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丹
摘 要: 當今社會,隨著網絡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人們尤其是大學生逐漸成為網絡傳播中的重要環節,然而,網絡環境中各類信息紛繁復雜,大學生網絡失德甚至違法現象屢見不鮮。因此,網絡環境中的大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亦成為大學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本文針對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 網絡環境 大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 解決途徑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CNIC發布的2016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指出,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正比網民比例的29.9%,屬于占比最大的比重。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當代大學生由于鮮明的個性特點,亦成為網絡傳播中的重要一員。網絡環境中的各類信息紛繁復雜,如何教育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成為高校教育的重點。十八屆四中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而德與法是不分家的。因此,大學生網絡環境下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成為高校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網絡環境下當代大學生性格特征
1.包容性強,辨別能力弱。
改革開放以來,各種信息如浪潮蔓延整個中國,大學生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迅速成長。隨著網絡建設的日益完善,各類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大學生擁有更多的途徑汲取各類信息。據調查顯示,大學生使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汲取信息的比例已高達90%。由于社會閱歷、人文專業素養的局限性,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仍處于完善階段。部分大學生缺乏良好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就被網絡中的不良信息蠱惑,迷失自我。因此,多元化的網絡信息在拓寬當代大學生知識面的同時,也為大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管理帶來隱患。
2.個性鮮明,換位思考能力弱。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當代大學生普遍成長在良好的家庭經濟環境中,獨生子女居多,從小到大備受父母寵愛。因此,當代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普遍更加關注自我感受。在大學這樣的集體環境中,他們往往會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集體意識淡薄,缺乏團隊協作能力等特點[1]。他們在擁有鮮明個性的同時,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的能力較弱。因此,部分大學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一旦出現與自身利益相沖突或者遭遇挫折,他們往往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簡單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導致鉆牛角尖等現象。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環境以其包容性給予了大學生們一個發泄的途徑。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網絡道德與法治意識,部分大學生會利用網絡造成網絡暴力,更有甚者會走向網絡犯罪的道路。
3.網絡化依賴嚴重,社會適應能力弱。
如今,雙職工家庭成了社會較為普遍的家庭組成形式,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這種組成所占比例逐年增大。父母為了給予家庭良好的物質條件,往往會犧牲很多陪伴孩子的時間,在許多獨生子女家庭中,網絡越來越趨于低齡化。部分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養成了依賴網絡的習慣。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他們往往能侃侃而談,但現實中,他們卻會選擇回避社交,課后、假期的生活往往以網絡游戲、網絡視頻為主體,家庭或者集體活動不愿意參加,甚至連吃飯都以外賣的方式解決。因此,部分大學生面臨就業時,各種社交困難日趨嚴重。
二、當代大學生網絡中失德和違法現象
自1994年互聯網接入我國,經過9年的磨合,我國于2002年出臺了《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為了解決網絡中存在的網絡犯罪、網絡暴力等問題,我國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015年發布的《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標志著中國網絡實名制全面普及的開始,網絡的法治管理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網絡自身虛擬化、空間地域時間無限制等特性,再加上人們日益提高的學習能力,使得網絡監管的難度日益增加。當今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其網絡學習檢索能力逐年提高,但由于其沒有形成正確網絡價值觀,部分大學生在網絡中或多或少會出現網絡失德現象。由于社會、家庭、個人等因素,部分大學生甚至會走向網絡違法的道路。
1.傳播不實虛假信息。
目前我國的網絡實名制仍處于發展階段,各類平臺實際上仍可以通過虛擬身份進行登錄。在隱匿的空間中,許多不實信息層出不窮,甚至有一些惡意的虛假消息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影響[2]。當今大學生由于自身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但又極富正義感,很容易被虛假信息迷惑,成為傳播不實信息的載體。
2.網絡侵權日益嚴重。
網絡是開放的平臺,大學生可以通過其獲取海量的信息。據調查,網絡侵權現象在大學生中占有很大比例,特別網絡中學術侵權問題。大學生是高等教育的主體,近年來各類高校也在加強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科研學習需要通過不斷積累,但某些大學生不愿意腳踏實地,為了走捷徑隨意轉載網絡中的文獻,剽竊他人論文,不注明引用出處,這些都是網絡侵權的典型表現。
3.網絡犯罪逐年增長。
在網絡中,惡意誹謗、人肉搜索、惡意公開個人隱私等網絡非法活動中時常出現大學生的身影。由于網絡道德法律意識的淡薄,某些大學生很容易走向網絡犯罪的道路。當前的網絡犯罪中,很多大學生擁有良好的學術能力和技術,但在網絡中,他們有的為炫耀高超的計算機技術,有的自身意志不堅定受網絡不法分子或者各種現實利益的蠱惑,無意識中走上網絡犯罪的道路。如黑客網站攻擊、翻墻瀏覽傳播非法信息、網絡詐騙等現象在大學生中逐年增長。
三、大學生網絡德育與法治教育的措施
1.建立健全的網絡法律法治管理,加強高校綠色網絡的建設。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針對各類網絡犯罪做出了明確的規定[3]。我國的立法機構應根據我國網絡的現狀,盡早出臺互聯網安全相關的法律以破解目前我國網絡立法方面存在的責任主體不明確、立法內容相抵觸等問題。其次,我國應盡快構建有效的互聯網法律體系,明確互聯網信息中的三大底線:道德底線、政治底線和法律底線,為高校依法開展互聯網道德法治教育提供依據。
高校作為大學生道德法治教育的主陣地,應依托于我國的法律法規,以創建校園綠色空間為目標,自覺構建并不斷完善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加大網絡輿情的監管力度。通過對貼吧、QQ、微博、BBS等網絡平臺、新媒體平臺的監控,高校能夠及時追蹤大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大學生對社會各類信息的認識。一旦發現問題,高校就應及時與輿情管理部門進行有效溝通,通力合作,以獲取最優的解決方案,從而不斷提高高校大學生網絡德育與法治教育的實效性。
2.完善家庭教育,營造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
中國當代家庭已形成了以獨生子女家庭為核心,單親家庭、隔代家庭共存的復雜構成。在中國家庭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者家庭環境往往會對大學生心理上造成消極影響。在這樣一個競爭日益加劇的時代,家庭教育容易將重心放在提高學生成績上,從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德育教育的影響[4],造成學生在道德法律上的意識較為淡薄。家庭教育是學生道德素養形成的基礎,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新形勢下,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應改變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配合高校,積極主動地融于大學生家庭教育體系中,并利用各種網絡媒體資源,拓寬理論知識面,提高道德法律素養。其次,父母應與大學生建立長期有效的互動溝通,在溝通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除了電話、面談外,父母應積極利用網絡等新媒體平臺與學生平等高效地溝通,將道德法律教育融入日常的點滴。
3.加強高校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法治意識的培養。
高校作為大學生網絡道德法律教育的主體,應結合大學生的實際,依據國家的網絡法律法規,制定相關的校園網絡管理條例。在《大學生行為手冊》中明確網絡相關的部分,如《學生宿舍網絡管理條例》、《大學生網絡文明公約》等規章制度。在規定中需要明確相關的獎懲規定,積極推動相關條例的貫徹實施。
高校輔導員和思政教師作為大學生網絡道德法治培養的主要執行者,首先,積極參加網絡道德法治教育的各類學習,培養網絡教育思維。同時積極開展網絡道德法治教育研討活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專業化水平。其次,應將網絡法治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鑒和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知識,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網絡時代,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網絡文化素養。同時,應充分發揮學生干部、黨員等學生領袖的引領作用,在貼吧、QQ、微信等新媒體空間中,及時干預不良網絡信息,強化輿情的監控與預警,引導主流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陳賢鴻,闕霄.“90后”大學生的特點及教育對策研究[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0,09:72-74.
[2]范益民.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失范教育的法治化思考[J].學術探索,2016,01:53-58.
[3]譚作強.試論高校大學生網絡法治教育的新思路[J].理論觀察,2015,08:152-153.
[4]王志鋒.大學生廉潔文化建設[D].南京師范大學,2011.
課題項目:南京郵電大學校級人文社科項目,NYS215019;南京郵電大學校級思政項目,xc21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