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車鑒定國標落地買車不再靠蒙
買輛二手車還不到兩個月,車燈問題才剛解決,喇叭又接著罷工了……南昌市的小梁就曾碰到這樣一個“燙手山芋”,可誰讓他沒有“火眼金睛”,遭遇“身體抱恙”的二手車呢?而吃了啞巴虧的小梁,也只好認倒霉。
事實上,不少外行的消費者或多或少碰到過和小梁類似的問題,由于二手車沒有客觀的鑒定評估,容易吃虧買到高價車、故障車、事故車。不過,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正式發布的《二手車鑒定評估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近日開始實施,這意味著二手車行業有了統一的鑒定規范標準,按規定每輛車都會有一張“體檢表”,明示二手車的具體車況,包括是否重大事故修復車,二手車有啥毛病一目了然,就能夠加強對二手車的品質保證。但有業內人士對此指出,要想真正收獲更好的市場效果,新規還需強制執行。

“買二手車有諸多優點:性價比高,沒太多異味。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買家都能高枕無憂,下手時一定要帶上懂行的朋友進行仔細查看,才能降低受騙的風險。”在惠州一家二手車有8年工作經驗的老趙總是這樣告誡身邊朋友。
貌似老趙說的有點夸張,不過并非沒有道理。相比新車市場,二手車市場魚龍混雜,亂象叢生,向來存在信息不透明的問題。看起來如同新車那般亮麗的二手車,很難清楚知曉它身上有多少新傷舊患。如里程表是否被人動過手腳?發動機等三大核心部件是否有問題?是否存在異響?車身是否有重新噴漆等情況。
盡管有車行內的評估師提供的報告可以參考,但缺乏權威、規范的二手車鑒定評估標準和方法,他們出示的鑒定評估隨意性也較大,導致二手車身價鑒定混亂。更不排除有些不太誠信的二手車行,經營不規范,習慣“蒙著賣”,讓人防不勝防。
與此同時,汽車作為大型機械設備,其內部構造復雜,而絕大部分的消費者缺乏一定的汽車專業知識,聽了賣家忽悠一下,僅憑肉眼觀察,難有全方位、標準化的認識,因而容易吃虧購買到抵押車、事故車、改裝車、偷盜車。不難想象,購來的二手車存在不少隱患,這輛座駕也就成為雞肋。
從現在開始,二手車市場將有規可循。已經發布實施的《規范》可謂是我國首部二手車評估國家標準,意味著二手車交易將進入“規范時代”!
按照《二手車鑒定評估技術規范》,今后二手車交易的時候,將會有一張《二手車技術狀況表》放置在駕駛室前風擋玻璃左下方,供消費者參閱,這張表就相當于二手車的“體驗表”。在這張《二手車技術狀況表》上,消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關于車輛的幾乎一切指標,包括有關車身重新噴漆情況、發動機和變速箱狀態、底盤情況等。同時,此表作為銷售方出具的車輛鑒定證明,具有法律效力,購買二手車的消費者將得到這張“體驗表”,作為二手車交易合同的附件。也就是說,如果以后消費者發現車輛的實際情況與表中的指標不符,就可以用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另一方面,從二手車行業規范的角度來看,《規范》中規定二手車交易必須指定合法的第三方機構對二手車鑒定評估,并將評估內容與結果以量化數據展現,同時制定車輛危險等級。交易時賣方必須出示交易車輛的清單數據,使得消費者對交易車輛有完整的了解。另外,還將明確規定車輛在哪檢測、如何檢測、車況檢測的流程步驟和方式方法。這樣一來,就將解決我國長期以來缺乏統一規范的二手車鑒定評估標準和方法,鑒定評估隨意性大的現象。
不少消費者對《規范》的出臺表示歡迎。對二手車行情有所關注的潛在客戶小海告訴筆者,之前不敢購買二手車就怕受騙,但如果能看到權威、規范的二手車鑒定評估結果,購買這類產品時也不用擔心被“坑”了。也有消費者不是那么看好,認為不能百分之百保證這份評估報告沒有水分。
“二手車交易市場中缺乏權威、規范的鑒定評估標準和方法,消費者難免心存芥蒂,從而阻礙了二手車市場健康規范地發展。”汽車分析師張志勇認為,《規范》正式實施后,二手車市場信息不透明的問題有望改善,消費者所購買的二手車車況更加真實、可靠、公開、透明,讓許多想買二手車的車主吃了一顆定心丸。另一方面,對于二手車經營者而言,亦是件好事,以規范經營形象示人,有利促進二手車市場的誠信經營和行為的良性發展,進一步提升行業的信譽度。
不過,這個《規范》并沒有強制性,因此也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擔心。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的情況實際上對于二手車行業來說,只不過多了一個標準,但不意味著能夠解決4S店、二手車行自己鑒定的問題。國標出臺后行業內如何執行,還是一個問題。尤其是在檢測設備、如何執行等方面都還有一個過程。