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桃旺

當下移動科技已經成熟,一成不變的零售模式注定要改變,但是我們發現零售商仍一如既往地鐘情于收銀機系統、庫存系統,而且很難跟他們溝通。在移動消費時代新的市場環境中,零售業對大數據、新的接觸點還了解不多。
零售業務起伏性大的癥結
一直以來,零售商運用銷售手段、分析工具都只限于交易數據分析,即使是橫向層面的區域分布、縱向層面的客戶群組,甚至是個體化層面的會員,都只是交易行為分析,而不是客戶行為消費模式分析。當然,零售商也讓收銀員了解客戶,做些問卷調查,但很片面、短暫,而且是為了做些營銷活動,得到的數據非常狹窄,分析能力自然就低。
零售商的這種情況已經僵持了20多年,沒什么突破。要說真的有進步的話,那就是七八年前出現的人流控制系統,用鏡頭數多少人進店,把進店人數和采購人數對比,就能知道影響銷售額的是銷售員能力問題,還是位置、視覺陳列方式、推廣活動吸引力度的問題。以前,零售商開會時市場推廣人員和銷售員總是吵架,你說推廣做得很好,吸引人流,我說活動沒有吸引力。人流控制系統把這件事具體化了,零售商清楚地知道顧客是否進店,也就證明了推廣、店鋪陳設、櫥窗是否有吸引力。也就是說,從客戶走進店鋪那一刻起,責任開始分清了。
但這些還是很片面,客戶進店后為什么沒有交易?要知道客戶購買不是一次性的,心情、價錢、配搭等都會影響他,所以客戶的購買行為主要依賴銷售員引導,說服客戶下單。這就引申出一個問題,不同的客戶群體、不同的區域如何擺貨、采購模式、價格層級等,零售品牌都已經完全掌握了,但到了last mile,怎么銷售貨品,就只能依賴銷售員,這樣起伏性就很大,銷售員掌握了客戶的行為模式,才能有效地促成購買。
多年來零售業突破不大,正因為如此,銷售員沒有理解客戶行為。不過近3年有賴于移動技術、寬頻技術和電子設備價格下降,理解客戶行為是可行的。
接觸點更生活化
移動技術能讓所有人在一個環境里互動,讓品牌和顧客更容易接觸,還有近兩年發展成熟的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二維碼、擴增實境技術,讓購物環境有了更多的接觸點。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接觸點更生活化,例如你對一杯咖啡有興趣,掃下它身上的二維碼,你下次來消費就能享受優惠。更重要的是,零售商知道你在哪天的哪個時間到店鋪,對哪杯咖啡有興趣,它對你知道更多,也多了很多聯系。
客戶利用自己的儀器,主動跟店鋪溝通,增強互動,這是web2.0的效果。在香港星巴克,如果每張圓桌都裝上NFC標簽,你不會有先到柜臺下單還是先占位子的糾結,手機擺上就能撻著菜單,繼而自己注冊、點餐、付費,然后一邊安心地玩電腦,一邊等服務員送來咖啡。這種體驗是很個性化的,顧客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用餐節奏,上菜速度、結賬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更重要的是,銷售員不需要猜測客戶的職業,星巴克能通過這個程序搜集顧客更多的資料,做一些個性化推廣、優惠活動,跟客戶建立親密關系。
橫向層面、縱向層面、購物模式、消費行為等分析都能在不同的觸點發生,NFC、二維碼是很重要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許多商鋪的環境、客戶年齡層未必適用,我們還要對不同的購物體驗做不同的觸點。在香港的一些商鋪我們推廣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頻識別技術),例如當客人拿起一條黃色的裙子,銷售員只要拿著平板計算機,透過RFID技術,平板計算機就會顯示客人資料、喜好、裙子的搭配,銷售員就可以輕松地向客人提建議。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銷售員不可能記住每個客人的情況、衣服的材質、搭配,尤其是一些酒業、家具行業,銷售員很難記住每個產品的產地、材料、規格,但RFID幫助銷售員變成專家,更容易地推介產品。
而當客戶有興趣試穿時,拿著幾件衣服到試衣間排隊會有點尷尬,現在不會了,因為剛剛平板計算機已經記錄了她挑選的衣服,服務員會把衣服準備好放在試衣間里,她可以輕松地試衣。另外,試衣間也有RFID閱讀器,客戶試穿衣服時會即時在屏幕上提醒她有更多的選擇搭配,如果她想知道更多的推薦,可以在屏幕上實時選擇。試衣間是一個私人空間,她不會為這件事感到尷尬。除了推薦信息,還可以是一個模特兒走秀視頻,或是設計師介紹這套衣服的設計理念,客人會從此對他設計的系列服裝更有興趣,而不愿意去別的店鋪。
理解客戶才能成為贏家
恰當的觸點還能提高運營效率。例如保健品和化妝品行業,很多是沖動性購物,銷售員在貨架旁跟客戶聊得差不多了,客戶很有購買的欲望,但如果不在這時揪著他,帶客戶到柜臺結賬,客戶很有可能改變主意。現在我們通過新的銷售科技,在貨架上即時銷售,直接在陳列點上交易,提高了運營效率。上海時代廣場剛開幕的連卡佛,就使用這項技術,讓客戶在銷售員面前即時刷卡。
但是,觸點只是媒介,沒有強大的數據庫處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再豐富的數據也是“看上去很美”。數據分析需要科技平臺,現在有云端和自主采購兩種形式,幫助零售商在不同的接觸點采集數據,分析客戶行為模式。數據分析后也能帶動更多的售后接觸點聯系客戶。我一個賣酒的客戶利用移動銷售手賬幫助銷售員向客人推介酒,這是第一個接觸點,而在售后服務環節時,因為清楚客戶買了哪個國家、什么酒莊、什么口感的酒,很多客人喜歡轉售,商鋪就可以建立二手市場,進行推介。其實客戶能從不同的零售商拿到相同的酒,但提供不同的服務更能綁住客戶的心,所以對沒有產品差異化的零售商來說,利用數據分析做售后服務就更重要了。
當下接觸點有兩大功能,一方面采集顧客行為模式數據、背景資料、喜好等,另一方面釋放品牌資訊、理念和魅力。如今,物聯網技術已經可以在接觸點準確地采集數據,幫助商家理解客戶,并即時向客戶推廣有用的、個性化的信息,連接品牌跟客戶的關系,我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范式轉移。以往零售只可以通過交易分析、層次分析或區域性分析、貨品分析,這些基于交易的分析已經滯后了。誰更加理解客戶,誰就是贏家。現在零售商的分析能力可以從銷售后提到銷售前,帶動品牌和客戶雙向交往,兩者互動不只是依賴銷售員和廣告。
在與客戶的互動中創造價值
在移動消費時代新的營銷環境中,零售商要重新設計客戶接觸系統,在每次的客戶互動中創造最大價值。如何選擇、設計接觸點,要看零售商的需求、想要怎樣的互動,但這對零售商是一大挑戰。
2010年我們進入內地,專門為零售商提供科技資訊及系統。但我們發現很難向零售商銷售新的軟件和硬件,而收銀機系統、庫存系統就很容易賣出去。為什么呢?零售商采購資訊科技就像看菜單,他知道哪些“菜”才會下單,但現在資訊科技發達,零售商不知道哪些東西適用他,而且移動營銷尚未定型,兩者的關系非常微妙。另外,內地零售商缺乏配套能力,比如Bigdata系統能力、CRM系統能力。商鋪有很多接觸點,但沒有分析能力,而且接觸點是單向的。國內零售商擅長依靠眼光和經驗,但進入內地的國外零售商,除了眼光和經驗,還有系統的分析能力。如果國內零售商不了解這些,與國外零售商的分野會越來越大。例如傳統的佐丹奴,一件衣服5種顏色,整個店鋪貨品、種類不多,只是不同的顏色和碼數,現在因為價格和選擇的局限性,這種零售業態還可以存在,但未來更加個性化,顧客跟品牌的關系更加親密時,這種零售模式還能否存在?
沒有數據分析能力就不能推薦貼心服務,而掌握客戶數據是零售商任何時候都想做的事情。因此,現在資訊科技供應商的角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只是零售商跟資訊科技供應商的溝通還不充分,我們會透過媒體、研討會、展覽,或國外案例分享,逼迫零售商接觸并接受,這是科技供應商和零售商的生態。
盡管科技成熟了,但投資回報還不高的時候,零售商自然會猶豫。不過我相信再過兩三年,事情明朗了,科技的帶動力就會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