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謝 健
報業發行轉型的“瘦身”路徑
□ 文/謝 健
報業轉型中,在找到真正的突圍之路前,對主業規模的調整必須具有壯士斷腕的勇氣。作為報業產業鏈的最后一個環節,發行模式的轉型應先行一步。從發行瘦身開始,去贅存實,輕裝上陣,從而達到報業塑身、健身和強身的目的。
報業 發行 轉型 瘦身
盡管有人對“誰在唱衰紙媒”提出質疑,但紙媒進入猶如拋物線般的下行通道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從2012年到今年上半年,依賴傳統平面廣告的中國紙媒經營業績一直處于“沒有最壞,只有更壞”的尷尬境地。
不愿被“溫水煮青蛙”的中國報人開始了轉型之路。在找到真正的突圍之路之前,對主業規模的調整必須具有壯士斷腕的勇氣。作為報業產業鏈的最后一個環節,發行模式的轉型應先行一步,從發行瘦身開始,去贅存實,輕裝上陣,從而達到報業塑身、健身和強身的目的。
1.發行錯位,渠道差異
南京曾是中國都市類報紙競爭最慘烈的城市之一。如今,三家都市報為減輕同城競爭的壓力,各自采取了差異化的發行定位。《揚子晚報》理論上面向全國發行,但主要在江蘇省內及周邊部分省市發行;《現代快報》主要面向江蘇省內,側重于南京和蘇南地區;《金陵晚報》則集中于南京地區。
上海兩大報業集團合并后,《新聞晚報》和《新民晚報》本質上沒什么差別,都是面向上海普通市民的資訊類晚報,率先關停。剩余兩“新”在出版發行時段上錯位競爭。《新聞晨報》領跑早報市場,《新民晚報》則仍繼續晚 出。
在杭州,老牌勁旅《錢江晚報》覆蓋全省,活動營銷配合經營做得有聲有色;新銳《都市快報》以杭州為中心,同時也覆蓋到了浙江的主要中心城市,密切關注民生,強調“快報”理念;相對前兩報,《青年時報》的實力明顯弱了許多,但是這份共青團浙江省委機關報,是一份都市類青年報,以全省1400多萬青年受眾為主打讀者,定位差異化明確。
2.不求“厚度”,做足“精度”
“厚報”曾是辦報主流。動輒五六十版,甚至上百版也在所不惜。有統計數據表明,身處當下“快閱讀”時代,除回收廢報外,厚報并不受大多數讀者青睞。寧波目前有三家都市報,一家黨委機關報,再加上早上送到的全國和省內報紙,分攤開來,有效閱讀時間不會超過半個小時,有的僅瞄上一眼標題就翻過去了。分攤在每份報紙的閱讀時間,不會超過10分鐘(除了退休在家的老人)。如果超過半小時仍在讀報,則可能被視為“空閑人員”。《寧波晚報》作過一次社會調查,在家讀報時間有55%的人僅花半小時左右。
在報業廣告高臺跳水的今天,厚報只會讓報業經營雪上加霜。在互聯網的海量信息前,紙媒不應在“厚度”上下功夫,而需在“精度”上做文章。報紙要靠精心策劃打造精品報道,以思想性、可讀性、服務性來吸引讀者,提升品牌。正常情況下,擴版應僅限于廣告擴容,這也符合商品經營中“以產定銷”的原則。
3.合理定價,變“倒”為“正”
在傳媒深刻變局之前,中國報業的經營模式絕大多數是通過發行投入→占領市場→吸引廣告來實現盈利的。在報業廣告收入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報紙越來越厚,報價越來越低,發行費率越來越高,發行價和成本價嚴重倒掛。在報業轉型的今天,那種不惜成本搶占讀者市場的發行模式已經行不通了。
最近幾年,迫于劇增的發行成本壓力,絕大多數報紙提了價。但在提價過程中,總是“小心翼翼”,生怕讀者不接受導致發行量下降過快。因此,目前絕大多數報紙定價與實際成本間仍存在較大差距。那么,合理定價臨界點在哪里?筆者以為,在不考慮采編成本前提下,報價應不低于紙價(印刷費)+投遞 費。
合理定價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發行成本支出,從而減輕廣告下滑帶來的經營壓力。
隨著物價的上升以及當地報紙之間進入良性競爭格局,報紙未來的發行價格必須逐步調整到變“倒掛”為“正掛”,最終實現一次銷售就能盈利的目 標。
4.適度規模,控制總量
在報業發展黃金時期,擴大發行量是各報間競爭的有效手段。為搶占發行制高點,各家報社各出奇招,敲門訂報、掃樓訂報,訂報搭贈報價禮品,有些地方報紙甚至白送。在報業轉型的今天,這種嚴重脫離市場規律的發行模式已經成為歷史。回歸理性發行應是當務之急。
在現有發行格局下,絕大多數報紙的成本仍高于報價,發得越多虧得越多。因此在發行瘦身過程中,控制總量就非常重要了。必須減少贈報,嚴格控制“廣告抵訂”(即廣告換發行)的份數,同時削減高成本直銷零售的數量。
為了競爭需要,尋找發行投入與廣告產出的黃金比率就顯得非常重要。首先要明確所在報紙在一個城市中的位置。《寧波晚報》已經是寧波平面媒體經營上的“老大”,那么就應該努力保持領先地位,確保“冠軍”效應。發行量并不是越多越好。筆者認為,“老大”報紙領先其他報紙僅8-10萬份就足夠了。沒有發行就沒有廣告,這句話是正確的,但有多少發行就有多少廣告就大謬不然了。《寧波晚報》2003年的發行量比2002年少了1.5萬份,廣告收入反而比上一年多了3600萬元。廣告能不能上去,往往是一果多因,不能簡單地與發行量劃等號。假如一份報紙在一個城市里所處位置是老三或老四,那么各項經營舉措就得從實際出發,量力而 行。
“小發行、大廣告”,江蘇地市報在報業盈利方式上找到了最佳契合點。由于緊緊把握市區發行量,使得市區發行密度高,廣告效果好,廣告經營額高,用較小的發行量取得了較高的廣告經營額,紙媒經營的投入與產出之比達到了最佳。發行量10萬份出頭的報紙年廣告營業額均保持在1億元左右。以蘇州為例,2011年,《蘇州日報》發行量15萬份,廣告營業額0.9億元;《姑蘇晚報》發行量20萬份,廣告營業額1.5億元。對比蘇州報業,寧波報業的差距顯而易見,《寧波日報》和《寧波晚報》廣告營業額雖比蘇州兩報高,但發行量遠遠大于后者,兩者一測算,經濟效益就不如蘇州報業了。
5.優化結構,有效發行
在報業廣告收入高速增長情況下,報紙的發行量無疑是越大越好,但當趨勢反轉時,就必然會存在很多無效發行量,主要表現為發行到的讀者和報紙的本身定位不相符合。
在新一年度報紙大征訂來臨之際,在控制總量的前提下,如何讓現有發行量發揮最大的傳播作用,發行結構優化調整就顯得尤為重要。
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的區域是廣告客戶的關注重點,因此也是報紙發行的重點,可以通過開辦《小記者周刊》《小作家周刊》來爭取青少年讀者,進而吸引這些家長閱讀報紙。另外,可以采用廣告版面置換形式,吸引銀行、電信運營商、大型購物中心等廣告重點客戶向各自的VIP客戶贈送報紙,以此提高報紙投遞的入戶率。
絕大多數廣告客戶對農村、海島、山區等偏遠地區的報紙發行并不在乎,從經營角度上應視為報紙的無效發行區域,因此這些地方的報紙可以不發或少 發。
此外,在人流量大的社區建設閱報欄,在機場候機樓、商務茶座、酒店大堂等地設立閱報架,利用這些公共閱讀點來提高報紙的傳閱率,從而起到一份報紙相抵多份報紙的發行效果。
1985年1月1日,《洛陽日報》脫離郵局,在全國首創自辦發行。20多年來,我國實行自辦發行的報社已達800家,占我國報業發行總量的80%以上,是目前國內報業發行的主流模式。
自發好還是郵發好?在報業發展黃金時期,這個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自發擺脫了郵發桎梏后,在擴大發行量、降低投遞費用、及時回收報款、保證投遞時效和提高投遞質量等方面有明顯優勢。但隨著2008年新《勞動合同法》出臺,以及最低工資標準的不斷攀升,用工成本屢創新高,作為勞動密集型的報紙自辦發行行業,優勢正在不斷消失。最低工資標準以寧波為例,2011年為1100元,2012年為1310元,2013年為1470元,今年則調高到1650元,增幅均超過10%。加上各種社保補貼,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發行中心城區的投遞員人均用工成本超過了4萬元。
基于這個前提,報業轉型,發行瘦身,在投遞部署上必須綜合考量,因地制宜,多管齊下,“多條腿走路”。
1.整合資源,化零為整
在報業激烈競爭時期,不少報業集團辦有兩三家同質化嚴重的都市類報紙,他們各自為戰,發行渠道重復建設,“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對發行資源的利用造成極大浪費。必須在集團內部整合發行資源,把單兵出擊的發行隊伍整合成集團軍,協同作戰,一支隊伍征訂、投遞多份報紙,從而實現自辦發行網絡的資源共 享。
2.報郵合作,抓大放小
城市大密度投遞是自辦發行強項,而在廣大農村,報紙份數少,投遞線路長,自辦發行成本較高。而郵局投遞員在農村投遞報紙、信函、包裹,投遞品種多,規模效應明顯,投遞能力更強。來自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發行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辦發行農村費率收入和支出之比為4:6,入不敷出。因此,可發揮各自所長,開展報郵合作,報社自辦發行投城市部分,郊縣和外埠利用郵局投遞網絡,特殊區域報社和郵局可以交叉發行,平等競爭,共同提高服務水平。
2013年上半年,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開始對歷經26年之久的自辦發行體系進行了較大動作的改革。通過報郵合作的形式,寧報集團將縣市站的農村報紙移交給郵政局投遞。在這次改革中,涉及到的報紙數量占整個發行中心總報量的35%左右,裁員人數達到420余人,占集團投遞員總數的45%。由于準備充分,措施到位,裁員工作僅在兩周內便順利完成。經過一年多運營,改革效應凸顯,報紙發行的綜合成本明顯下降。
3.借力社會,委托代投
在社會上積極尋找與報紙投遞工作匹配度較高的單位和個人,以支付少量報酬或贈送報紙的形式,合作開展投遞工作,由此降低投遞成本。
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發行中心與現代建材市場管理辦公室合作,由市場管理人員幫助代投報紙。報社因此減少了費用,市場管理部門增加了收入,訂戶投遞質量得到了保證,皆大歡喜。該發行中心還與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合作,尋找愿意兼職的低保戶、保安,由他們來投遞報紙。
《東南商報》秉承“營養”“新鮮”的辦報理念,與寧波牛奶公司一起找到了合作契合點。根據牛奶公司按月訂送和結款的特點,將報紙年度發行改為月度發行。平日,牛奶公司的奶站送奶工到小區既送牛奶也送報紙。到每月月底,牛奶公司的奶站送奶工到小區既收訂牛奶也收訂報紙。“喝寧波牛奶,讀《東南商報》”,這種套餐形式受到寧波市民普遍歡迎。
(作者是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發行中心總經理)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