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楊
摘 要: 信息不對稱會導致資源配置不當,降低市場效率,在信息高速、大量傳播的現代社會,高等教育仍處在信息不對稱的狀態,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幫助高校與學生做好雙向選擇,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 信息不對稱 高等教育 解決途徑
一
所謂信息不對稱,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
造成信息不對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認識能力有限。人們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發生的或即將發生的任何情況,不可能什么都知道。第二,掌握信息的成本高。人們要把與自己經濟活動有關的信息都掌握并非完全不可能,但與掌握這些信息后獲得的收益相比,成本太高了。第三,信息商品特殊性。信息商品與普通商品不同,人們之所以愿意掏錢買信息,是因為不知道它,一旦知道它,就再不愿意掏錢購買了。因此,信息出賣者不可能讓購買者在購買之前就充分了解所售信息。第四,機會主義傾向。交易雙方在信息掌握上一般處于不對稱地位。為了自己的利益,另一方往往故意隱瞞信息。
那么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后果是什么呢?市場失靈。不錯,信息不對稱會導致資源配置不當,降低市場效率,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委托—代理問題,這些問題會導致市場失靈。
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問題如何解決?一是信息傳遞。信息較多的一方向信息較少的一方提供相關信息。擁有信息的一方通過某種能觀察到的情況或行為向缺乏信息的一方傳遞一定的信息。二是設計完備型合同。企業在設計合同時,應當考慮到各種好的或不好的方面,盡可能設計全面、完備的合同,盡量避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良影響。三是借助政府作用。政府應當針對這一問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市場制度,給企業營造一個安全、合適的經營環境。
二
高等教育作為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一個特殊環節,由于其交易的特殊性,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更為突出。
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及高校內部管理框架下,決策制定常常是管理層“內部”的事情,普通教師和大學生的管理權最容易被忽略,難以廣泛征求教職工和學生的意見,政策制定出來后,只能被動執行。很多政策并不符合教職工和學生的根本利益,使得教職工和學生在執行過程中不積極、不主動,甚至是懈怠的。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在:一是管理層與普通教師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二是學生培養與市場需求的信息不對稱;三是學校服務環境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由于社會分工的存在、體制的不完善及高校主觀的封閉性,高校常常難以準確獲悉經濟、科技、社會發展和市場人才需求信息,導致課程、教學改革滯后。人才培養模式與現實的脫節,造成教育資源和個人教育投資的浪費,更不利于為國家輸送高素質人才;對于個體來講,由于對高校課程的資源、設置等信息了解不充分,其發展取向難以同高校的專業資源之間形成優化配置。
高等教育服務的價值是非實物形態的,且服務過程中教育教學的主體是主觀性的人,因此服務質量及受教育者獲取的效用量具有非標準性和差異性;高等教育本身的某些理念也不是明確的,通常難以進行判斷;高等教育還是一個教學主體與環境多者之間“協作”生產的過程,高校可能以學生、環境責任而忽視和推卸自身責任,導致“道德風險”,使得消費者難以對投資效益進行明確的評價。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容易導致高校憑借信息優勢將低劣的教學服務出售給學生。
高等教育信息不對稱嚴重影響了高等教育運行及產出質量。求學者對選擇高等教育的決策很大程度上依據未來的預期收益,而很難掌握經濟發展與人才供求及他人對高等教育的選擇等信息,很多學生雖然經過了高校的培養,但是離用人單位的需求還有很大的距離,很難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在此情況下,市場運轉效率將受到損失。
三
政府需要對教育進行調控。高校是高等教育信息機制的中心,解決高等教育信息不對稱的關鍵在于高校的主體行為。實施高校信息公開,擁有信息優勢的校方將有關信息及時向政府、社會、個人“傳遞”,將促進信息均衡,是有效解決高等教育信息不對稱的積極舉措。
高校信息公開高校教育教學資源方面的信息,包括:學校的基礎設施水平,如教學條件、師資、學生服務等;辦學思想,如關于大學的理念、學校定位及發展規劃等;課程與教學體系,如入學標準、修學年限、專業與課程設置、教學安排、考核方法等。這部分信息指標反映了學校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機體存在的前提,是大學有資格獲得實施高等教育的基本條件;教育教學資源信息的公布,為受教育者的選擇提供了基本依據。教育教學資源信息的公開將有效克服受教育者與高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促進受教育者對大學資源及制度的了解。
高校的運營產出方面,包括:畢業生狀況,如畢業生就業和自我價值實現等;科研產出情況;高校產業產出與利潤分配等。高校的服務與產品質量是衡量其辦學水平的直接標志,是高校社會價值大小的外顯反映。產出信息指標較好反映了高校的辦學水平和社會貢獻率,既是對政府和社會投入的使用效率的“述職”說明,又是學校自身與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機構調整發展思路、實施有針對性改革的根據。產出信息的公開有利于解決高等教育管理者與大學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幫助教育管理者更好地掌握學校的信息,建立更為合理、完善的教學體系。
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巨大,多媒體網絡已在教育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建立教育信息技術學科的時機已經成熟。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其必須及時了解和掌握與教育和教學相關的信息技術,才能更好地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
目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使用PPT的比例最高,接近100%,其次為計算機課件、電子郵件和使用網絡資源;比例較低的有網絡教學和BBS。這說明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目前仍處于初期階段,未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目前,學生經常利用網絡搜索引擎查找各種學習資料;經常利用在BBS上發帖的方式向其他同學請教疑難問題;有的學生經常利用電子郵件向教師或同學請教和交流;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一些難題時會通過電子郵件向校外的專家請教。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處在較低的水平,學生與老師和教育管理部門之間的交流不足,會降低學生進入高校后的滿意程度,影響學生對學校的評價。
教育工作者應當走入社會,走進企業,更多地了解企業需要的人才的類型,根據企業的需要培養人才,使學生具備更好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