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學莉+李麗靜+張帆
摘 要 就業歧視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是隨著我國乙肝病毒攜帶者、艾滋病患者、精神障礙患者等非健康人群的增加,就業歧視問題的解決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就業歧視不僅侵犯了公民的基本人權、人格尊嚴,而且不利于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目前不少國家十分重要就業歧視的問題,從各個方面入手解決就業歧視的問題。本文主要探討精神障礙患者的就業歧視解決途徑。
關鍵詞 精神障礙患者 就業歧視 解決途徑
基金項目: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醫事衛生法治研究中心2016年立項課題“東北地區精神障礙患者勞動權利保障研究”(編號:YF16-Y02),哈爾濱醫科大學創新科學研究基金“精神障礙患者勞動保障問題與對策研究”(編號:2016RWZX01)。
作者簡介:衛學莉,哈爾濱醫科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經濟法、醫事法;李麗靜,哈爾濱醫科大學,講師,研究方向:藥學;張帆,哈爾濱醫科大學,講師,研究方向:衛生法、勞動法。
中圖分類號:C91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231
我國精神障礙患者在就業時,經常會遭受歧視,使患者更加難以融入社會。精神障礙患者的就業問題是我國社會和公共衛生事業的重要問題之一,精神障礙患者遭受就業歧視,不利于社會的穩定以及經濟的發展。社會公眾的不公平對待是精神障礙患者遭受就業歧視的根本原因,我國政府要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作用,減少不公平待遇,為精神障礙患者就業提供保障。
一、精神障礙患者的就業現狀
(一)精神障礙疾病
精神障礙俗稱精神病,是精神病科的所有疾病,患者由于受到社會環境、心理學,或者生物學等因素的影響,出現大腦功能失調的現象,患者的行為、意志、認知和情感等各方面的精神活動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近年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人們生活壓力的加大,我國精神障礙患者有增多的趨勢,精神障礙患病率已經達到13%以上 。部分精神障礙患者不僅成為家庭的負擔,而且給社會造成了負面的影響。社會公眾對精神障礙患者的歧視,已經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社會交往、就業等問題。大部分媒體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報道都是一些負面新聞,致使人們對他們出現嚴重的誤解,在就業上、生活上遭受歧視。在我國,精神障礙患者是一個長期以來,很少被關注的群體,對這一群體的醫學知識宣傳和普及嚴重缺乏,使他們的勞動能力、思維能力、心智健全的程度等受到懷疑,主要表現之一就是就業問題上。
(二)就業現狀
我國精神障礙患者已經超過了2000萬人,并有逐年增多的趨勢,近年來,精神障礙患者的就業問題開始被社會各界關注。長期以來,精神障礙患者受到各方的歧視,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由于難以解決的就業問題,使精神障礙患者成為家庭的重要經濟負擔。我國為促進精神障礙患者就業,曾出臺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雖然各地區不斷增加社區康復機構,但是機構中的專業人員不多,精神病患者回歸社會依然任重道遠 。精神病患者大多是輕度的精神障礙,重度的只占1%,經過藥物或者其他方式的治療,可以參加一些工作,并且不會對他人產生攻擊性,目前西方國家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就業率只有16%,我國的更低,大部分用人單位在看到精神障礙時,就不會選擇此應聘者,我國精神障礙患者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二、精神障礙患者就業歧視的原因
(一)公眾的偏見
我國公眾大部分對精神障礙疾病認識不深,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歧視心理比較嚴重。從本質上來說,偏見是一種社會態度或者社會知覺,是人的一種大腦意識,當表現到大腦外部的時候,就成為人們的行為指南。偏見會使人們相互不信任,從而產生個人或者群體的區別,導致歧視。故意的歧視比較明顯,并且是各個國家禁止的。但是下意識的間接或者非故意的歧視,成為當前主要的歧視形式 。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就業歧視,反映出公眾對精神障礙醫學常識的無知,公共衛生宣傳的缺乏。人們對精神障礙患者形成思維定式,下意識地認為他們不具備勞動能力,并且具有較大的攻擊性,這種歧視造成了精神障礙患者就業的困難。
(二)就業壓力
從勞動力市場來看,就業歧視顯示了供求關系的失衡。如果勞動力供給大于需求,用人單位就會提高就業門檻,很容易出現歧視現象。如果勞動力供不應求,通常就業單位就會降低就業門檻。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高等院校的擴招,加上城市化的推進,農村勞動力的解放,我國的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勞動力資源的過剩增加了用人單位的選擇余地,容易出現就業歧視的問題,普通勞動者尚且如此,精神障礙患者的就業歧視更加嚴重。
(三)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國雖然有針對特殊病人的就業制度,但是并不完善,缺乏實施的細節性文件,部分條例的規定也與當前社會發展的事實不符合,法律制度的缺陷無法為精神障礙患者就業提供保障。我國處于經濟轉型期,由于體制、制度的銜接問題,容易引起歧視,比如地方政府的保護主義、傳統的政策性壁壘等 。現行的就業歧視的制度不完善,政府面對用人單位的非理性要求,沒有具體的法律制度可以實施,并且,當前執法力度不夠,監管的缺乏也是一個重要問題。
(四)缺乏維權意識
面對就業歧視,大部分勞動者敢怒不敢言,缺乏維權的意識,尤其是精神障礙患者,他們本身的病恥感比較強,也不愿意對外提起自己的精神病史,因此精神障礙患者就業更加困難。在勞動力市場供給大于需求時,就業歧視的問題將會長期存在,幾乎在各個求職領域都會出現,面對就業歧視,精神障礙患者維權的意識不強,再加上法律的不完善,助長了就業歧視的不合理現象的發生。
三、精神障礙患者就業歧視的解決途徑
(一)消除公眾的偏見
精神障礙患者要實現就業,回歸社會,首先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要消除公眾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偏見和誤解。政府要重視對精神障礙疾病的宣傳普及工作,使公眾了解精神疾病,正確認識精神疾病患者,消除對精神障礙患者的社會歧視。要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強對精神障礙患者的良性宣傳,給予精神障礙患者公正的社會環境,使精神障礙患者在競爭中實現就業。
(二)采用支持性就業模式
可以借鑒西方國家對精神障礙患者就業問題的解決措施,采用支持性就業的方式。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專業的就業專家,幫助精神障礙患者參與社會競爭,實現就業。首先,專家可以和精神障礙患者的家屬、朋友等一起,幫助精神障礙患者培訓工作技能,尋找工作地點,找到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其次,也可以以精神障礙患者的興趣為基礎,就業專家幫助患者制作簡歷、面試、簽訂就業協議,以及技能培訓等,當精神障礙患者離開這一崗位,需要專業人員幫助尋找下一個崗位 。同時,也可以充分發揮社區的作用,通過團隊的方式,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就業指導、藥物治療以及個人病案的管理。最后,可以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個體支持性就業,結合患者的臨床服務和就業指導,為患者提供長期的支持 。
(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勞動法和殘疾人的勞動保護權等相關法律,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就業沒有專門的明確的規定,需要進一步完善。精神障礙患者和殘疾人不同,沒有發病時和普通的勞動者沒有區別。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就業權,要給予特別的立法規定,禁止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就業歧視,以及不正當理由的辭退,對就業歧視行為給予相應的處罰,保證精神障礙患者能夠得到公平的待遇。同時要注意提高精神障礙患者的維權意識,維護自己的就業權。
(四)改進企業管理
企業要注重開展關于精神障礙疾病的知識活動,使員工能夠了解精神障礙疾病,避免在工作中對精神障礙患者的歧視和惡意傷害。可以設立專門的咨詢機構,為員工提供免費的精神問題咨詢服務。對于需要精神藥物治療的員工,要提供衛生醫療服務,注重保護精神障礙患者的隱私。
總之,就業歧視是精神障礙患者的一個嚴重的就業問題。除了必要的社會補助,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精神障礙患者的就業問題,要注重消除公眾的偏見,采用支持性就業的方式,完善法律法規,同時企業要改進管理,消除就業歧視,使精神障礙患者能夠參加就業,融入社會。
注釋:
陸江波、張國富、李達.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綜合性支持性就業服務實證研究.中華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精神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2015.105-106.
劉明秀.如何幫助精神病人回歸社會.健康之路.2014(7).82-83.
周德云.精神病患者難以回歸社會的問題總結及分析.大家健康旬刊.2016, 10(8).54-55.
陳征.社區康復訓練對康復期精神疾病患者的影響.吉林醫學.2014(31).7094-7095.
李秀紅、田秋菊、薛雅卓.公眾對精神病患者的社會歧視及其影響因素.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4, 23(7).655-657.
張帆、衛學莉、衛學芝.精神衛生法視野下精神疾病患者醫療權益保障研究.醫學與社會.2016,29(3).99-100.
參考文獻:
[1]張帆、衛學芝、蔡鋒.勞務派遣同工同酬的司法檢視與完善路徑.河北法學.201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