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董文安
(作者是醫藥衛生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
行業報大都版面較少,出版周期較長。要與綜合性報刊拼新聞時效性,從表面看顯然處于劣勢,很難出“新”。而事實上,行業報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如果能“遠近結合”,借勢發力,也能將新聞做“新”,甚至不輸給一些綜合性媒體。
這里所說的“近”,是行業報一般背靠行業主管部門,在行業內部發生的新聞,往往是行業媒體的記者第一時間得到信息,特別是涉及一些新政策的出臺、舊政策的調整等,事前都要進行長時間的調研、論證。在此期間,行業媒體的記者就可以提前介入,做到早發現、早準備,一旦時機成熟,在新政策發布前,就可以早寫稿、早發稿。因此,記者在獲取本系統信息時具有天然優勢,這也是行業報新聞完全能夠出“新”的關鍵所在。
這些年來,河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工作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在全國率先實施了一系列新政策,如率先實現參合農民跨區域直接報銷、率先發放居民健康卡等等。《醫藥衛生報》每次都是在第一時間發布。
這里所說的“遠”,是指行業報要有長遠眼光,緊跟時代步伐,重視新媒體建設。為彌補報刊時效性差的問題,絕大多數報刊都建立了網站,創辦了手機報,開通了微博、微信,來提高時效性。對行業媒體來說,也應該搶抓機遇,發展新媒體。
基于這一考慮,醫藥衛生報社依托自己的報紙和雜志,相繼建設了醫藥衛生網、中國婚育健康網兩個網站,創辦了河南衛生手機報、河南健康手機報,開通了法人微博、微信,在第一時間由新媒體發布相關新聞,確保時效性,然后由報紙、雜志進行跟蹤深度報道,形成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傳播模式。
要把行業報的新聞做出特色,在同質化的內容中形成與眾不同的差異性,就必須對報道內容有所側重,有所取舍,以“錯位”求“定位”,形成差異化競爭的特色優勢;對行業內存在的現象和問題,在主旋律一致的前提下,要敢于“亮劍”,提出新見解、新觀點,發出自己獨有的“音調”。具體來說,必須把握以下3點:
一是樹立權威。行業報的新聞站位要高,要重點報道黨和國家有關本行業的方針、政策、法規,深入解讀相關政策對本行業產生的影響,指導本行業更好地開展工作;要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不遮掩、不回避、不護短,旗幟鮮明地鞭撻本行業的假惡丑,弘揚真善美,推動行業健康發展。要客觀、科學、審慎地報道行業新聞,特別是一些專業性強、與大眾生活密切的新聞,絕不能人云亦云,甚至以訛傳訛,必須突顯行業報刊的權威性。
二是擔當先聲。行業報刊服務的人群在行業,所以行業報刊新聞要先人一步,迅速反映行業的發展動態,跟蹤分析行業工作的重點、難點、熱點,突顯行業的發展亮點,展示行業的創新成果,大力宣傳行業發展成效;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既要維護行業的利益,又要維護大眾的權益,特別是行業內的一些工作被誤解、形象被丑化時,要率先發出聲音,予以正確引導,在行業與社會之間架起一座通暢、高效的溝通橋梁,爭取全社會的理解與支持。
三是挖掘典型。弘揚正氣,樹立典型,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行業報刊,要深挖行業內的典型,樹立行業新風,統一整個行業干部職工的思想和行動,提高行業的凝聚力和執行力。事實上,在許多先進典型的推出中,行業報刊發揮了極其獨特的作用,特別是在典型的發現和宣傳的初期,行業媒體的提前介入十分重要。近年來,《醫藥衛生報》相繼推出了河南衛生系統10余個先進典型,在全省乃至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像“人民健康好衛士”郭春園,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模范鄉村醫生”馬文芳,“全國最美鄉村醫生”郭廣俊等,這些典型人物,幾乎都是我們首先發現并率先報道的。
這里所說的“內”就是要扎根行業內,緊盯行業內的重大政策、重大舉措、重大事件、重大成果,進行深入思考、深刻剖析、深度解讀,不惜版面,濃墨重彩進行報道。一是凸顯重要性。要把新聞事件與黨和國家的重大政策、中心工作聯系起來,與群眾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聯系起來,富有時代氣息,體現行業特色,滿足群眾需求。二是保持完整性。要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進行思考、觀察、解析。三是力求深刻性。報道要有高度、有思考、有思想,能揭示其內涵,深挖其根源,發人深思,耐人尋味。四是多用綜合性。要多選用綜合的方法增加報道的深度,比如在體裁上綜合運用消息、通訊、圖片、評論等;在報道形式上選用系列報道、連續報道、組合報道等。
一次,河南省精神病醫院發生了一起精神病患者暴打護士事件,被打護士昏迷兩天。在這一事件的報道上,其他一些媒體只刊發了一條消息,有的甚至沒有報道。而《醫藥衛生報》除了刊發消息外,一方面進行新聞延伸,通過這一新聞事件延伸到精神科醫務人員的職業風險、生存環境,呼吁全社會關愛精神病患者,關注精神科醫務人員;另一方面進行新聞追蹤,連續報道了社會各界對被打護士的關愛,直至一家醫藥企業捐資100萬元設立“國藥愛醫基金”,專門救助受傷害的精神科醫務人員及家屬。
這里所說的“外”,是指行業報刊要有全局觀念,視野要開闊,既要關注行業內的新聞,又要關注與行業有關的外部新聞;既要從全局的高度看行業,又要站到行業外看行業。站得高才看得遠,多角度才看得準;旁觀者清,近看者明。
一是宏觀新聞行業化。當黨和國家出臺重大政策時,行業報刊在報道時不應該照搬照抄,而是要結合行業特點,找準這一政策與本行業的結合點,針對這個“點”,進行深入解讀和分析,預測其對行業發展產生的影響。二是社會新聞行業化。許多新聞看似是社會新聞,但如果記者能由表及里,轉換角度,經過深入思考和解析,往往變成了行業新聞。三是行業新聞社會化。一些行業內的新聞,常常與行業外群眾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在報道這些新聞時,不僅要站在行業的角度去報道,還要站在大眾的角度去思考,否則就顯得狹隘,甚至失之偏頗。
行業報刊要想做好新聞,做強新聞,就必須在清醒認識自己優勢和劣勢前提下,克服劣勢,發揮優勢,分清“高”與“低”,細分讀者群,有針對性地進行新聞策劃、版面策劃,不求“寬”,但求“專”,靠“專”立足,以“專”取勝,在激烈的媒體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這里所說的“高”與“低”是指行業報刊兩類讀者對新聞內容的需求不同,行業報刊的讀者無外乎行業內的讀者,以及盡管是行業外的、卻關注本行業發展或對本行業有專業需求的讀者。行業內的讀者往往對專業新聞的需求較高。而行業外的讀者,他們絕大多數對相關的行業知識知之甚少,但又關注行業,有對相關專業知識的需求。對這類讀者,行業報刊就要利用行業內的優勢資源,讓本行業內的專家對他們進行相關專業知識的普及:在內容上力求簡單、實用,不能過于專業、復雜;在普及方式上,力求通俗易懂,多用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讓他們看得明白,容易接受。
“高”有高的需求,“低”有低的需要。近年來,醫藥衛生報社在“新、特、深、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嘗試:我們的做法是首先細分市場,細分受眾,將原來的《醫藥衛生報》定位在行業內,走“高層路線”,然后創辦一份免費發行的《社區家庭醫生周刊》,定位普通群眾,走“群眾路線”。兩張報紙“高低分明”,各得其所。在新聞帶動下,報社發展迅猛,目前已形成了報紙、雜志、網絡、手機報、公司、學會(協會)“六位一體”的立體傳媒格局,無論是發展規模和速度在全國同類媒體中名列前茅,且正在籌建全國第一家地方醫藥衛生傳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