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德明 馬鳳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農業技術推廣中的農民行為探討
齊德明 馬鳳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農技推廣是將表現為潛在生產力的農業科學技術成果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載體。在計劃經濟時期,這種載體是強制性構建的,且目標單一,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農機推廣不能單純最求產量最大化,而應充分考慮農機推廣的成本、效益等經濟因素和土地規模、勞動力數量、農民文化素質等非經濟因素對農民決策行為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構架一套多目標,高效率的農機推廣新體系。
農業技術推廣;農民行為;分析
農業技術推廣通過干預、溝通、示范、說服、勸導、教育等方法,向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系列化技術服務;為農民疏通渠道、組織產品加工增值,保證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正常運轉,從而誘導農民自愿改變行為,接受、運用新技術,使之由潛在生產力轉變為現實生產力。農業技術推廣不僅將技術傳播給廣大農民,還能將農民的反饋意見再傳遞給科研部門,從而把科研部門和農民有機地聯結起來,使農業技術供需協調。
根據人們對發展中國家農民行為的研究結果,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可以認為影響農民技術采用行為的主要驅動力和阻礙力。無論是驅動力,還是阻礙力,都來自農民本身及其環境兩個大的方面。前者為內因,主要包括農戶年齡、性別、知識水平、經營能力、溝通行為特征等,后者為外因,主要有技術供給、推廣服務、信貸條件、社會組織、政策法律、基礎設施、產品運銷等。通過對墾區近年來不同地區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具體地體會到達一點。
本項研究對3類地區3種不同農業技術推廣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第一個樣本是寶泉嶺管局120戶農民采用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的情況,第二個樣本是北安管局90戶農民采用塑料大棚技術的情況,第三個樣本是牡丹江管局119戶農民采用西紅柿良種的情況。利
用Probit模型估算的結果分別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表1 寶泉嶺管局農戶采用水稻旱育稀植技術影響因素的Probit估計結果

表2 北安管局農戶用塑料大棚技術影響因素的Probit估計結果

表3 牡丹江管局農戶采用西紅柿良種的Probit估計結果
1.建立以農戶為中心的推廣機制,注重對農民的技術指導和培訓。各地方農業資源稟賦程度差別很大,農民自身的特征也有所不同,因此對技術的需求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我國技術推廣必須建立以農戶為中心的推廣機制,在進行技術推廣上充分尊重農民的技術需求,技術推廣部門應根據各地不同的資源狀況進行農業技術的選擇與推廣,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不同地區應發展適應于當地的不同技術,以便使農業技術推廣達到最佳效果。農業技術培訓是傳播農業技術信息有效的方法與途徑,通過技術訓練使使農民了解、掌握并采用新技術,從而加速農業技術的擴散,因此,有關部門宜注重對農民技術指導和培訓的力度,使農民更充分地了解農業技術方面的信息。
2.加快和完善我國土地市場的發展,促進農業生產適度集約化經營。耕地面積大的農戶采用新技術的成本較低,因此在技術采用過程中容易形成規模經濟。由于制度差異,我國的農民與土地私有國家的農民存在顯著差別。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土地都是農民所擁有的最大財產之一。這種財產不但可以隨時貨幣化,而且還經常隨時間不斷增值。目前我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而集體卻無法發揮土地作為固定資產的許多經濟和市場功能。因此可以進一步強化農民土地的經營權,賦予擁有土地長期經營權的農民類似于土地所有權的權利。如出手權、轉讓權和抵押權。通過這種做法,土地可以成為農民爭取銀行貸款的主要抵押固定資產,不但可以增加農戶的投資能力,促進非農行業的發展,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同時,也有利于促進農村土地市場的發展,擴大農戶的生產經營規模,使土地朝種田能手集中,這樣不僅能提高資源的比較效益,而且還能降低采用技術的成本。
3.農戶的技術選擇受到農民受教育時間、農戶耕地面積、非農收入比重、技術指導或培訓等多種因素作用,其中,耕地面積是影響因素程度最大的。
(1)分析表明耕地面積大的農戶比小規模農戶更愿意去了解有關農業技術方面的信息,采用技術的概率較大。同時,在研究中還發現相對于新品種技術和栽培管理技術,耕地面積大的農戶更傾向于機械化技術,這可能是耕地面積多的農戶由于在當地鄉鎮企業比較發達的背景下,受到勞動力因素的制約,較多的投入機械化技術以替代勞動力的投入。
(2)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獲得程度的增加,可以降低技術采用的成本和不確定性,增加技術的采用可能。在訪談中發現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民如果從事農業生產的話,他們的視野更為開闊,更愿意接觸新技術,并且學習掌握能力更強,在隨后的統計分析中也發現受教育程度與技術采用存在著正相關關系。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指導或培訓農戶的技術推廣部門在農民心中仍然具有較高威望,技術指導能夠降低獲取信息所需的成本并在農戶中間起到示范作用,加速農民之間的相互學習和模仿。
綜上,在農業推廣工作過程中,首先應當分析農民采用某項技術創新的阻礙力和驅動力,然后采取相應的策略與方法(一般是兩種策略同時運用),幫助農民增加驅動力,減少阻礙力,打破平衡狀態,從而采用技術創新。
[1]繆波.農業技術推廣中的農戶技術選擇行為研究[C].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2]張蕾.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管理制度及其對農技員技術推廣行為的影響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