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魯峰
用新媒體思維“點亮”公益活動
□ 文/王魯峰
《大河報》“雞蛋換學費 為愛馬拉松”公益長跑,是在媒體融合發展大背景下,用新媒體思維“點亮”公益活動,用產品思維推介“媒體制造”的一次融合創新實踐。
公益活動 媒體融合 新媒體思維 大河報
2014年8月16日和17日,來自河南全省各地的260多名寒門學子齊聚鄭州,每人拿到了5000元或1萬元的助學金。這些善款,由2000多位愛心人士通過一場名為“雞蛋換學費 為愛馬拉松”的公益長跑活動募得。
“雞蛋換學費”是《大河報》公益助學行動的品牌活動,今年是第二季。這個活動首發于微博,落版于紙媒,線上線下“互融互粉”,各自發揮優勢,呼應配合,傳遞主流價值觀,傳播效果非常明顯。
2014年8月17日下午,鄭州大河錦江飯店內,一部名為《奔跑》的13分鐘短片,打動了許多人。
暴雨、酷熱,彎彎的山路,顛簸的土路,南方的秧苗與北方的玉米,貧苦的家與明媚的笑、憂傷的淚……《大河報》記者的腳步,走進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走過黃淮平原。一個個身處困境但奮發自強的寒門學子故事,令人感嘆。
同時,短片也將大家帶回到7月26日在鄭州綠博園舉行的“雞蛋換學費 為愛馬拉松”活動現場——來自全省各地的2000多人,赤橙黃綠青藍紫七支隊伍,一起為愛奔跑,最終“跑”出160多萬元善款,讓270多名今年考上大學的貧困學生受益。
回望兩個多月的活動組織與報道推介過程,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傳統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能力依然強大。寒門學子自強不息的勵志故事與社會各界“為愛奔跑”的不懈努力相互輝映,成就了一個城市最令人期待的公益事件。
“雞蛋換學費 為愛馬拉松”活動收獲的關注讓我們相信——媒體融合創新最關鍵、最根本的還是內容。媒體的內容生產能力,尤其是議程設置的能力,仍然是競爭中最有力的法寶。而這種議程設置能力,對媒體重獲在互聯網時代逐漸失去的“社會信息整合平臺”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雞蛋換學費”,是生于互聯網的一個公益活動品牌。
2013年5月28日22點11分,《大河報》在新浪官博中置頂發起“雞蛋換學費”微公益助學活動。網友每轉發一次微博,《大河報》將負責為寒門學子募集一元學費。“雞蛋”,是“大河君”虛擬出的一個愛心符號,它承載著貧寒學子“雞蛋換學費”的心酸又溫暖的記憶。
最終,這條媒體公益微博,在互聯網上不停歇地暴走了兩個月零兩天之后,走出了這樣一份成績單:主帖轉發299284次,瀏覽量達3106.3萬,評論數為6913條。虛擬的雞蛋最后被一家愛心企業以50萬元的真金白銀“買走”,資助了50名河南特困大學新生,每人1萬元。
令人欣慰的是,這條微博消息在第三十屆(2013年度)河南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這也是河南省首次對微博新聞進行評獎。
這枚有愛的“雞蛋”,去年線上暴走,今年線下奔跑。7月26日,《大河報》聯手鄭開國際馬拉松賽組委會、河南省慈善總會、河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鄭州綠博園等,聯合舉辦“雞蛋換學費 為愛馬拉松”活動。參賽的愛心人士只要跑完全程4.2公里的清涼馬拉松,就能為寒門學子募集一筆學費。
多年來一直堅持公益助學的《大河報》,在助學報道上不斷尋找最新潮的創意,嘗試最新穎的傳播方式,希望能打造獨有的品牌影響力。“雞蛋換學費”報道,首發于微博,落版于紙媒,線上線下“互融互粉”, 各自發揮優勢,相互呼應配合,持續傳遞主流價值觀,傳播效果非常明顯。
“雞蛋換學費 為愛馬拉松”活動,用公益長跑的方式為今年考上大學的寒門學子募集善款,這在河南尚屬首例。在傳統捐款方式之外,這種新型勸募方式將會為公益慈善領域聚合起更強正能量。
中國鄭開國際馬拉松賽是河南省唯一常設的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也是目前我國中西部地區最具人氣的全程馬拉松賽事,2014年第八屆參賽人數高達4.7萬人。
《大河報》與中國鄭開國際馬拉松賽組委會有著長達8年的友好合作關系,“雞蛋換學費 為愛馬拉松”是雙方第一次聯手為公益而量身定做的賽事活動。籌款是這個活動非常重要但絕對不是唯一的目的,其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對公益慈善文化的倡導。
事實上,最近幾年,行走類公益一直風起云涌,熱度飆升。比如壹基金的“為愛奔跑”,上海聯勸基金“一個雞蛋的暴走”,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挑戰8小時”慈善徒步越野賽等,已經以各自鮮明特色獲得巨大成功。
這些公益活動共同的特點是主要以資助兒童、貧困人群及環境保護等為主,希望用跑步、行走來傳遞慈善的力量,呼吁更多公眾參與公益事業,因為“世界的改變不是少數人做了很多,而是每個人都做了一點點”。
“雞蛋換學費 為愛馬拉松”也是基于這種理念而推出。參與門檻低且活動有趣——全程只有4.2公里,約等于一個小馬拉松的距離;只需要購買一個定價為10元的虛擬愛心“雞蛋”即可送場地門票、活動T恤、捐贈證書;限額2000名;跑道上有清涼水幕可以降溫,現場有“水上世界杯”慈善足球賽和本土歌手義演等活動。創意是“眾王之王”,是最基本的新媒體思維之一。激發人之良善的公益活動,更需要出挑的創意。
“雞蛋換學費 為愛馬拉松”活動籌備伊始,活動組織者就有意識地用產品思維對之進行考量:這款“媒體制造”產品,要做成什么樣?要以什么樣的方式“賣”出去?時下最受關注的媒體“融合創新”問題,其實質就是要解決體制、機制、技術、產品、市場等方面的瓶頸,讓傳統媒體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在新媒體技術、產品、市場的渠道里暢通無阻,改變新媒體傳播領域生態。
“雞蛋換學費 為愛馬拉松”這個活動,從一開始就是線上線下兩個領域協同作戰,紙媒和新媒體各有一套適合自己的推廣方案,而非簡單將紙媒報道搬至新媒體平臺。
在這個過程中,《大河報》利用新媒體集群進行全面推廣,包括大河報客戶端、官方微信、新浪官博、騰訊官博、大河報網等。同時,紙媒版面設計也努力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需求。
以大河報官方微信為例。從6月26日起,就不斷推出更符合網民喜好的原創報道和線上活動。比如6月26日的《為愛一起跑助TA上大學!熱心滴河粉兒,快報名吧》,7月17日的《雞蛋換學費·為愛馬拉松 有愛你就來》,7月21日的《雞蛋換學費·為愛線上跑,你能闖幾關?》等,閱讀量和轉發量都相當可觀。
在推介這組報道時我們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在微博時代,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一條微博的轉發量,而在微信時代,我們無法確知這個活動的傳播發生了怎樣的裂變。《大河報》的原創報道被不斷改編,各個版本的“雞蛋”在不同的社交圈子中持續滾動,成了大家點贊、轉發、參與的熱點活動。
(作者單位:《大河報》)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