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清華 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
近些年來,一些國家及區域組織在世界范圍大力發展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以期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的目標。全面評估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的趨勢下中國環境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將有利于中國認清所處的狀況,并依此制定相應政策,實現預期的環境和貿易利益。本文以世界銀行提出的43項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環境產品作為研究對象,從環境產品的關稅減讓及環境產品貿易價值、數量和價格競爭力指數等方面,對中國環境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進行綜合評估,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環境產品(EGs,Environment al Goods),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統計局(Eurostat)的定義,是指為水、空氣和土壤的環境破壞,以及有關廢棄物、噪聲和生態系統問題提供測量、防治、限制,并使之最小化或得到糾正的產品。環境產品貿易有利于減緩全球環境問題,各國都意識到開展綠色革命、發展低碳循環經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正確選擇,環境產品的實質就是削減或消除環境損害,具有環境友好的特性,在生產、使用和處置過程中對環境的危害小于其它可供選擇的同類產品。開展環境產品貿易必然對緩解全球環境問題產生積極影響,對推進綠色經濟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在這種背景下,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貿易發展的共同目標和,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能減少和消除環境產品的關稅及非關稅貿易壁壘,擴大環境產品的市場準入程度,有利于推動各國環境產品貿易的發展,更好地促進資源在整個世界范圍的分配,幫助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沿著更為環保和可持續的線路發展經濟。
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也將對中國環境的改善及經濟的整體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不過,中國作為WTO成員,在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中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壓力。因此,全面評估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的趨勢下中國環境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將有利于幫助中國認清所處的狀況,并依此制定相應政策發揮這些優勢,以幫助中國實現預期的環境和貿易利益。同時,對中國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建設生態文明,對中國更加有效地參與WTO貿易與環境議題談判,以及在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進程中謀取更大的國際利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然而,WTO《多哈宣言》第31(Ⅲ)段中雖然規定要求各成員國就降低或適當消除有關環境產品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展開談判,但是并沒有明確給出環境產品的定義。WTO各成員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提出環境產品清單來決定環境產品涵蓋范圍,然后再通過談判達成對環境產品清單內容的共識,并針對清單所列商品進行降稅。目前在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的談判過程中,主要的環境產品清單有以下四種,即APEC環境產品清單、OECD環境產品清單、WTO綜合清單與核心清單,以及世界銀行的環境產品清單。其中,為了配合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實現貿易與環境協調的目標,世界銀行提出了43種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環境產品,即氣候友好產品(Cl imate-Fr iendl y Goods)。氣候友好產品的貿易自由化的談判可以取得貿易和環境雙贏的效果,深受各方關注。因此,本文將以此43項氣候友好環境產品作為研究對象,綜合評估我國環境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提升中國環境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
根據2008年12月多哈談判非農主席案文,對于削減關稅的模式,現在各方基本同意對所有非農產品按照瑞士公式:削減后稅率=系數*現有稅率/(系數+現有稅率)?!袄追桨浮?Lamy Package)設置的系數是發達國家為8,發展中國家可以選擇20、22或25。發展中國家可以自由選擇其中一個系數,但選擇越小的系數(也就是關稅削減幅度越大)享受的靈活性也就越多。但實際各方對系數值的意見并不一致,各個國家對給予靈活性的幅度有各自的不同要求。根據上述公式,削減后的結果一定會使削減后稅率≤系數。則達到高稅多減,低稅少減的效果。世界銀行提出的43項環境產品都屬于非農產品范疇,所以都須按照此公式削減關稅。
彼得森研究所Adl er Mat t hew等人(2009)的研究中指出,對于世界銀行43項氣候友好環境產品,若所有WTO成員將其關稅都降到0,此43項產品的全球出口貿易將增加77.8億美元。中國在此43項環境產品上將增加18.3億美元的逆差。其中,中國的進口貿易增加額為22.8億美元,但是中國的出口增加額共計僅4.5億美元,其中對美國的出口增加2億美元,對歐盟和日本的出口增加非常少。對印度出口額將增加1.5億美元,對巴西出口額將增加0.9億美元。
接下來,我們將考察按照上述關稅公式削減后(中國取系數20)中國在43項環境產品上的稅率的變化情況及其影響 (見表1)。在此,本文把稅率大于0、小于或等于5%的關稅規定為低關稅;稅率大于5%、小于或等于10%的關稅定為中等關稅;稅率大于10%的關稅則定為高關稅。

表1 43項環境產品的中國關稅變化
將43項環境產品根據上述公式削減關稅后,有2個環境產品為0關稅,13個環境產品屬于低關稅,有26個環境產品屬于中等關稅,數量最多,只有2個屬于高關稅。簡單平均關稅為5.9%。
從2011年這43項環境產品的進出口額來看,中國順差的環境產品有29項,14項環境產品出現逆差。此外,中國43項環境產品總出口額490.8億美元,總進口額238.7美元,總貿易順差為252.1億美元,因此,中國在這43項環境產品上總體具有較大的順差。
將關稅、進出口貿易情況以及上述的低中高關稅的劃分相結合來看,此43項環境產品中沒有中國貿易逆差且維持高關稅的產品。除此之外,我們把43項環境產品分成以下六類 (詳見表2)。其中,第一類和第二類屬于中國零關稅和貿易順差且低關稅的環境產品,具有比較明顯的進攻優勢。它們一共9個,分別是701931、840219、840290、840681、841090、841989、841990、850161、854140。第三、第四和第五類共有27個環境產品,需要進一步考察。第六類是貿易逆差且中等關稅的環境產品,有防守利益優勢,一共7個,即840510、841181、841940、841950、850680、900290、903220。所以,中國在以此環境產品清單作為基礎的談判中,應發揮這些優勢,以實現利益的平衡。下面,本文將進一步的評估這43個環境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表2 43項環境產品的類別
本文將貿易價值、數量、價格競爭力指數作為指標,對中國環境產品貿易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貿易價格競爭力指數(VTC)指一國某一類產品的凈出口占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如果此數值越大,則優勢就越大,其計算公式為:VTC=(出口額-進口額)/進出口總額。VTC的數值處于-1到1之間。當VTC值越接近-1時,表示該國在某一類產品上的貿易競爭力較弱;當VTC值越接近1,則表示該國在某一類產品上具有較強的貿易競爭力。貿易數量競爭力指數(NTC)是從數量角度反映貿易競爭力的指標,其計算公式為:NTC=(出口數量-進口數量)/進出口總量。貿易數量競爭力指數值處于-1到1之間,NTC值越接近1,國內環境產品貿易數量優勢越大;NTC值越接近-1,則劣勢越深。貿易價格競爭力指數(PTC)是從價格角度反映貿易競爭力的指標,實質是貿易條件指數,其計算公式為:PTC=(出口額/出口數量)/(進口額/進口數量)。PTC值如果大于1,表明對出口國有利;如果小于1,對進口國有利。
環境產品貿易價值、數量和價格競爭力指數三者間關系是:當PTC等于1時,VTC等于NTC;當PTC大于1,VTC大于NTC;當PTC小于1,VTC小于 NTC。PTC、NTC、VTC值存在多種排列組合及產品比較優勢狀況以及43項環境產品類屬的匯總情況具體見表3:
在考察的43個環境產品稅號中,I類稅號是量價俱優的產品,包括840681、841011,它們屬于工業類,這得益于技術優勢。雖然這類產品最具有競爭力,但是產品數量比較少,只有2種,占4.7%,因而應該鼓勵發展。II類稅號僅1種,即依靠價格優勢彌補數量劣勢的產品,占2.3%。此環境產品的價格優勢主要歸因于其技術優勢,而數的劣勢則是由于供給能力不足所致,滿足不了出口需求,因此也可以鼓勵發展。III類稅號26種,即以數量優勢彌補價格劣勢型為主,占60.5%,約2/3。量優價劣型稅號占絕大多數,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環境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和能源,所以以量取勝實質是消耗大量的資源和能源來換取外匯。在當今中國資源和能源日益趨緊的情況下,必須要逐漸扭轉這種貿易格局。第IV類與II類情形相似,不同的是價格優勢小于數量劣勢。該類產品稅號有2種,占4.7%,其價格優勢歸功于技術創新,數量劣勢是因為國內環境產品行業競爭力低于巴西和美國等貿易伙伴。此類環境產品也需要得到政府的扶持。第V類與III類情形相似,只是數量優勢小于價格劣勢。稅號9種,占20.9%,即1/5。VI類稅號有3種,即量價俱劣的的產品很少,占6.9%。這些環境產品的競爭力最低,主要是技術落后的原因。目前,中國出口的這些稅號環境產品大部分屬于中低端產品,而這類產品的生產技術都屬于高新技術,未來前景廣闊,政府應予以扶持。

表3 43個環境產品類別歸屬匯總
雖然世界銀行提出的43項氣候友好型環境產品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占有一定比重,但其整體競爭力偏弱。本文認為提高中國環境產品競爭力的基本策略是,大力支持表3中的第I和第II類稅號環境產品的生產;鼓勵第III、IV類稅號環境產品生產;此外,盡量采取措施保護第V類、VI類稅號環境產品,并扶持其中幼稚新興環境產業的成長。與此同時,對依靠資源尤其是稀有礦產資源和環境資源取得優勢的行業采取謹慎發展的態度,對依靠技術創新取得優勢的行業應當予以鼓勵,對目前技術比較落后但是前景廣闊的劣勢行業應當扶持發展。
創新環境技術和產品,提高環境產品競爭力可選擇的策略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中國中小環境企業要學會瞄準環境市場的空白領域,實現環境產品和技術的創新。要細分環境市場需要,積極介入大企業不愿做、而中小企業能做的環境項目,這樣,一方面可以避開與大企業的競爭,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成功地開發新的環境產品。這是創新中小企業環境技術和產品,提高競爭能力的良策。第二,盯住環境技術變動的領域,特別是中小環境企業應以環境技術變動大的領域作為目標努力進攻,以尋找進一步發展的機會,成功開發新環境技術和產品并進行大規模的生產和銷售。第三,選擇應用性環境技術領域進行創新。我國中小環境企業應關注并細分環境市場的需求,采取跨步技術,攔截最終成熟的環境技術產品,進行邊緣和旁擊式開發。
根據相關統計,中國是環境產品的凈進口國,短期內中國對發達國家的環境產品很難從逆差變為順差。如果只是就環境產品談判談環境產品,從貿易利益而言,中國必將處于不利地位。所以,從中國的長遠經濟和環境綜合利益角度考慮,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環境技術與環境投資,一方面將有利于中國環境產品質量的改善;另一方面,由于外國企業加入,引入競爭,帶來先進的環境技術和管理理念,有利于中國學習其先進技術,從長遠角度,可以發揮中國環境產業的優勢。
跨國公司積極進入中國市場,較多采用產品出口、技術轉讓或者合資組建企業等方式開拓市場,中國企業可以結合企業自身情況,對各種技術引進模式進行比較,采取適當的模式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投資。例如遠大集團通過與法國燃氣公司合作,利用其銷售網絡成功的推銷綠色環保型燃氣中央空調等。據國家商務部統計,2007年環境保護新設立外商投資項目53個,比2006年同期增加8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155萬美元。
政府應運用各種經濟手段加大對環境產業的投資,在稅收、信貸、財政補貼方面對環境產業予以政策優惠與扶持。例如,在美國,其聯邦政府將環境產業視為兼有公益事業性質的高科技產業來看待,通過一些經濟手段如財政補助、稅收支出、投融資等,促進了環境產業的發展。中國政府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運用各種經濟手段促進環境產業的發展。首先,政府應該加大力度,引導資金投入環境產業,同時,努力完善相關的金融政策,制定節能減排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其次,政府應該實行減免稅優惠,如減免征收環境企業的營業稅、增值稅和城市維護建設稅等等,同時提供財政補貼;政府還可以對環境產業中某些收益較少或較難的行業給與銀行貸款的貼息支持;為收益較慢的項目設立特許期和寬限期,在寬限期內減免征收所得稅等,從而促進環境產業的長期發展?!?/p>
[1]Adler Matthew,Brunel Claire,Hufbauer Gary.Et al.What’s on the Table?The Doha Round as of August 2009 [R].Washington: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9.
[2]粟紅:《從美國小企業發展看外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黑龍江對外經貿》,2008年10月.
[3]任赟:《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