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麗 朱明俠

貿易便利化已經成為促進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舉措,建立“單一窗口”則是提高貿易便利化的重要途徑。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建立了單一窗口,中國作為目前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貿易國,建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將會極大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貿易環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本文通過對國際上“單一窗口”建設的主要模式及其他國家建設實踐進行回顧,分析單一窗口建設對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的重要意義,結合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實際,探討中國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具體路徑。
一、國際上“單一窗口”建設實踐
國際上“單一窗口”的典型模式可以歸納為“單一機構”、“單一系統”和“公共平臺”三種模式。瑞典、荷蘭、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經過不斷探索,結合本國國情,建立了自己的單一窗口,為其他國家建立單一窗口提供了實踐經驗。
(一)“單一機構”模式(Single Authority Model)
即成立或者授權一個單一的政府監管機構(如海關)來處理所有的進出口監管業務。該機構在收到企業進出口貿易申報數據后直接進行各項業務處理,統一協調并執行所有與對外貿易相關的監管,行動集中,協調高效。此模式的特點是“機構集中,系統單一”,瑞典、荷蘭采用了這種模式。下面以瑞典為例介紹“單一機構”在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瑞典在1989年開始啟用單一窗口,目前運轉正常。瑞典進出口貿易商只需要向海關一次性申報相關貿易及貨運信息,之后對于涉及許可證件管理的,海關會將有關信息發送給相關政府部門(如國家貿易局、國家農業局等)處理;而對于不涉及許可證件管理的,海關系統會根據貿易商提供的信息自動生成電子報關單。海關業務處理完成后,系統會把進出口貿易信息轉送至瑞典國家統計局,并將征收的增值稅信息轉送至國家債務辦公室,由上述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對信息進行整理和使用。瑞典的“單一機構”模式,是單一窗口的最高形式,所帶來的貿易便利化程度最高。據瑞典海關統計數據顯示,采用“單一窗口”方式,可使企業的行政開支減少55%,流動資金節省22%;同時,也提高了海關的通關效率,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數據顯示,瑞典“海關通關效率”指標值競爭優勢明顯,在參與調查的140多個國家中排名第71位。瑞典的單一窗口建設對海關的通關效率及貿易便利化水平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單一系統”模式(Single Automated System Model)
即政府建立一個統一處理進出口業務的信息系統。該系統用于整合、收集、使用并散發與國際貿易相關的電子數據,處理相關的進出口業務,各監管機構仍相互獨立。此模式的特點是“機構分散,系統單一” ,美國、日本采用了這種模式。下面以美國為例介紹“單一系統”模式單一窗口建設實踐。
1995年9月,美國財政部批準實施國際貿易數據系統(ITD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Data System),該系統實施后,貿易商 可以通過單一的信息系統入口,以標準化電子數據方式提交符合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及其他政府機構規定的信息;相關政府部門對進出口商提交的信息進行電子評估,并將評估結果以電子方式發回給進出口商。美國的國際貿易數據系統(ITDS)發揮了信息系統、管理手段、流程再造、部門共管、企業外部環境優化等功能,它不僅將政府監管部門、貿易代理商和其他貿易服務部門連接起來,減少了貿易過程中的數據收集環節,還對國際貿易企業的貨物進出口、轉運貨物、運輸工具以及人員安排都提供了相應的公共服務,減少了政府管理和貿易成本,降低了企業客戶的管理和財務成本,改善了貿易環節。據了解,目前美國99%的進口和100%的出口申報已通過國際貿易數據系統處理。
(三)“公共平臺”模式(Automated information Transaction System Model)
即面向進出口商提供一個統一的信息處理門戶平臺,實現貿易申報數據的收集和反饋。企業僅需要填制電子表格就可以向不同的政府部門申報,申報內容經各政府部門業務系統處理后自動反饋結果到企業的計算機中。該平臺集成整合來自各個政府監管部門的不同系統,實現不同監管部門在信息流、業務流的共享協作,為貿易商提供單一窗口和一站式服務體驗。此模式的特點是“機構分散、系統集成”,新加坡系統采用了這種模式。
新加坡在1989年開始啟用基于電子數據交換的貿易網(TradeNet)系統。為了提升國家競爭力,1986年新加坡成立了一個專門的跨部門機構——文件與流程整合委員會,政府部門全程參與,簡化并整合進出口貿易流程,將不同監管部門的所有表格整合為一份表格,進出口貿易商向貿易網系統一次申報進出口數據,貿易網再將數據自動傳給各政府監管部門,同一份表格的數據可以同時讓許多政府部門使用,提升了通關效率,減少了通關成本。據統計,通過該系統使得企業最快可以在10秒鐘內獲得貿易許可,97%的貿易許可可以在1分鐘內處理完畢,新加坡全國通關費用每年節省40%~60%,行政管理費用每年節省30%~50%。目前新加坡TradeNet系統每年處理約1000萬份報關單,可為新加坡節省10億新元的文件處理費用。據世界銀行測算的貿易便利化水平數據顯示,新加坡的貿易便利化水平一直排在世界首位,“公共平臺”為新加坡貿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二、我國建立“單一窗口”面臨的瓶頸問題
(一)口岸部門監管能力與服務意識不足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地增長,進出境貨物量大幅上升,加上由于國際合作和國家發展需要,海關管理職能已經從監管、征稅、緝私等傳統領域進一步向環保、知識產權、貿易環境維護等現代領域擴展,海關業務管理變得更加復雜,難度更大,但與此相對應的海關的組織機構、裝備、人力資源則一直保持低水平增長。海關監管能力已越來越不能適應業務發展的需要:一方面表現在人力資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海關管理者的知識結構、基本業務技能也越來越不能適應業務的創新和發展需要。同時基層檢驗檢疫部門以各種名目亂收費,“管理者”、“執法者”世俗觀念普遍存在,缺乏服務導向的新型政府理念,國際貿易軟環境丞待改善;另外,外匯管理方式不靈活;物流運輸企業、碼頭企業市場化、專業化程度較低,服務意識不強,這些都成為制約貿易便利化發展的瓶頸。endprint
(二)“串聯式”、“多站式”通關模式,通關效率低
我國通關過程涉及到海關、檢驗檢疫機關、海事、邊防、碼頭等多個部門,各部門普遍處于強垂直管理、弱橫向聯合的模式,部門間數據共享、協同合作程度比較低,企業完成通關流程需要往返多個部門之間,耗時耗力;且通關手續辦理是串行的,即只有在前道手續辦好后,才能辦理后一道手續,任何一個環節的延誤都可能導致整個通關過程的延誤?!按撌健薄ⅰ岸嗾臼健钡耐P模式延長了貨物在口岸的通關時間,增加了通關成本,以進口通關為例,在數據申報環節,企業需分別通過質檢預錄入系統(CIQ系統)、海關錄入申報系統(QP系統)錄入報檢、報關信息(報關、報檢信息中有50%以上申報內容相同或相似),造成信息重復錄入,工作量大,差錯率高。就查驗環節而言,大多數口岸都沒有建立海關、質檢綜合查驗大樓,貨物在口岸現場不能做到一次移箱、一次開箱、一次查驗;同時,口岸查驗部門工作時間不統一,不能滿足企業對貨物的通關要求,又增加了企業通關成本,降低了通關效率。目前,我國口岸的平均通關時間為2.2天,而香港只有2.5小時。我國口岸通關效率不高已經成為影響貿易便利化水平提高的關鍵癥結所在。
(三)數據聯網監管程度低
據統計,目前我國海關需要驗核的監管證件共52種,實現聯網監管的只有6種,大多數監管證件仍未實行發證部門與海關的聯網數據交換。對于實現數據聯網的監管證件,電子數據和紙面單證都可以作為海關驗放貨物依據,使得信息的交流更加快速、準確和及時,減少了企業辦理手續的往返次數。以目前已實現數據聯網的通關單為例,企業報檢成功后,質檢部門將通關單電子數據發送到海關,海關通關作業系統自動比對報關單和通關單數據、比對正常的接受申報,結關后將通關單使用情況反饋給質檢部門,既提高了通關效率,也提高了監管效能。而對于未實現電子數據聯網的監管證件,企業則需要帶紙面單證多次往返,海關官員需要依靠紙面審核單證形式進行驗核,需要驗核證件紙面格式是否與樣本一致,簽章、簽署人是否與文件規定的備案印章、簽署樣本一致,還需要比對證件欄目信息是否與報關單對應欄目邏輯關系是否一致。人工操作的方式已經影響了海關的工作效率,又不能使企業享受到聯網監管帶來的便利,且對貿易便利化進程起到了阻礙的作用。
(四)未與國際慣例接軌
目前,我國貿易主管部門(海關、檢驗檢疫局、外匯管理局等)、運輸部門、銀行和保險部門以及其他貿易相關部門之間業務要求和數據標準不一致、不協調,未與國際慣例接軌,增加了我國開展貿易便利化國際合作的難度。國際社會的普遍做法是在“跨部門、多部門參與”的基礎上實現流程化的、動態的、環形的通關管理。發達國家在通關管理流程的每一個具體步驟都有新的信息、新的分析、新的評估充實和更新企業的信用賬戶,真正做到了實施監控與管理。加強貿易便利化的國際合作,我們首先需要各管理部門在業務流程、數據格式等方面實現統一和兼容,從技術層面統一標準,進而才能加強貿易便利化的國際合作,推進貿易便利化的發展。
三、加快構建我國“單一窗口”的路徑探討
(一)建立統一信息平臺,支撐“單一窗口”運行
從日本、新加坡、美國經驗來看,建設我國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必須建立一個統一的信息平臺作為支撐,使企業的通關數據能夠通過“統一平臺”一次錄入、一次申報,再由“統一平臺”將企業的申報數據分別發往海關、質檢、碼頭等多個部門。海關、質檢分別進行審核,并將審核結果反饋到“統一平臺”供企業跟蹤查詢,實現數據一次錄入、全程使用,實現部分通關環節從“串聯”向“并聯”轉化。統一信息平臺模式見圖1。
根據這個模式,除了現場查驗作業,其他的操作幾乎都可以借助統一平臺來完成。海關、質檢、外匯等部門及貿易商、物流商等都可以借助這個統一的信息平臺來完成通關流程:企業可以通過信息平臺提交或修改申報資料、查詢審核結果;海關、質檢等部門可以通過統一平臺來受理申報、審核批準并獲取其他部門查驗信息;理貨、船代等部門可以通過統一平臺獲取貨物放行、提貨信息;通過統一平臺可以實現政府部門之間,政府部門與企業之間以及企業之間的數據交換。
統一平臺的作用及基本要素,與我國所推動的電子口岸建設十分相似。電子口岸是經國務院批準、由海關總署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建設的跨部門電子政務工程。目前電子口岸已經實現了與海關、發改委、公安部、鐵道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環??偩?、外匯局、貿促會、香港工貿署、澳門經濟局以及13家商業銀行的聯網。因此,建立單一窗口,利用電子口岸這個公共信息平臺,進一步拓展其功能,可以最大限度節約資源,提高政府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建設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
(二)推進關檢合作,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從進出口貨物在口岸的物流過程看,海關與檢驗檢疫部門的監管構成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二者的合作對貿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廣東省在2012年5月由省政府主導,試行了以“三個一”(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為核心的關檢合作新機制,得到了海關總署和質檢總局的高度重視,為關檢合作提供了新思路。廣東關檢合作總體模式如下:
申報環節,廣東建立了統一的信息平臺,企業一次性錄入申報數據,由平臺自動轉換成報關單電子數據和報檢單電子數據,進行申報;查驗環節,關檢雙方通過公共信息平臺對碰查驗、檢驗指令,對均需查驗、檢驗的貨物,共同但又分別按照各自職責查驗和檢驗,實現一次開箱,一次查驗。對一次放行,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分別將貨物的放行信息放入統一信息平臺,對碰后形成最終的貨物放行指令,海關實施卡口放行,這樣可以避免企業在海關、質檢、碼頭三家往返辦理放行手續。關檢合作機制下,企業報關報檢時間減少了30%以上;口岸查驗效率提高80%,為企業節省50-65%的裝卸費用。廣東海關與質檢部門的合作,是對“統一平臺”模式單一窗口的探索,為我國建設真正單一窗口提供了實踐經驗。endprint
(三)全面推廣監管單證的電子化、標準化,推行聯網監管
現代信息技術已廣泛滲透到國際貿易中活動中,也使得現代企業運營模式發生了深刻地變化,傳統的各種紙質文件、商業單證、憑證、票據、企業間商事往來的函電、產品的說明書等都將越來越多地以電子方式替代。國際市場競爭使得企業對以電子化為基礎的簡化手續、提高效率、降低貿易成本的要求越來越高。實施監管證件的電子化,實現監管部門與企業電子數據庫的互聯,有利于充分發揮現代企業管理優勢,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簡化海關通關手續,促進國際貿易穩定發展。
許多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加快推進實行進出口過程中單證無紙化和標準化的步伐。2009年7月1日起,歐盟海關全面實行電子報關,“歐盟統一報關單”以電子方式向海關提交。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通過單一窗口建設,也實現了大部分單證的無紙化、標準化。目前,海關總署已在全國大部分口岸實行通關無紙化改革,取得了很好地社會和經濟效益。但整個貿易過程監管證件的電子化、標準化程度還比較低,企業仍需要多次遞交紙面申請單證或者重復多次錄入相同數據,需要全面推廣對外貿易涉及證件的電子化、標準化。
(四)簡化通關流程,建立“一站式”通關服務
由于貿易便利化范圍較廣,涉及到的部門較多,應建立一個快捷有效的協調機制,簡化流程,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目前而言,在國家層面需進行監管治理上的巨大變革,需要加強業務流程的優化,改變各自為政的局面。各部門需提高服務意識,真正從企業用戶的需求出發,在通關各環節做到線上、線下相互配合,提高業務處理的效率。例如在貨物流轉過程中,報關、報檢手續辦理與貨物的流動同時進行,將現有的流程由“串聯式”變為“并聯式”,實現一次錄入,一次申報;縮短貨物到港后等待辦理報關、報檢手續的時間;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綜合查驗大樓,實現一次開箱、一次查驗,提高貨物物流運轉速度;建立企業誠信體系,推廣以企業誠信為基礎的分類風險管理通關體系。
需要指出的是,在單一窗口建設過程中,還需要企業深度參與。建設部門要深入調研企業需求,邀請企業積極參與研討、座談、磋商,聽取企業的意見和建議,滿足企業實際需求,建設內容得到企業真心認可,是單一窗口成功建設的關鍵。如果缺乏企業深度參與,僅僅靠管理部門的設想來建設,那可能只是政府部門的一廂情愿,并不能真正給企業帶來便利,不能產生真正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朱秋沅.日本單一窗口構建及其制度性啟示,外國問題研究,2011年第3期.
[2]商務部,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3年秋季),http://www.mofcom.gov.cn/.
[3]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2〕49號,2012年9月16日.
[4] 段麗萍.新加坡的"單一窗口"[J].中國海關,2006年第5期.
[5]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年的報告(2013-1014年度;2012-2013年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