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華勇
摘 要 毛澤東的政治倫理思想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政治倫理思想和中國源遠流長的“民本思想”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國情進行本土化改造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今天我國政治道德的構建依然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 毛澤東政治倫理思想 繼承 揚棄 發展
中圖分類號:D261.1 文獻標識碼:A
1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倫理思想與中國源遠流長的“民本思想”
政治的道德性是人類最悠久的歷史論題之一,政治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育人類完美的道德生活,這種觀念的討論,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時就有過,柏拉圖向往的理想國的最高原則就是至善,亞里士多德則提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來闡述一百五十八個雅典城邦的政體演變及其道德生活的變遷。他認為:“人類所不同于其他動物的特性就在于他對善惡和是否合乎正義以及其他類似觀念的辨認,而家庭和城邦的結合正是這類義理的結合。”①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一切上層建筑都有其現實基礎,這個現實的基礎包含著存在其中的物質利益關系,政治倫理觀念體現的也只是一定物質利益關系。“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②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倫理觀是為工人階級利益辯護的。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倫理觀是對歷史上功利論與道義論的超越,是對剝削階級政治倫理觀的超越,從其本質上講,是人民大眾的功利論。馬克思提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了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③
我國的民本思想內涵豐富,并且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古代的民本思想、近代的民本思想,既有本質的區別,又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民本思想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是我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核心思想。“民本”一詞,最早見于古文《尚書·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④對我國政治生活影響最為深遠的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儒家的主要典籍《論語》和《孟子》鮮明地體現著有“為國以禮”和“為政以德”。孔子認為治民要“寬”,養民要“惠”。孟子認為治國安邦最主要的問題是處理好人民群眾在國家中的地位。近代民本思想之代表要首推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孫中山把古代的民本思想的精華與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中的優秀成果同中國現實民主革命的需要結合起來,構成他的三民主義理論的重要部分。
2 繼承與發展:建國后毛澤東的政治倫理思想
毛澤東建國前的政治倫理思想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一師”前(1902年-1918年)道德的改造;“五四”前后(1918年-1921年)民眾大聯合的政治改造論;階級本位政治觀的確立(1921年-1949年)。⑤在他這段時期的政治倫理思想中,我們已經能見到一些后來的思想脈絡,毛澤東對古今中外各種思想的融合,形成了毛澤東獨特的政治倫理思想,既有早年的求大同的政治倫理觀,后來的大民眾聯合的政治倫理觀,也有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后的階級本位政治倫理觀。
毛澤東8歲開始讀私塾,6年的私塾教育,我國古代文華的熏陶,為他后來“通古博今”,形成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打下了烙印。毛澤東在第四師范學校讀預科時的個人閱讀筆記中寫到:“為生民之道,相生相養相繼相治之道也。”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家民本思想對青年毛澤東的深刻影響。對《尚書》中“天視自我民視”的思想,他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人心即天命,故曰天視自我民視。天命?何理也?能順乎理,即不違乎人;得其人,斯得天矣。然而不成者,未之有也。”⑥一九三六年毛澤東回憶五四前期的政治思想時他說:“在這個時候,我的思想成了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思想的大雜燴。我憧憬‘十九世紀的民主。烏托邦主義和舊式的自由主義,但是我反對軍閥和反對帝國主義是明確無疑的。”⑦這段回憶準確地反映了青年毛澤東政治思想的面貌。
建國后毛澤東的政治倫理思想從戰爭年代的構思階段到了新中國建后的實踐階段,之前的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個基于共產主義政治倫理道德的國家政權思想是一個理想的話,那么,建國后毛澤東的這一思想在盡可能的物質條件允許的新情況獲得實踐的基礎,物質決定精神的定律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驗證,也就是說,奪取全國的勝利給了毛澤東全面實施他的政治倫理思想提供了物質基礎。建國后毛澤東把他的政治倫理思考鎖定在了社會制度改造與人的改造以及怎樣協調二者關系。建國初,毛澤東認為:“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在我們的黨和政府,不但在目前是一個大問題,就是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還將是一個大問題。就其社會根源來說,這是反動統治階級對待人民的反動作風(反人民的作風、國民黨的作風)的殘余在我們黨和政府內的反映的問題。”⑧同時,他還認為:“社會主義革命來得急促。在六、七年之內,資本主義所有制和小生產者個體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就基本完成了。但是人的改造,雖然也改造了一些,那就還差。社會主義改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一方面是人的改造。”“從舊社會、舊軌道過來的人,總是留戀那種舊生活、舊習慣。所以,人的改造,時間就更長些。”⑨所以,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毛澤東認為人的思想改造仍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見,毛澤東對道德上的整體性擔心是十分嚴重的,在黨員干部的擔心就直接反映在了政治道德的完善上。建國后所開展的一系列政治運動,從批判電影《武訓傳》開始,到批粱漱溟、俞平伯、胡風,到引蛇出洞的鳴放“陽謀”,毛澤東希望通過倫理道德的改造實現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終極關懷。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建國后毛澤東的政治倫理思想與其前面的政治倫理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有不完全是那些“舊思想”的完全翻版,他已經把人的改造提到一個更高的高度來看待,并強調協調社會制度改造與人的改造的關系,這在以前是不可比擬的。
3 毛澤東政治倫理思想的當代啟示
毛澤東逝世已經30多年了,但毛澤東還是沒有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化,他已經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而且還在對中國的現在有很大的影響,他似乎成了一個永恒話題。在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后,毛澤東曾經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姿態擺在歷史的案卷中,國內外把注意力更多地轉向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和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但歷史沒給人們太多的時間思索就又把毛澤東拉回人們的視野中來了。1988年前后國內“毛澤東熱”再度興起,理論界以毛澤東誕辰100周年和逝世20周年為契機,借助以前沒有公開的和沒有整理過一些資料加強了對毛澤東的研究,歷史不斷演進,毛澤東作為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所具有的思想文化,變得更加讓人感到神秘,并且讓人報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對這位偉人的了解和研究中,現在已有不少書籍、論文、感文、回憶錄等對毛澤東的晚年思想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介紹和研究,這表明毛澤東晚年的思想是一個還待挖掘的寶庫,毛澤東晚年的政治倫理思想也是一個需要加強研究的部分。
注釋
①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商務印書館,1983:8.
②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82.
③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6):283.
④ 尚書·五子之歌.
⑤ 劉立新.毛澤東政治倫理觀發展的四個階段[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10):11-12.
⑥ 毛澤東早期文稿[M].湖南出版社,1990:588.
⑦ 埃德加·斯諾著.西行漫記[M].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6):125.
⑧ 毛澤東文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99(6):254.
⑨ 毛澤東選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77(4):443-4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