:38分,N:62分,L:35分,測量結果為:內向,情緒不穩定性人格特征。
綜合測驗結果表明,求助者的心理與行為異常表現屬于一般心理問題的范疇,問題主要表現為:人際交往沖突問題及由此而引起的學習、生活適應困難。
5 心理問題原因分析
5.1 生物原因
該求助者的問題沒有明顯的生物原因。
5.2 社會原因
家庭教養方式嚴厲,父母從小要求他小心甚至有些卑微的做人,要求其要對周圍人忍耐,不要得罪他人,否則要挨打或吃虧。所以該求助者在經過長期壓抑的成長后,到了青春期的叛逆期則出現不太恰當的過度反抗他人的逆反心理與行為模式。
5.3 心理原因
(1)從小成長環境壓抑導致其性格內向,敏感,自負又自卑,父母教養方式讓他沒有獲得足夠的自我力量。(2)人際關系處理方式生硬,尤其是缺乏與人協商的技巧,由于對自己的不接納,對他人有明顯的消極自我投射,不能正確接受他人信息。
6 咨詢目標
根據以上的評估與診斷,與求助者協商,確定如下咨詢目標:(1)具體與近期目標:緩解抑郁焦慮情緒,改善心境壓抑的狀態,恢復正常的學習和生活。(2)最終與長遠目標:增進對自己的積極認知,逐漸接納和認可自己。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建立積極的人際溝通模式。
7 咨詢方案
7.1 主要咨詢方法與適用原理
認知行為療法。求助者的心理問題表面上是人際關系沖突,缺乏足夠的人際協商與溝通技巧,其內在的原因是沒有獲得足夠的成長動力,在人際交往中投射出了對自我的消極認知與否定。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心理投射,是指個體依據其需要、情緒的主觀指向,將自己的特征轉移到他人身上的現象。投射作用的實質,是個體將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為特征推測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樣存在。所以心理學認為我們每個人外在的人際關系是自己內在關系的投射。當我們自己的內在關系不和諧時,對自己不認可、不接納時,就會表現在對他人的攻擊與批判上,我們對他人有指責與憤怒,往往是投射出我們對自己的不滿與憤怒。結合本案例,求助者由于從小家庭教養方式的原因造成其沒能正確的認識和接納自己,對自己有很多的批判與否定,從而在人際關系中不能很好的認可與接納他人,沖突很容易產生,如此惡性循環,進一步加重其對自我的否定。
7.2 雙方責任與義務
求助者要提供與此次心理問題相關的真實資料,遵守預約時間,努力完成雙方商定的家庭作業與心理測評。咨詢師必須尊重求助者,并對其訪談資料與測評資料保密。
7.3 咨詢時間與收費
咨詢時間:每周一次,一次60分鐘;咨詢收費:免費。
7.4 咨詢過程
(1)心理診斷評估與咨詢關系建立階段。(2)分析與重組問題的咨詢階段。(3)結束與鞏固階段。
8 具體咨詢過程
8.1 第一次咨詢
目的:收集資料、了解基本情況;建立咨訪關系,進行心理診斷,確定咨詢目標,制定實施方案等。
主要過程:(1)了解求助者基本情況,主要問題,想要解決的困惑,對咨詢的期望,完成心理測驗。(2)通過積極傾聽、關注、共情為求助者營造充分尊重、安全與信任的心理氛圍,了解其成長背景。(3)確定主要問題:分析求助者的人際沖突問題其實質是對自己消極自我認識的心理投射,要改善自己對他人的沖突性認知,其根本是要重組對自我的積極認知,接納與認可自己。(4)布置咨詢作業:要求求助者回去后認真地觀察和思考同寢室幾個同學的優點有哪些以及他最看不慣室友的哪些特質或行為。
8.2 第二次咨詢
目的:幫助求助者分析問題癥結所在,澄清對自我的消極認知,重建對自我的認識,改變其不適應的情緒與行為。
過程:(1)反饋咨詢作業:求助者羅列了寢室同學的優點,同時找出了最看不慣室友那種自以為是,霸道欺人或者膽小懦弱的樣子。我引導其反思這些行為或思想在其自己身上是否存在。(2)與求助者進一步探討他最看不慣的這些特質,并分析這些特質是怎樣地存在于他自己身上。幫助其理清這些特質存在的原因,并正確認識這些特質,以達到接納與認可自己的目的。(3)針對求助者看不慣他人自以為、霸道欺人和膽小懦弱的問題,我給予的分析如下:小時候由于很聽父母的話,被人欺負了從來不敢吭聲,但是其實內心是很憤怒,很想還擊的,但又由于父母因為擔心其與別人發生沖突而吃虧所以教導他不要反抗,于是漸漸使其心理開始很自卑,感到受傷與卑微。雖然不能表現出憤怒,但其實內心是恨那些自以為是,霸道欺人的人。也因此他開始恨自己這樣的懦弱膽小,讓自己承受了那么多委屈。所以以后再看到自以為是、膽小懦弱的人時就會引起他一系列糟糕經歷的聯想,于是憤怒的情緒就很容易不受控制爆發出來。深深的自卑感讓他反而要表現出現在看似很有脾氣,不再受任何人欺負的強硬態度。也因為這樣的自卑感,他特別容易感受到被傷害自尊,于是發起攻擊,發生人際沖突。更深層次的講,他對別人的不寬容是對自己的不原諒與不接納。最后,在與他的交流中,我告訴他這一切都不是他的錯,是家庭所帶給他的一些創傷,小時候沒有能力反抗父母,為了順從父母才做了一個膽小懦弱的人。希望他能先原諒與寬容自己,接納自己的這些過去。(4)通過這次深入的交流,他終于開始明白為什么自己這么容易動怒,這么容易看不慣周圍的人。他決定回去好好想想,試著接受一個很不完滿的自己,雖然他說這很難,很難面對。我鼓勵他嘗試看看。(5)布置咨詢作業:當下一次再想對別人發火的時候,命令自己冷靜3秒,馬上想想我又在看不慣什么,而這個特點在我身上存在或曾經為此受傷嗎。
8.3 第三次咨詢
目的:鞏固與結束咨詢階階,鞏固在咨詢中領悟所得,建立積極認識與接納自我,提升人際協商與溝通技巧,改善人際關系水平。
過程:(1)反饋咨詢作業:求助者反饋,最近發火的次數越來越少,而每當又想發火時就會想起咨詢中提到的話:寬容他人就是寬容自己。他說自己一直記得這句話,一遇到自己又特別看不慣的事情,就學會反思背后的原因,并試著去調整與接納,這樣就可以慢慢地將對別人的憤怒轉向到對自己的思考上。這個方法可以有效減少其與人發生沖突的情況。(2)通過分享他最近與人發生的一個沖突事件,引導其學會與人溝通與協商。我跟他一起分析他的人際交往狀況。小時候,他只學會了全盤接受,默默忍受,這樣很痛苦和受傷。長大后他決定不再忍氣吞聲,于是發展為另一個極端——極度爆發沖突,這樣導致人際關系緊張。他一直沒有學會與人協商,沒有學會怎樣在他人與自己之間取得平衡地去做溝通。于是我給他示范了一些與人協商的表達方式,讓他慢慢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既不損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3)一起總結三次咨詢達成的共識: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改變對自己的不合理認知,原諒自己的過去;認識到自己外在糟糕的人際關系是內心消極認知的投射。建立對自己的積極認知,能有效地減少人際沖突。學習了一些協商溝通的技巧,在人際關系中做到適當妥協但不卑不亢的平衡。
9 咨詢效果評估
半個月后,通過求助者本人的反饋得知通過這三次的咨詢,讓其更了解了自己、接納了自己,并學會了與人積極溝通,人際關系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他開始可以每天靜下來堅持上自習了,心理感到很踏實,希望自己可以繼續堅持。其人際交往也由沖突慢慢轉變到接納。
參考文獻
[1] 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2] 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二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3] 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三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4] 錢怡銘著.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