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恬 陳寶云
摘 要 社會和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食品安全問題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影響極大。文章以問卷調查為基礎,從普通市民的視角,展開構建和諧社會與食品安全問題的思考,并提出對應的解決建議。
關鍵詞 食品安全 和諧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03.9 文獻標識碼:A
構建和諧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但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小到茶葉中的農藥和鉛、火腿腸中的敵敵畏,腌咸菜的工業鹽,大到奶粉中的三聚氰胺,肉制品里蘇丹紅,已越來越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上一個不容忽視的絆腳石。為了解上海市民對和諧社會的認識,思考分析市民眼里食品安全問題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為構建和諧社會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我們選取當今社會上頻發的各類食品安全問題為調查的切入點,選擇上海市部分市民及上海電力學院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針對構建和諧社會與食品安全問題展開調研。在此次調研中,我們隨機發放了500份調查問卷,共收回482份,回收率為96.4%,其中包括普通市民292份及上海電力學院在校學生189份(本文中出現的數據均來自本次調研)。
1 市民對和諧社會的認識
1.1 和諧社會建設漸成焦點
在調查中顯示,78%的人肯定了和諧社會的建設將會擺在越來越突出的地位。我們所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可見,和諧社會是符合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的,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社會建設與人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人民的生活是否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關乎老百姓自身利益的社會問題將越來越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1.2 構建和諧社會任重道遠
在接受調查的近500人中,有32%的人認為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初見成效,54%認為距離和諧社會的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目前在社會建設上出臺了許多深得人心的政策:為了縮小區域差異而開發西部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為了解決上學難的問題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投入占我國GDP的4%,同時對貧困生開啟“綠色通道”;為了減少收入差距而改變稅收等等。但不和諧的現象仍然存在,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安全生產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方面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示范,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等問題仍比較嚴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路任重道遠。
2 市民眼里食品安全問題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
2.1 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引憂慮
在接受我們調查的482人當中,提及其對當前食品安全形勢的看法,有68%的人認為“問題太多,令人失望”;29%的人認為“有些問題,但可以解決”;只有3%認為當前食品安全形勢“問題不大”或“正在向好的發展”。面對著一幕幕喪失道德和法制基準的食品安全事故,大多數人的表現是無奈的,因為這些問題在大眾面前已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現象,不是一人一力就能有所改善的。相比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建立起來的世界矚目的成就和光輝文明,食品安全方面的落后和差距是不容忽視的。
2.2 食品安全問題影響和諧
在調查中,提及食品安全問題對和諧社會的影響的時候,有65%人表示“食品安全問題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32%表示“有一定影響,但是影響不大”,僅有剩余的3%的人認為“沒有太大的影響”。溫家寶總理曾說,人最重要的是健康,而健康離不開食物。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最基本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反思引起全社會廣為關注的各類食品安全事件給公眾帶來的消費恐慌,可以看出食品安全關系到社會穩定和人心凝聚、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有重要意義。
2.3 食品安全問題亟需重視和解決
我們的調查中,64%的人認為食品安全問題侵害了公民的切身利益,影響了人民的生活質量;54%的人認為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會降低政府的公信力;48%的人認為其會使更多的消費正轉向國外食品,不利于我國的消費市場;36%的人認為會影響到我國的國際面貌,不利于綜合國力的競爭。可見,食品安全問題的影響是多方面,不僅僅和每個公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更是關乎政府形象、國家形象的大事。只有這些關乎民生的事情得到解決,社會建設有所成果,黨才能不斷增強執政的社會基礎,才能更好的實現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與促進共同發展的歷史任務。
3 改善食品安全問題的方法與建議
3.1 完善國家監測監管與懲罰制度
我國涉及食品安全監管職責的有工商、質檢、衛生、農業、藥監、商務等近10個部門,從事食品安全監督的工作人員達百萬之眾。雖然在監管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如《食品衛生法》、《產品質量法》等,但問題似乎沒有得到預期的改善。調查中,有69%的人認為國家完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加大懲罰力度刻不容緩。要從根本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需要政府建立一個統一、權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責、權、利相統一的食品安全管理體制,根除職責分工不明,缺乏統一協調的問題,讓違法者無漏洞可鉆。
3.2 加大宣傳力度與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
調查中,我們發現對于2009年6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食品安全法》,56%的人只是有所耳聞,18%的人從未聽說過。可見,國家雖出臺了相關法律,但宣傳力度不夠。因此廣泛開展食品安全知識宣傳,提高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可以采取以超市為平臺開展安全宣教的行為,既可以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也可吸引市民的廣泛參與。
3.3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與道德誠信建設
當“三聚氰胺”事件曝出后,新華網曾有網民發表言論,“一個有良知的企業,在考慮自己的商業利益之外,更應該考慮消費者的利益、公共的影響和社會責任。三鹿集團公司等企業不是不能檢驗和發現真假蛋白的含量,而是沒有承擔起嚴格檢驗的責任。”我國在加強經濟發展的同時,更應注重人民思想道德的建設。對于從事食品生產等環節的工作人員,國家應對他們進行上崗培訓,思想、技術達標后才能批準上崗。對于企業老板,更加嚴格的規范他們的思想,不能因為利益蒙蔽了自己的雙眼。思想道德建設是一條漫長的路,國民的思想道德素質還有待進一步的提升。本次調查中,68%的人支持此觀點。
4 結語
社會和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和諧社會首先應是老百姓的安全感,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每位公民最基本的生命健康。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看到了市民對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無奈,更看到了市民對改善食品安全的迫切希望與要求。我們應加強宣傳,加強立法,填補法律監管的漏洞,加強行業自律和思想道德建設,加強每個公民的維權意識,早日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加快完成我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四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講話全文.新華網,2005-06-27.
[2] 楊清林.誰動了我們的牛奶.中國報道,2008(10):24-26.
[3] 王比學.筑起食品安全的生命防線.鄉音雜志,2004(9):11.
[4] 孫桂菊,陳國威.以超市為平臺開展消費者食品安全知識宣教效果評價.消費經濟,2006(2):39-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