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娟
遼寧省蓋州市中心醫院彩超室,遼寧蓋州115200
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診斷剖宮產子宮瘢痕妊娠中的價值
馮麗娟
遼寧省蓋州市中心醫院彩超室,遼寧蓋州115200
目的探討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診斷剖宮產子宮瘢痕妊娠中的價值。方法以2011年1月—2013年12月間確診為剖宮產子宮瘢痕妊娠的17例患者為觀察組,另選22例妊娠物位于宮體處宮腔內的正常剖宮產后再次妊娠產婦為對照組。行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對比檢測結果。結果觀察組術前血流指數A/B為(1.87±0.29),RI為(0.50±0.08),均顯著性低于對照組(2.52±0.20)及(0.78±0.28);且觀察組首次檢測是子宮瘢痕處肌層厚度(6.55±3.12)mm,術前進一步減少至(4.37± 1.80)mm,均顯著性低于對照組平均水平(9.06±3.17)mm和(9.04±3.22)mm。上述差異均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回聲無序,妊娠物與膀胱間距小,邊界不清,對照組回聲有序,多為低回聲,僅出現部分局部中高回聲。結論子宮瘢痕妊娠彩超影像學數據具有一定的特點,合理利用有助于其早期預測、診斷及預防。
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異位妊娠;剖宮產;子宮肌層;瘢痕妊娠
瘢痕妊娠臨床上較少見的異位妊娠,臨床主要表現為陰道大出血及子宮自發性破裂,病情危急,它是指妊娠物位于子宮下段,前次剖宮產切口瘢痕處的妊娠情況[1-2]。及時有效的早期診斷,是行預防性處理的關鍵,近期大量研究顯示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作為有效的診斷工具[3],為深入瘢痕妊娠與正常妊娠產婦的彩色多普勒超聲影像學差異,本院以17例瘢痕妊娠及22例例正常妊娠產婦為對象,開展研究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組共17例,均為2011年1月—2013年12月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子宮瘢痕妊娠患者,行手術及病理證實。年齡范圍(26~42)歲,平均(33.8±2.1)歲;末次月經至超聲檢測時間(30~77)d,平均(44.7±5.1)d;上次剖宮產距本次妊娠時間(2個月~12年),平均(2.9±0.7)年;臨床表現主要為陰道出血及持續性腹痛,部分無明顯癥狀。對照組共22例,均為同期于我院接受常規產檢孕產婦,為剖宮產后再次妊娠,且胎位正常,妊娠物位于宮體處宮腔內。年齡范圍(27~41)歲,平均(33.2±2.2)歲,末次月經至超聲檢測時間(33~72)d,平均(42.5±3.2)d;上次剖宮產距本次妊娠時間(4個月~12年),平均(3.1±0.5)年。兩組一般信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方法及標準
患者排空膀胱,截石位平臥,應用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7.5MHz。觀察子宮形態、妊娠物著床位置、切口肌層厚度、宮腔及宮頸情況,同時觀察妊娠物的血流滋養和附件區情況。
1.3 統計項目
統計子宮瘢痕處血流情況、宮頸長度、瘢痕肌層平均厚度及回聲信號形態。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上述數據,計量資料按(±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1 超聲顯像特點
子宮增大,峽部增寬,宮頸管結構清楚,峽部前壁肌層內見孕囊,腔內未見孕囊,可見到內膜線。嚴重者瘢痕處肌層連續性中斷,肌層變薄,呈不規則、不均質、低回聲團塊。
2.2 子宮瘢痕處血流情況及宮頸長度對比
首次檢測時,兩組患者血流指數無顯著差異,但至手術前,觀察組血流指數A/B下降至(1.87±0.29),RI下降至(0.50±0.08),較對照組(2.52±0.20)及(0.78±0.28)差異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宮頸長度對比則無顯著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瘢痕肌層平均厚度及回聲信號形態
且觀察組首次檢測是子宮瘢痕處肌層厚度(6.55±3.12)mm,術前進一步減少至(4.37±1.80)mm,均顯著性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回聲無序,妊娠物與膀胱間距小,邊界不清,對照組回聲有序,多為低回聲,僅出現部分局部中高回聲。
表1 子宮瘢痕處血流情況及宮頸長度對比
表2 瘢痕肌層平均厚度(mm)
瘢痕妊娠屬于剖宮產遠期并發癥之一,近年來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其病理學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多種手術因素,如間質虹膜受破壞、切口縫合錯位等因素有關,威脅較顯著,易引發子宮破裂、陰道大出血等致命性疾病。剖宮產手術導致子宮下段內膜基底層損傷,破壞子宮內膜基底層腺上皮細胞是修復內膜功能,子宮壁肌層連續性中斷,形成裂隙或竇道,妊娠時由于著床處底蛻膜發育不良或缺如,孕卵種植于該裂隙或竇道處,導致瘢痕修復不全,絨毛直接植入子宮肌層。
超聲技術的發展和提高能夠及早的發現瘢痕妊娠。其聲像圖表現為子宮下段瘢痕處帶狀低回聲或中等回聲,少部分可見子宮下段切口處瘢痕裂隙,表現為瘢痕處由黏膜層向漿膜層的楔形凹陷,或呈三角形裂隙。其超聲表現分為單純妊娠囊型、混合回聲包塊型和部分位于宮腔型三種類型[4-5]:①單純妊娠囊型剖宮產瘢痕處見胎囊胎囊位于子宮下段瘢痕處,部分囊內可見胎芽;胎囊較大時可明顯向前凸出,前方肌層變薄,胎囊旁可見豐富低阻血流;②混合回聲包塊型:子宮下段前壁瘢痕處見不均質的混合回聲包塊,內見無回聲、低回聲及中等回聲區,子宮下段常見局部隆起包塊與膀胱間的子宮肌層常明顯變薄,包塊周邊血流較豐富,低阻血流為主;③部分位于宮腔型:部分妊娠囊位于宮腔內,首次檢查時妊娠囊位于瘢痕處,隨訪中可能發現妊娠囊達宮腔內,而一部分滋養組織仍位于瘢痕處也可能宮腔內發育胎兒,而一部分胎盤卻位于瘢痕處。部分位于宮腔型:超聲表現一部分妊娠囊位于瘢痕處,大部分位于下段宮腔,此時妊娠囊常變形,伸入瘢痕處的妊娠囊成銳角,或妊娠囊明顯被拉長或混合回聲包塊型者妊娠物有少部分伸入宮腔。臨床上我們應當提倡降低剖宮產率,提高子宮切口縫合技術,減少宮腔操作。
本文研究結果中,觀察組術前血流指數A/B為(1.87±0.29),RI為(0.50±0.08),均顯著性低于對照組(2.52±0.20)及(0.78±0.28);且觀察組首次檢測是子宮瘢痕處肌層厚度(6.55±3.12)mm,術前進一步減少至(4.37±1.80)mm,均顯著性低于對照組平均水平(9.06± 3.17)mm和(9.04±3.22)mm。上述差異均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經陰道超聲可以不受患者身體質量、體位及其它環境因素的影響,清楚地顯示子宮頸及子宮下段的情況,從而有效區分瘢痕妊娠與正常妊娠。同時觀察組回聲無序,妊娠物與膀胱間距小,邊界不清,對照組回聲有序,多為低回聲,僅出現部分局部中高回聲;說明子宮瘢痕處血流情況、肌層平均厚度及相應回應情況,均與正常妊娠產婦有較大的差異,與之前研究[6-7]相一致。而楊必健[8]等人則更深入地從血流情況、回聲情況等方面入手,指出了瘢痕妊娠患者的超聲圖像特點,其結果與本次研究亦相同。
總之,應用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夠有效診斷剖宮產子宮瘢痕妊娠,值得推廣使用。定期隨診超聲觀察瘢痕妊娠病灶大小變化、瘢痕處子宮肌層厚度改變、及病灶血流情況,特別是保守治療后的隨診觀察非常必要。
[1]黃莉.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剖宮產切口瘢痕妊娠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18(4):332-333.
[2]陳佩嘉.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剖宮產瘢痕妊娠的診斷價值[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09,10(6):393-394.
[3]王俊蘭,赫飛.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子宮瘢痕處早期妊娠的臨床價值[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9,17(8):487-489.
[4]劉雪飛.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處早期妊娠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醫師雜志,2011,13(2):237-239.
[5]黃彩歡,匡小慧,許慧芝,等.彩色多普勒陰道超聲診斷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部位妊娠的臨床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13(19):3167-3168.
[6]鄧立強,蔣幼華.超聲對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妊娠的診斷價值[J].四川醫學,2011(1):121-123.
[7]劉翠玲,王煥俠.經腹及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子宮剖宮產術后切口瘢痕妊娠的診斷價值[J].中國現代醫生,2011(13):70-72.
[8]楊必健,李燦.剖宮產術子宮瘢痕妊娠的超聲圖像特征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15(8):27-30.
R445.1
A
1672-5654(2014)10(a)-0144-02
2014-07-09)
馮麗娟(1978-),女,漢族,遼寧省蓋州市人,學士學位,主治醫師,主要從事臨床超聲醫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