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策 崔月英
哈爾濱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81
研究生教育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階段,是學校教育最高層次。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研究生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研究生這個特定人群的內在和外在特征,相對于其他層次受教育者而言,不僅要承受來自學業和就業方面的壓力,還要承受來自經濟和家庭責任的巨大壓力,這些因素使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1-3]。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研究生健康成長的一個大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4-5]。因此,通過對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并對研究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對策進行深入探討,對研究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及促進研究生自身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心理健康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綜合概念,不同學科的學者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其有不同的觀念和看法[6-7]。目前在心理學理論中,特別是在人格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中,美國心理學家杰哈塔的“心理健康”定義最為著名,他提倡一種“積極的精神健康”,包括自我認知的態度,自我成長、發展和自我實現的能力,統一、安定的人格,自我調控能力,對現實的感知能力,積極地改善環境的能力六個方面。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我國學者將“心理健康”的定義概括為身心的各種機能健康;符合社會生活的規范,自我的行為和情緒適應;有幸福感和安全感;人格統一和調和;具有自我實現的理想和能力;具有應變、應急及從疾病或危機中恢復的能力;對環境能積極地適應,具有現實志向;有處理、調節人際關系的能力八個方面。對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標準應既要考慮到生物-社會-心理模式所涉及的總體的標準,同時又要兼顧研究生這一比較特殊群體的一些特定的標準[8]。
學習和科研壓力過重給研究生帶來不適應已成為導致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學生的最主要任務就是學習,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和大學階段的學習有本質區別,研究生們自身大多十分重視對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還十分注重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大部分學校為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對研究生在校期間應發表論文數量、級別等做出硬性規定,對未能按要求完成者將不能按期畢業。對于剛剛經歷苦讀拼搏考上研究生的同學,在精力和體力還未調整恢復便又要投入艱辛的學習中去。同時,大多數研究生存在著理想中的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幸福與現實的學習苦悶的矛盾。另外,因高校擴招,研究生數量急劇增多,高校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相對滯后,導師工作量大大增加,導師對研究生的科研業務指導無論是時間,還是廣度、深度上都在“縮水”[9]。因此,研究生的這種狀況若得不到及時的改變或調整,使其盡早適應,就會在困惑和糾結中迷失方向,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研究生的人際關系主要包括與導師的交往、與同學的交往以及與其他社會人之間的交往。有研究表明,研究生內心渴望與人交往,但現實中缺乏自信是研究生人際關系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研究生們大多繁于學術研究,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或是教研室埋頭鉆研,參加社團學生會等文化活動時間較少,“死讀書”、“讀死書”,不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缺乏基本社交禮儀常識。同時,因研究生導師工作繁忙,忽視與研究生之間的交流,研究生一個學期能與自己導師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已成為普遍現象。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導致研究生交往人群有限、范圍狹窄,忽視與同學、校友、朋友的交往,使研究生逐漸出現不善于與人交往的情況。當在人際交往中受到挫折,就極易表現出自我否定,這些負面心理情緒若得不到有效的傾述表達,勢必對心身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進而陷入苦悶、焦慮、恐懼及壓抑,出現心理障礙[10]。
絕大多數的同學選擇攻讀研究生的動機是希望通過研究生階段的繼續深入學習,獲取更多的知識,擁有更高一層次的學歷和學位,為自己在今后謀求一份更好的工作。基于這一點,不難看出,大多數研究生對自己未來的就業有著很高的心理預期。然而,我國高等教育在大規模的擴招,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以及相應工作崗位卻沒有隨著擴招而呈現出與之相當的增長趨勢。經歷過多年擴招之后的研究生學歷在就業競爭中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優勢。“找工作不是太難,找好工作很難”的現象普遍存在。這些勢必給研究生在找工作過程中帶來挫折與失敗,使其產生焦慮、失落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問題。同時,社會各行業競爭機制的引入,使研究生畢業面臨就業的競爭更加激烈,當過高的就業期望值與現實工作之間的矛盾出現時,便會給研究生帶來失落感、挫敗感。
誰不渴望激情,誰不渴望一生一世的愛情,誰不渴望人生的成功。考取研究生之前,可以說是在沉重的學習壓力下忽略,甚至是壓抑了個人感情需求,然而到了研究生階段,卻發現自己對“我們的愛情什么樣”、“真愛是什么”感到迷茫。研究生階段對于研究生來說,其性生理上的成熟與性心理上的需求之間的矛盾仍十分突出。研究生因戀愛造成情感危機,已成為誘發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有的人因此走向極端。因學業和前途的壓力,常會出現孤寂感和壓迫感;因愛情和情感危機,而找不到真正心靈歸宿,再加上活動領域和交往范圍的狹小,極易產生性心理的偏離,這些將會使研究生產生一種焦灼的感覺,有的會因此而導致失眠,影響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產生一些心理困擾,甚至進一步發展至疾病狀態。
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攻讀研究生期間,大部分研究生已不再心安理得的向家長索要生活費、學雜費,尤其是直接從本科畢業繼續攻讀研究生的學生,即使家長有支付能力,在他們內心大都因年齡大了而不愿意再給家長增添負擔,這種自我認知常使研究生產生沉重的心理包袱,使之無法安心學習。同時,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研究生來說,他們盡可能的自食其力通過多種途徑的勤工助學手段去賺取生活費和學雜費,能堅持下來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在與同學交往過程中的穿著及日常消費品使用的攀比,因經濟條件的局限而產生自卑,久而久之這部分研究生在與同學交往中采取逃、自閉的做法,長此以往,將形成“自閉”、“抑郁”的性格。
首先,應重視思想政治輔導員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的作用,挖掘研究生自我調控能力。作為陪伴研究生三年的主要管理者和教育者,思想政治輔導員承擔著幫助研究生構建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的任務。思想政治輔導員可以在研究生新生入學時進行團隊心理輔導,集中講解研究生階段最容易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定期開展專門的心理知識培訓,建立年級心理促進小組,安排骨干研究生開展相關工作。通過這些措施幫助研究生尋找宣泄情感、壓力的渠道,使之從群體中重建已經消失的自信心,通過研究生與導師、同學、家長之間的交流溝通來實現其個體對社會現實的認識與理解,能較快擺脫孤獨感,舒緩心理壓力,從而使研究生心理問題發生的頻率減少。同時,研究生還要不斷加強自我教育,積極學習和掌握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培養自己的辯證思維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且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加深對自己、對社會的認識,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努力完善自己,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不斷提升自我調控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其次,發揮導師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指導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有助于緩解心理壓力,對提高心理健康狀態將產生極大的幫助,特別是來自導師的心靈支持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意義更加重大[11-12]。我國目前研究生培養采用導師制,導師不僅是研究生求學路上的引路人,在研究生的學習、科研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導師還是研究生生活方面的聯系人,研究生內心對導師的依附感和信賴感很強,導師對研究生的關心能夠使遠離家長身處陌生環境中的研究生感到來自長輩的溫暖,有利于研究生增強克服學業和生活中遇到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減少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的發生。
再次,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援助機構。將研究生心理健康援助貫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過程,采用專兼結合的工作機制,全面開展培訓、測量、咨詢、研究等工作,開通心理咨詢熱線,或心理健康微博咨詢平臺,聘請校內外專家、心理學專業人員對研究生提供專業權威的發展性心理咨詢服務,傳授心理調試方法,引導和幫助研究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幫助研究生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及時進行危機干預;幫助研究生解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困惑和問題。
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中有一些是因經濟問題而引起,因此要采取切實措施,多渠道地改善研究生的學習和生活條件。高校應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學生助學貸款正常,在充分尊重理解研究生的同時,采取多種措施以緩解研究生的經濟與生活負擔,實施好獎學金制度,提高獎學金額度,擴大獎學金資助范圍,提供適當的助教、助研、助管崗位,對于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研究生給予學費適當的減免,對于家庭發生突然變故的研究生給予臨時性的困難補助。通過以上措施,切實緩解因經濟困難給研究生帶來的壓力,使研究生能相對較為輕松地學習,愉快地開展實驗研究。
針對目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門應重視研究生的就業指導。以“幫助研究生成才,促進研究生就業”為宗旨,完整準確地宣傳和闡釋黨和政府關于研究生就業的方針和政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為大學生求學與就業提供指導與服務,為大學生、用人單位和求學機構提供溝通交流渠道和推廣服務。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能夠培養興趣,促進自我教育,以各種學術研討會、學術講座、學術論壇為載體,為研究生提供施展才華和能力的機會,陶冶情操,調節情緒;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搭建研究生多渠道、多層次的交流平臺,鍛煉其社會實踐能力,豐富研究生的情感交流,緩解壓力,對研究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促進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總之,研究生心理健康對其自身成長與發展至關重要。提高研究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對于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創新能力的增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3-14]。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門應切實關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幫助和指導研究生學會自我心理調節,使其能夠成才。
[1]張芝,牛翔宇.新入校理工類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3):295-297.
[2]朱逢九.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探析[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2,8(6):52-54.
[3]韓勇.高校研究生精神壓力的維度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10(3):26.
[4]郝璐,許放,蔡行健,等.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2,19(3):295-296.
[5]閆黎麗.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分析及對策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3):168-169.
[6]楊雪花,鄭愛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2-3.
[7]張莉,芮媛媛,許靜,等.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現狀概述[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6):242-244.
[8]張春梅,劉華山,郭立峰.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評[J].醫學教育探索,2006,5(4):381-382.
[9]宋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關注[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1,29(9):75-76.
[10]王濤.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及對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32(11):97-98.
[11]周曉波,劉燦瑤,代鵬,等.研究生不良心理問題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1):88-91.
[12]劉惠媛,王阿晶.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機制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12,(6):119-122.
[13]臧爽,計永利,田偉,等.醫學生自我教育問卷的編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5):126-129.
[14]王勁松.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與現狀分析[J].企業家天地:中旬刊,2012,(10):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