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幫宏
摘 要 特困生是高校學生中的特殊群體,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同時又渴望自身的發展。他們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健康成長和順利成才。關注特困生的心理問題,引導他們正確看待暫時的經濟困難,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心理問題的途徑,不僅是體現對他們這個弱勢群體的關注,也是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關鍵詞 高校特困生 心理困擾 解決途徑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高校特困生是指高校生源中來自偏僻邊遠、貧困地區和城市下崗職工家庭以及特殊家庭的學生,其家庭的人均收入低于當地居民人均收入或政府規定的生活最低保障,致使學生在校期間正常學習與生活難以維持。
1 特困生困難原因
(1)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了學生家庭狀況各有不同。
(2)農村生源,經濟來源單一。這部分特困生的家庭收入來源主要是依靠農作物,一旦發生洪水、臺風等自然災害,這些家庭基本無法湊齊學費。
(3)家庭突遭變故。一旦家庭中有較大疾病或家庭主要勞動力喪失,再加上學生的心里一時難以承受這種變故,該類學生讀書生涯有可能就此受到阻礙甚至結束。譬如我校2009級大專汽運1班學生劉斌的父親因腦溢血病故,家里沒有主要勞動力,喪失了經濟來源,無奈之下辦了休學。
2 特困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由于學校、社會團體以及國家的廣泛關注和大力資助,特困生的經濟困難已基本得到解決,但他們的心理問題,很大程度上還沒被社會重視,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學習生活和健康成長。關注特困生的心理問題,引導他們正確看待暫時的經濟困難,幫助他們找到正確解決心理困擾的途徑,顯得尤為重要。
(1)自卑心理。特困大學生在經濟條件上不如其他同學,內心就會存在著一定的自卑感。這讓他們對“特困”這個字眼相當敏感,自尊心易受傷害,而且一些特困生自卑感較強,他們一般較孤立自己,極少主動與老師同學交流溝通,極大地阻礙了特困生的充分發展和心理健康成長。
(2)自閉心理。隨著社會學校的關注和輔導員的幫助,特困生有著較強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可依然有相當多的特困生對自己持有或多或少的否定態度。當遇到人生道路的坎坷時,感覺自己頓時喪失了處理事情的能力,沒有了克服困難的自信和勇氣,對待問題采取了逃避處理方式。
(3)抑郁心理。經濟上的重負導致了特困生心理上的重負,使得他們產生壓抑、浮躁的心理,尤其是因家庭突遭變故或父母離異的學生,他們在面對經濟和精神的雙重壓力時,心態失去平衡,甚至會敏感過度,很難與同學之間正常地交往,逐漸形成抑郁心理。對于2004年在云大宿舍連殺四人引發了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專家分析,馬家爵犯罪是因為貧困而心理畸變、人格分裂發展的結果,是壓抑的情緒和扭曲的人生觀所致,而他自己又不會調整心態去適應并正確面對現實、難以排解痛苦,終于在小事的刺激下積郁爆發。
(4)依賴心理。我曾經遇到這樣的一名貧困生,平時學習不刻苦,上學年有掛科現象,在評定國家助學金時,他質問我:“老師,我家這么窮,這次助學金名單中為什么沒有我?”
這類特困生過分依賴學校、社會和國家,并在心理上坦然接受學校、社會和國家的幫助,缺乏自立自強的精神,認為學校、社會和國家的助學金就是應該他們所得,這種狀況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5)嫉妒心理。由于生源地不同,家庭背景不一樣,大學生之間的經濟條件難免存在差異。少數特困生不能正視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貧富差距,嫉妒經濟條件較好的同學,產生了為什么人生來就不平等的困惑,這嚴重影響了同學之間和睦相處的人際關系。
(6)攀比心理。青春期的大學生很在意別人對自己在各方面的看法和評價,特困生們也是如此,對自己的貧困處境感到羞愧。少數特困生為了滿足虛榮心,極力掩飾自己的貧困,私下里省吃儉用,表面上卻花錢大手大腳。表面上維護了“自尊”,達到暫時的心理平衡,這樣不但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也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
3 解決特困生心理問題的途徑
(1)鼓勵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經濟問題是導致特困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最主要原因。目前財政部、教育部等部門密集出臺一系列新的資助政策和措施,從制度上基本保障“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摘自人民日報2012年9月5日)。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獎學金和學費減免的受益人群較小,助學金的額度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4000元、3000元、2000元,金額相對都較少。而國家助學貸款最高額度是每人每年6000元,就我校而言,大一、大二學年的學費為6300元,大三學年的學費為6200元,基本解決了學生的學費,且受益范圍廣。
(2)充分發揮高校輔導員的作用。高校可以通過輔導員來了解特困生的情況,建立特困生的檔案庫,避免工作方式的失誤造成對特困生的傷害。輔導員對自班特困生情況非常熟悉,最有優勢通過思想工作引導特困生,使其克服心理問題。輔導員還可以通過加強班集體建設來營造一個溫暖、充滿愛心的氛圍,讓特困生感受友情的存在,讓大家都來關心特困生。
(3)增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及心理衛生知識。高校可以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安排為基礎課程,動員特困生選修或自學針對性強的心理學課程,譬如健康心理學、情緒心理學、人格心理學、人際交往心理學等課程,讓其掌握必要的心理衛生知識讓他們能夠正確對待自己的經濟狀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培養他們的自立自強意識。
(4)吸引企業、社會團體設立以其冠名的特困生獎、助學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是企業的最大財富,所以高校是企業發展的科技動力源,是培養企業高級人才的搖籃;同時企業也可以為高校學生提高實習場所,為高校的科研及新產品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環境。因此,高校與企業合作的聯系日益緊密,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企業可以在高校設立以企業冠名的特困生獎、助學金。當然,國家可以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鼓勵和保障用人單位在高校設立獎、助學金,資助特困學生完成學業,達到吸引人才的效果。
(5)發揮大學生專長,增加勤工助學崗位。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都開展了勤工助學活動,設立了勤工助學崗位。但依然還存在著某些問題,最突出的矛盾是勤工助學崗位的學生多而崗位少;其次現有的勤工助學崗位多屬于勞務型,不能很好地發揮大學生的專業特長和智能優勢。因此,高校的勤工助學活動,一要立足學校,學校要改變用工制度,適合于學生從事的臨時崗位盡量讓學生來擔任,減少家屬或社會被招聘者擠占勤工助學崗位。二是針對學校勤工助學崗位不足的現象,逐步開辟社會市場,建立一批校內外勤工助學基地和市場;三是勤工助學內容要由勞務型向智力型轉變,如在高校多開展助研、助教活動;幫助圖書館、微機室、實驗室等單位從事教學輔助工作,根據大學生的專長設置一些崗
(6)提高特困生鍛煉能力,掌握脫貧的專業技能。獎助學金以及貸款只能短期緩解其經濟壓力,從長遠來看,若想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必須“授人以漁”,使其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只有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勤奮好學,掌握專業綜合能力,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才能從物質上和精神上真正脫貧。為此我校后勤食堂管理處以及新成立的學生服務中心招納貧困優秀學生,并給予學生一定的生活補助。當然,這就要求特困生具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要他們勇敢面對物質貧困,敢于客觀地評價家庭和自我,正確認識社會,融于社會,能充分認識目前暫時的經濟困難與未來發展的關系,讓他們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解決自己的經濟困難與壓力。
注明:因涉及個人隱私,文中學生姓名為化名。
參考文獻
[1] 朱懿心.高職高專教師必讀.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2] 謝炳清.大學生心理學.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
[3] 史蓉蓉.高校輔導員工作手冊.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12.
[4] 汪立夏,舒曼.班級心理健康員工作手冊.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