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物權法》確立如下規則,基于法律行為發生的物權變動的物權歸屬,動產物權變動為交付生效主義,不動產物權變動為登記生效主義。機動車因其特殊性質與一般動產稍有不同。第二十四條規定,機動車等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完成交付就能使物權變動生效,但當事人可同時選擇登記確權,從而使物權具有能夠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買賣合同糾紛解釋公布后,引起了人們的爭議。針對前后法律令人疑惑的地方,本文從“一車二賣”的情形入手,圍繞當前爭議的問題、物權歸屬的確認,登記對抗的意義以及該情形下善意第三人等問題進行論述。
關鍵詞 “一車二賣” 立法爭議 物權歸屬 登記對抗 善意取得
作者簡介:何艷英,昆明理工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289
一、爭議焦點
(一)學界之爭
機動車數量劇增的同時,機動車買賣產生的權屬糾紛頻發。最常見的是“一車二賣”,即出賣人就同一機動車,簽訂兩個以上的買賣合同,合同均有效,各買賣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暫時重疊。爭議焦點為存在數個有效買賣合同時,機動車所有權的歸屬,及各買受人的優先順位。
學界對于機動車物權變動模式有不同見解,部分學者認為機動車經濟價值高,應適用登記生效主義。若同時采取交付和登記對抗要件,將導致物權變動模式選擇的不單一,違背《物權法》關于物權變動的基本準則。其他學者認為,機動車雖特殊仍屬動產,當事人只要達成真實有效的債權合意,僅交付行為就能使機動車物權發生變動。
(二)“法律之爭”
1.物權法的規定:
《物權法》第九條規定,不動產物權變動,實行登記生效主義,未登記不發生效力。第二十三條規定,基于法律行為的動產物權變動,適用交付生效要件,交付標的物就可使物權變動。第二十四條規定,機動車等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權利人應請求登記機關確認,未履行登記程序,當事人可實現合同目的,但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機動車本質仍為動產,應遵循動產物權變動的一般規則,交付就能使其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未按照第二十四條規定,履行相應登記程序的,僅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2.司法解釋的規定:
2012年,最高法公布了審理買賣合同糾紛的司法解釋。第十條對機動車等特殊動產多重買賣進行了釋明,確立如下規則,先受領交付者優先取得所有權;未向任一買受人交付的,先完成變更登記就能優先取得物權;既未交付,也未辦理登記手續的,以合同成立生效時間來決定各買受人的優先順位。受領了交付,和辦理了變更登記并存時,受領交付的買受者可打破登記效力,請求變更登記。正是第四款的規定引起了爭議,從內容看似乎與《物權法》第二十四條互相矛盾,排除了第三人善意取得的情形。
二、物權歸屬的確認
(一)學界對該問題的討論
學界對機動車物權變動生效標準有不同主張,登記生效說認為,機動車為買賣,可適用不動產物權變動規范,經登記方生變動效力。機動車物權變動方式,仍有討論余地。但機動車屬動產不存在爭議。可見,機動車“一車二賣”,學界通說觀點和司法實踐的處理基本趨向一致,即機動車仍屬于動產,適用《物權法》第二十三條一般規定,達成有效債權合意并受領交付的買受人,自此取得物權。《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并不強令當事人為登記行為,僅于未登記時,承擔不利益之風險。
我們通常認為,交付這一公示手段的公信力弱于登記,并不足以對善意的他人產生對抗力。第二十四條意旨為,機動車等特殊動產因登記而具有完善的公信力,產生阻止善意第三人的對抗力,意味著當事人可自主選擇登記或不登記,變更登記能補充交付方式不足的對抗力。當事人不登記,不會因此產生法律上的不利后果,此處登記是私法性質,不具有強制力,僅確認當事人合意和保護當事人權利的作用,屬民事行政行為。
(二)基本規則的適用
有多個買受人時,機動車歸誰,有基本規則可循,以交付受領為取得機動車所有權的要件,以登記為對抗要件。買受人受領交付、又完成變更登記的,其物權可對抗任何人。多重買賣時,即使各買受人的權利義務重疊,也能確認機動車物權的歸屬。最高院審理買賣合同糾紛司法解釋第十條的處理規則包括:第一款,受領交付的當事人取得優先地位,先受領的買受人,人民法院支持其請求出賣人完成變更登記的訴求。第二款,均未交付時,先完成變更登記的買受人取得物權,并可據此要求出賣人交付。第三款,既未交付,也未完成變更登記的,以合同成立的先后順序確定物權的歸屬。
三、登記對抗的釋義
(一)登記對抗的概念
登記對抗主義,指物權人向國家有權登記的機關提出申請,請求確認自己所取得物權的效力,從而排除任何第三人的不當侵害。所謂的登記對抗主義,意味著權利能否排除善意第三人,取決于當事人是否完成登記。照此理解,先向登記機關提出確權請求,并得到了支持的買受人,就可以對抗其他買受人。但2012年最高院司法解釋第十條第四款的規定,實際上使先受領的交付人優先于已登記的買受人,已然超越了登記對抗主義原本含義。我們該如何理解?
(二)含義剖析
崔建遠教授指出,《物權法》第二十四條中,機動車物權變動,以是否經登記機關確權為依據,實則難以確定、時刻、當然的表現出物權真實的歸屬狀態。因為登記的物權人可能與實際物權人不符,不利于保護真正的物權人。機動車物權歸屬采交付主義,能在多數情況下保證,所有人以占有的外觀,宣告其權利的存在?!段餀喾ā返诙臈l,更多體現救濟的精神,是提供給權利人行使的一種救濟手段,并不強令當事人登記。
一直以來,學界關于我國物權法登記制度的爭議從未停歇,原因之一就在于登記程序究竟是何種性質?買賣不動產而登記的,登記程序同時具有私法設權和國家行政管理的意義。前者為私法對物權的保護,后者則為公法侵入私法領域的體現。機動車買賣中,登記性質的爭論更為激烈,有觀點主張,登記程序屬于對權利的確認,確權的行為意味著權利得到法律的承認,受法律的保護。也有觀點主張,登記程序僅僅是國家行政管理權的體現,并不涉及物權的歸屬問題。
(三)個人理解
我認為,登記機構的設置、登記內容、程序都由法律明確規定,相比一般民事活動更嚴謹。登記機關的設立及物權的登記程序,屬于國家權力介入私法領域的體現,必然體現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內容和要求。但物權變動模式不同,登記的內容不同,意義不同,爭議也不會休止。可以肯定的是,登記必然會使交易主體產生信賴利益,信賴利益體現國家公權力保障下的社會公信力。登記產生的信賴利益,影響層面更廣,值得保護。加之,物權公信力受國家公權力保障,具有嚴肅性和權威性,在打破時要謹慎。
四、可否善意取得
(一)不同觀點
尚未明確的是,買賣合同糾紛司法解釋,對機動車 “一車二賣”所做規定與物權規范中對抗第三人效力的關系。司法解釋第十條第四款認為,機動車交付給其中一個買受人后,又登記過戶給別的買受人,受領交付的買受人處于優先地位,可對抗完成了登記的買受人,并且法條未明確說明該買受人為善意或惡意。那么,“一車二賣”的情形,存在善意第三人優先于買受人取得權利嗎?
1.肯定說:
“一車二賣”情形下,會出現善意第三人,從實踐看,善意無過失的買受人不能實際受領機動車的交付,不滿足善意取得的必備要件。物權變動登記對抗說認為,要構成善意取得,除需信賴登記的表象,還需完成相應登記。矛盾在于,機動車物權變動的生效采取交付主義而非登記,要構成善意取得,需現實交付并實際占有機動車。后一買受人成為登記權利人,但未實際受領交付,不滿足善意取得構成要件,未取得機動車所有權。按照《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不可能構成善意取得,買賣合同糾紛解釋未明確指出第三人的善惡,不存在任何問題,前后規定不抵觸。
2.否定說:
另一種觀點認為,“一車二賣”情形下,會出現善意第三人。兩種公示方式的公信力程度有差別,我們常認為,登記的公信力更強。依交付變動物權,其流轉和歸屬狀態不易被其他交易主體知曉,增大了交易風險。一般動產交易,當事人憑借占有狀態判斷權利歸屬。特殊動產交易中,當事人除需判斷占有事實外,還應盡合理注意義務。后一買受人善意且無過失,則可依照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取得機動車所有權。
(二)可否善意取得的論證
“一車二賣”能否善意取得,分不同情況。第一,機動車登記物權人與實際物權人不一致,當事人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因信賴登記而簽訂買賣合同的,屬于《物權法》第二十四條所述的善意第三人。前文已述,該情境下的善意第三人,未實際受領機動車交付,不滿足善意取得構成要件,不能取得機動車。第二,機動車占有人和登記權人不一致,第三人因出賣人占有機動車,而與之簽訂買賣合同的,一般不能善意取得,因為第三人可要求出賣人提供并確認機動車相關的證明文件。第三種,出賣人與第一買受人達成債權合意,并使機動車所有狀態改變,唯一瑕疵是,買受人未完成變更登記。出賣人仍是登記物權人,對機動車保持占有,此時出現的第三人確有可能信賴出賣人的占有和登記狀態,該信賴利益,應被優先保護。
(三)不同交付方式的差別
機動車買賣,可現實交付或觀念交付,采用占有改定方式交付時,看似出賣人占有機動車,但已完成交付,所有權已轉移。但其交易和物權流轉,不易被第三人知曉,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善意第三人可善意取得。若此時仍支持先受領買受人變更物權登記的請求,明顯不妥當。該買受人只是無數普通交易主體的代表,通常不具備專業法律技能,且機動車登記程序的意義仍存在爭議,又怎能強令善意第三人來承擔相應不利后果呢?所以,該買受人基于占有表象和登記而產生的信賴利益是值得保護的。
五、結語
“一車二賣”情形下,適用《物權法》一般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但機動車本身比較特殊,買受人可在受領交付后,自由選擇是否向登記機關申請,確認自己所取得的權利,并得以補足交付公信力不足的缺陷,產生能阻止善意第三人的對抗力。
買賣合同糾紛司法解釋,第十條專門就機動車等特殊動產物權變動進行了釋明,該條文指出其與物權法精神一致,受領交付的行為,使受讓人優先獲得爭議標的物的權利。先受領機動車交付的買受人,為適格主體,優先取得機動車。出賣人沒有向任何一個買受人交付機動車的,誰先進行機動車變更登記,誰就取得優于其他買受人的地位。既未交付,也未登記的,各買受人的優先順位,由合同成立生效的時間確定。既有受領交付,又有辦理變更登記的,受領交付的買受者可打破登記的效力。該條文所確立的規則,可有效解決實踐中一物多賣的糾紛,但條文本身的嚴謹性值得考量。
參考文獻:
[1]崔建遠.物權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孫憲忠.德國當代物權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孫憲忠.論物權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陳華彬.我國物權立法難點問題研究.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4.
[5]崔建遠.機動車物權的變動辨析.環球法律評論.2014(2).
[6]劉玉杰.機動車物權變動公示論.行政與法.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