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元新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四青年節前夕給北大學生的回信中指出“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夢。”青年大學生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可以大有作為,也必將大有作為。但是高校貧困大學生卻普遍面臨著物質因素所帶來的困擾,包括家庭收入與教育成本之間的矛盾、生活費用與生活成本之間的矛盾以及因此產生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對于這部分學生,高校應當在物質和精神上予以關懷,保障貧困大學生可以平等、充分地享受高等教育,在鑄造“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 貧困生 物質生活 思想生活 矛盾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Contradiction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Living
Circumstances and Solutions
LIAO Yuanxin
(Law School,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66)
Abstract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on the Youth Day eve replied to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s, pointed out that "China Dream is a dream of country, the nation's dreams, but also including the majority of young people, including the dream of every Chinese." You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ream of China can be done on the road, will also accomplish much. But poor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facing problems caused by material factors, including family income and educati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st, the cost of living and the cost of living between and ideological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ising therefrom. For some students, 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in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are, equal protection of poor students can fully enjoy higher education, in casting "China Dream"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to play its due role.
Key words poor students; material life; thought life; contradiction; solutions
1 貧困生生存境遇中的主要矛盾
高校貧困大學生所面臨的挑戰源于經濟因素,卻不局限于經濟因素,是包含資金、心理、思想等多方面問題的。
1.1 物質需求中存在的普遍性矛盾
我國高等教育自1989年開始收費,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在物價不斷上漲的同時,高等教育的收費也順勢發生變動。加之昂貴的生活成本,這些都給高校貧困大學生帶來不小的壓力。主要體現在:
家庭收入與教育成本矛盾顯著。大學生享受高等教育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教育資費,它包括以學費為主、課本費為輔及各類其他用于學習的費用。此類費用為硬性支出,難以發生彈性變動。根據各高校公布的數據,當前我國普通高校一學年的學費主要分布在5000至10000元之間,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貧困生主要來自于農村,對于普通農村家庭,一名大學生的學費與一名農村居民的年收入大抵相當,對于貧困學生家庭,更是不堪重負。
除此之外,大學生需要參加各類培訓項目以提升自身專業技能或其他各類社會必備技能。以英語學科為例,四、六級考試、考研外語,是每一名高校大學生面臨的難題,為了確保通過此類考試,不少學生選擇參加課外輔導班。但是以國內某知名英語培訓機構為例,一般幾天的課程即需數百,更有所謂強化班、長期班等動輒數千元。不僅如此,在就業競爭的重壓之下,社會技能型證書也日漸成為高校大學生追捧的對象,例如駕駛資格證、普通話等級證書等。但是,相關的培訓費用卻居高不下。所有這些對于貧困大學生而言,無異是雪上添霜。
生活費用與生活成本矛盾難解。隨著物價的上漲,貧困生可支配的生活總費用并未同步跟進,挪用為教育的支出卻日漸增長,致使貧困生的生活水平進一步下滑。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6%,其中食品價格上漲4.8%”。而通常認為CPI增長率在2%~3%屬于可接受的范圍,顯然,食品價格的漲幅已經遠遠超過3%的界限,即將達到5%嚴重通貨膨脹的臨界點。而高校物價更是隨意上漲。
除去剛性的食品需求,大學生的其他生活成本也在日益增加。以社交活動為例,在當前大學校園,社交活動難以避免。然而,很多社交活動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有消費才有社交。例如生日宴請、朋友聚會在校園內已司空見慣,為了找工作而外出聯絡、為了求職而添置衣物也是必要之舉,可這些開銷對于貧困大學生而言,都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有時所耗費的幾乎相當于其一個月的生活費用。至于日常聯絡的電話費、網絡費,更是每個大學生所不可避免的消費。所有這些社交成本對于貧困生而言,顯然都是不小的負擔。
1.2 思想精神上潛在的深層次矛盾
在高校,經濟狀況良好的學生,物質基礎得到較為充分的保障,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得以同步進行。而貧困生則不同,他們的物質需求尚未得到滿足,精神文化生活便猶如空中樓閣,處理不當,思想上、心理上則極易出現畸形的狀態。這主要表現在:
渴求平等與現實落差間矛盾重重。在高校里,學生們年紀相仿,同齡人之間難免會產生自覺或不自覺的相互比較,且習慣于通過物質水準將大家分類。一旦產生分類,比較的意味就愈發明顯,對于優勢的一方會產生優越感,弱勢的一方則會產生自卑感。而另一方面,貧困生的內心渴求平等、希望與同齡人一樣享受大學生活,他們極度渴望自尊和獲得認同。但是因為物質的不豐腴而產生的不自信、不勇敢心態,使不少貧困生認為在精神上也和同齡人存在落差。進而內心產生自卑、嫉妒、焦慮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豐滿理想與冷峻現實間矛盾突出。青年大學生多是熱情單純的,他們有著美好的理想。貧困大學生更是如此,因為人在處于逆境的時候往往會給自己一種信念的力量,并期待有光明的未來。因此他們努力學習,希望走上社會后,通過自己奮斗就能夠改變所處的窘迫處境。但是,社會反饋給他們的信息卻往往是家境良好的學生基于家境更容易地處在社會的優勢競爭位置。而家境貧困的學生進入社會后會將面臨就業歧視、城市生存壓力等一系列新的問題,似乎差距不減反增,步入了一種非良性的循環。面對這些冷峻的現實,貧困學生總會不斷地懷疑自己、懷疑理想,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使他們愈加彷徨。
2 破解貧困生生存境遇矛盾的思路
保障每一位在校學生獲得公平教育和公平競爭的權利,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幫助他們成長成才,是高校的責任和義務。面對數量龐大的在校貧困學生群體,學校各部門應直面問題、多管齊下、多方協作、形成合力,幫助其解決困難,為其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2.1 物質幫扶保障生活需求
調動貧困生積極性,多設獎項,多樣鼓勵。認真落實國家已有的各項獎助貸措施,是解決貧困生經濟困難的基本條件。但是僅僅依靠補助、減免的方式進行資助,對貧困學生能力發展而言并無太大幫助。因此,既應做到物質上的補助,又應做到精神上的激勵,建立健全相關激勵機制,以此調動貧困學生的積極性和潛力,鼓勵他們用自己努力獲取的獎勵來彌補物質上的短缺。例如學校可以豐富勵志類獎學金,讓貧困學生通過自身優秀的表現而獲取額外的經濟補貼;或者針對貧困大學生開展能夠提升其綜合素質的競賽類活動,鼓勵貧困大學生通過參加競賽來獲得獎勵,以此實現貧困生的物質、精神上的雙贏。
拓寬多元救助渠道,提供平臺,提供崗位。除了前述幫扶形式之外,還應鼓勵學生自立自強、引導他們通過勞動創造價值。一方面,學校可以將一些崗位專門向貧困學生開放,例如圖書管理員、電話接線員等不需要太多專業技能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學校提供勤工助學崗位的基礎上, 學校要面向市場、面向社會, 幫助貧困大學生尋求合適的兼職崗位,拓展勤工助學覆蓋面,例如可以對校內的營利性機構如食堂、超市、藥房等提出要求,規定其提供一定比例的勤工助學崗位。真正實現在幫助貧困學生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又鍛煉他們的生存能力。
2.2 人文教育提升精神品格
物質關懷固然無可替代,但是對于高校貧困生而言,物質因素只是制約其發展的外因,精神世界的問題才是起決定作用的內因。因此學校有責任通過細致的思想疏導、人文關懷,解決貧困生精神世界的困惑,促進其全面發展。
不少貧困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這種心理問題沉積已久,且負面作用明顯。然而多數學生選擇回避存在心理問題的現實,這時就需要輔導員或班主任主動積極開展工作,應當主動發現“問題學生”并對他們進行引導或直接推薦其前往心理健康中心進行專業疏導。高校的學工部門應和心理健康教育部門雙方聯合、主動出擊,為貧困學生建立心理檔案,由輔導員進行全程跟蹤。通過心理量表調查、同學情況反饋等多種渠道,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波動,并通過談心交流等形式予以化解。此外,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定期定點咨詢等形式幫助困難學生撥開迷霧,以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面對大學生活。
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過程中,加之貧困學生心理等方面更易出現方向性偏移,因此做好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各高校學生工作者應對貧困學生加大關注、加強三觀引導,對于該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注意到其所處的特定成長背景,采取特定方式與方法,確保思政教育能夠收到應有的效果。例如,應當開展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鼓勵和帶領學生多參加基層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活動,教導學生貧困不墜青云志,在奉獻中學會艱苦奮斗、樂觀開朗的精神,培養感恩回報、服務大局的情懷。
青年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保障每一位青年學子平等、充分地享受高等教育資源,是學校、社會和政府的責任和義務。作為高校來說,更是有責任和義務為處在經濟和精神雙重困頓中的貧困學生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解決其經濟困難、提升其綜合素質、完善其精神品格,幫助每一位貧困學子實現成才理想,為個人夢想、國家夢想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課題系南昌大學2012年度學校思想政治專項項目《統籌開展學生資助工作,創新資助育人文化的途徑和方法研究》(課題編號12SZ02)的部分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官網,2013-02-22.
[2] 屈智勇,張秀蘭,王東明.中西部十省高校貧困生生活與受資助現狀調查[J].高等教育研究,2007(10).
[3] 潘婕,鄭俊,武麗東,李二虎.高校貧困生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黑河學刊,2003(7).
[4] 李靜.高校貧困生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1).
[5] 文玉花.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