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桂
湖南省岳陽市二人民醫院耳鼻喉科,湖南岳陽414000
鼻息肉鼻內鏡術后護理干預
付桂
湖南省岳陽市二人民醫院耳鼻喉科,湖南岳陽414000
目的探討鼻息肉鼻內窺鏡手術后護理干預的臨床意義。方法將鼻息肉內窺鏡治療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采用常規基礎護理,觀察組在常規基礎護理上加強護理宣教及心理干預,指導自我護理方法,比較2組患者的療效。結果對照組與觀察組治愈率相近,無明顯臨床意義,2組術前鼻塞流涕、鼻腔粘膜腫脹、頭昏、嗅覺減退癥狀無明顯差異,術后1周鼻塞流涕、鼻腔粘膜腫脹、頭昏、嗅覺減退癥狀基本緩解,但觀察組要優于對照組。結論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息肉療效確切,科學的術后護理對減輕病人臨床癥狀,改善病人痛苦、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有重要意義。
鼻息肉;鼻內窺鏡;護理
鼻息肉是一種鼻部常見性疾病,常合并慢性鼻竇炎,多見于成年人,好發于中鼻道、中鼻甲、上頜竇、篩竇等部位,臨床表現為持續性鼻塞并隨息肉體積增長而加重、鼻腔分泌物增多、鼻腔粘膜腫脹、嗅覺障礙、頭昏[1]。鼻塞重者可出現說話時閉塞性鼻音、打鼾,肉蒂長者可自覺鼻腔內容物隨呼吸移動,后鼻孔息肉可發生經鼻呼氣困難,息肉堵塞咽鼓管者可發生耳鳴和聽力減退。內窺鏡治療鼻息肉創傷小、恢復快,已基本取代傳統的柯-陸氏手術[2]。因而常規鼻息肉術后護理內容也應隨手術方式變更而更新。為探討鼻息肉鼻內窺鏡手術后護理干預的臨床意義,我們在常規基礎護理上加強護理宣教及心理干預,指導自我護理方法,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耳鼻喉科住院接受鼻內窺鏡手術治療的180例鼻息肉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其中觀察組90例,男68例,女22例,平均年齡(45.73± 6.36)歲,其中鼻塞流涕87例、鼻腔粘膜腫脹90例、頭昏42例、嗅覺減退37例;對照組90例,男66例,女24例,平均年齡(47.11± 5.98)歲,其中鼻塞流涕88例、鼻腔粘膜腫脹90例、頭昏40例、嗅覺減退36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臨床癥狀無明顯差異。
1.2 術后護理
1.2.1 對照組護理術后患者采用半坐臥位,如術中出血較多則先平臥位后改半臥位,目的為減輕頭部充血、面部腫脹疼痛及鼻腔黏膜水腫,且有利于鼻腔分泌物流出。在鼻前庭放置無菌干燥棉球并觀察棉球有無滲出物及滲出液的性質,如有滲出物污染棉球則及時更換。術后術腔無出血或滲血患者不填塞中鼻道,少量滲血則用抗生素紗條微型堵塞中鼻道,滲血多或出血時用凡士林紗條填塞中鼻道和/或鼻腔。術后48 h內不能用力擤鼻,術后1周內避免劇烈運動及劇咳,后者常易誘發血壓增高和術腔出血[3]。術后常規生命體征監測,尤其注意組織缺氧情況。一旦發生術腔粘連或閉塞則手術失敗,因而術后術腔的護理尤為重要[4]。抽出鼻腔紗條后2 d內術腔可不予處理或僅經口負壓吸引鼻腔分泌物及殘血,這能促進鼻腔黏膜修復。第3天始每日徹底清理術腔,常規選擇1%麻黃素收縮鼻腔,一定要將鼻腔、術腔的分泌物和殘血清理干凈。可使用生理鹽水沖洗,確保各竇口和中鼻道通暢,清洗后術腔使用抗生素、激素聯合蛋白合劑噴灑,從而保持鼻腔濕潤并促進術腔愈合。
1.2.2 觀察組護理在常規基礎護理上加強護理宣教及心理干預,指導自我護理方法[4]。充分與患者溝通,告知患者疾病特點、常見并發癥及自我護理方法,減輕患者對疾病的恐懼,增強對疾病的應對能力。如鼻腔血管神經豐富,對刺激敏感性高,加上填塞鼻腔后經鼻呼吸受阻,因此,耐心解釋并告知病人在術后取出部分紗條后癥狀會逐漸緩解,但千萬不能自行拔出填塞的紗條以免造成大出血[5]。一旦發生鼻出血應密切觀察鼻腔出血情況,告知病人術后鼻腔滲出血性分泌物或偶有血性眼淚不必驚慌,如血液流入口腔內應輕輕吐出而不能咽下,因為血液可刺激胃黏膜引起惡心、嘔吐,也不能用力咳出,應輕輕吐在痰杯中。因多種不適癥狀常會影響患者食欲,故應鼓勵患者進食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避免大便干燥、便秘現象尤其避免用力大便,因后者會導致腹壓增加而致傷口出血[6]。須告知患者口腔護理的重要性和方法,可囑病人每日4次用1‰洗必泰溶液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潔,并教導病人預防和避免打噴嚏的方法,當要打噴嚏時應立即張口呼吸,讓氣流經口噴出以防止鼻腔填塞物脫出。
1.2.3 療效判斷標準依據1997年海口會議制定的內窺鏡手術療效評判標準。治愈:癥狀消失,內鏡下見竇口開放良好,無膿性分泌物,竇腔內黏膜上皮化。好轉:癥狀明顯改善,內鏡下見竇內有少量膿性分泌物,部分黏膜水腫肥厚或形成肉芽組織。無效:癥狀無好轉,內鏡下見竇口狹窄或閉鎖,術腔粘連,有膿性分泌物和息肉形成。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臨床癥狀改善比較[n(%)]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
本研究觀察組90例,治愈30例,好轉52例,總有效率91.1%;對照組90例,治愈29例,好轉50例,總有效率87.7%。兩組對比,χ2=16.67,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n(%)]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癥狀改善比較
本研究治療1周后觀察組和對照組臨床癥狀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觀察組臨床癥狀改善優于對照組,但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鼻塞流涕、鼻腔粘膜腫脹、頭昏、嗅覺減退,見表2。
鼻內鏡手術因其面部無切口、創傷小、功能恢復快、療效高等優點,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因而其術后護理方式與傳統外科手術相比應做相應改進[6]。鼻內鏡手術治療優勢提醒我們,內鏡術后護理的新的方向可考慮從病人對疾病的認知及自我護理出發。本研究發現針對鼻息肉對照組與觀察組治愈率相近,無明顯統計學意義;2組術前鼻塞流涕、鼻腔粘膜腫脹、頭昏、嗅覺減退癥狀無明顯差異,術后1周2組鼻塞流涕、鼻腔粘膜腫脹、頭昏、嗅覺減退癥狀基本緩解,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觀察組要優于對照組。因而我們可以認為,與傳統護理方法比較,觀察組的護理干預對患者疾病有著正面影響,但影響力有限。盡管如此,鼻內鏡手術術后護理干預仍不能忽視。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觀察組病人對疾病的認知更好,依從性更高,盡管癥狀緩解率與對照組相近,但仍高于對照組且癥狀要輕于對照組。
作為較新的的手術方式,術后護理我們推薦以下方式。首先選用臥位,尤其給予全麻患者特別護理,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及時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避免感染。飲食方面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觀察患者一般情況,嚴格按無菌操作換藥以降低感染風險。術后應冷敷鼻部并填塞患側鼻腔,嚴禁擤鼻及劇烈咳嗽。在取出鼻腔棉球后立即清理術腔。
因此,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息肉療效確切,積極的護理預防措施能避免出血、感染、粘連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而科學細致的術后護理對減輕病人臨床癥狀,改善病人痛苦、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有著重要意義。
[1]吳勝齊,陳朱井,陳賢寧,等.鼻內鏡手術治療后鼻孔息肉34例臨床分析[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1,28(2):135.
[2]鄧偉光.鼻息肉鼻竇炎鼻內窺鏡手術治療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 (7):87-88.
[3]李美娟,劉茂芳,謝玉蘭,等.鼻息肉內鏡手術的圍術期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1,8(26):113-114.
[4]李會珍.鼻息肉經鼻內鏡手術的術前及術后護理[J].吉林醫學,2011,32 (14):2889.
[5]姜立波,章龍珍.鼻息肉患者鼻內鏡手術治療效果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9):47-49.
[6]華麗,胡金燈.鼻內鏡摘除鼻鼻竇息肉的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19):374.
R473.76
A
1672-5654(2014)10(a)-0094-02
2014-08-04)
付桂(1982-),女,漢族,湖南省岳陽市岳陽縣人,本科,主管護師,主要從事臨床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